今日镇江讯 农机具从50马力到200马力、从粗狂式播种到精量播种、从背负式植保机到大江T40无人机植保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从年销售额10万元到现在的1000多万元…… 第一次见到王陈斌,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位个子不高、黝黑清瘦、说话腼腆的28岁小伙儿,已是镇江耕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神农氏(镇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退役后,他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带领着一批退役军人创业致富,成为镇江市丹徒区远近闻名的“大豆王子”。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他褪去了稚嫩,积聚了军人特有的刚毅、敢闯、自信和担当,他也以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
脱下戎装志不改
初秋时节,风吹“豆”田千层浪。这几天,阳光热烈,暑气未消,在丹徒区世业镇东大坝村,王陈斌和哥哥王兵兵正操作着改良后的无人机在大豆田里试飞。
聊起为何年纪轻轻却选择将种田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时,王陈斌道出了内心的声音。原来,十多年前,王陈斌的父母带着他们兄弟二人从安徽老家来到世业洲东大坝村,靠着承包农田种植大豆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看到父母起早贪黑支撑着这个家,兄弟俩非常心疼,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挑起家庭的重任。2018年,是王陈斌参军的第三个年头,也就是在这一年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如果继续留在部队,那么他将从普通士兵转到中级士官。“每每想起满头白发的父母还在地里辛苦劳作的画面,心疼的滋味儿全部涌上心头。”在王陈斌郑重思考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决定——回家陪父母种田。“我要从父母肩上挑起这个家的担子!”
敢闯敢拼敢担当
种地收入不高、望天收,起早贪黑还不一定有回报……父母深知种田的苦,反对王陈斌的决定,但拗不过他的坚持。创业初期,王陈斌拿到了87亩地,和王兵兵尝试用新型技术种植非转基因大豆。
凌晨3点半至早上8点、傍晚5点至晚上11点,是除草除虫效果最佳时间段,兄弟俩经常下午3点起床,夜里12点多睡觉,黑白颠倒忙碌在田里。可实现“田园梦”并非容易之事,作为门外汉,由于缺少经验,又没有行之有效的科学办法,仅仅依靠代代相传的种植经验,远远达不到预期。为了让田间地头的管理更科学、更精确,王陈斌不是“泡”在田里,就是上网查阅资料、请教专家,那段时间,仅购买相关书籍就花费了上万元,哪里有关于农技的培训,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
2019年6月,丹徒区农委科教科工作人员下乡调研时,发现这两个90后小伙子既年轻又实干,精神十分难能可贵。自此,王陈斌兄弟二人成了区“新农人”重点培养对象,经常被邀请参加新农业知识技术培训,有了更多的机会与优秀的农业经营主体一起学习交流,更加坚定了兄弟俩的信心。
也正是这一年,渴望系统学习农业知识的王陈斌,正好赶上了全国高职扩招政策,涵盖退役军人类别,通过复习考试,他顺利考上了安徽农业大学。大学三年的“充电”,让王陈斌的农业知识认知视野更开阔、更系统、更有科学依据。“正常情况下,种植大豆的亩产量不超过320斤,但是我们的平均亩产量最高峰能达到530多斤。”王陈斌自豪地说。大学期间,王陈斌把农田里的问题带到学校,再把学到的知识带到田间地头,理论加实践不断地完善,让他对大豆种植有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致富不忘富乡邻
既然要种田,那肯定要跟父辈不一样。年轻人的思维加上科技的力量,让王陈斌创业动力更强。为了改变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模式,王陈斌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成天扑在田里,成了“玩转”改良新农具的行家里手。通过多次实践,他掌握了丘陵地区农机具作业的缺陷,摸索出一套大豆高产管理技术和现代农机具改良经验,并于今年1月正式向国家申请专利。
“我出生在安徽,成长在镇江。来到这里后,我们一家人得到了政府和乡邻的很多帮助,尤其在创业之初,世业洲的父老乡亲给了我们很多关怀,可以说镇江是我的第二故乡。现在我也应该去帮助乡邻,带动大家一起致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王陈斌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自己增收之余,王陈斌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出租金的方式,将村民抛荒的田地重新利用,综合应用农艺与农机配套栽培技术,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此外,他还雇了部分农户参加土地托管工作,传授大豆高产技术,帮助农户赚取额外收入。如今,王陈斌的现代化农业项目累计完成黄豆全程机械化作业6万亩,为当地群众增收400多万元。
2022年2月22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几年的攻关方向,要让“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此前,王陈斌和王兵兵率先发明了一种“不挂壁的油瓶子”,已于2021年获得国家专利。“这就是中国的油瓶子,接下来我们要为装更多的中国油而不懈努力!”未来,王陈斌计划以大豆为切入点,利用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让更多人直观地了解大豆的种植过程、生产过程和大豆油的加工过程,以口碑为宣传手段,带动世业洲其他的农业主体共同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全媒体记者 朱浩)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杨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