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文史 | 仲秋佳节话“中秋”

2022-09-08 19:31 今日镇江  

□ 乔长富

农历八月,别名“仲秋”;八月十五,称中秋节,简称“中秋”。中秋节是中国人吃月饼、庆丰收、喜团圆的良宵佳节。对于它,自己可说是既熟悉又感到并不熟悉。熟悉的是,这辈子已经度过八十多个中秋节;不熟悉的是,对于它起源于何时,又为什么称为“中秋”,至今仍一知半解,甚至不知不解。今年,我查考了一些资料,说说几点体会和想法。


清周镐京江二十四景之海门泛月

首先是对于“中秋”这个词的起源和本义,根据《辞源》的解说,它是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中”通“仲”。因此,可以说“中秋”是一个古老的名称,它的本义是指农历八月。而农历八月之所以称“仲秋”,从《辞源》的解释看,当是由于它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按照古人“伯”“仲”“季”的排行,它属于“仲”;至于八月又称“中秋”,当是由于“中”与“仲”相通,农历八月,又在秋季七月和九月的中间,所以又称为“中秋”。

“中秋”一词虽起源于先秦,但它作为农历八月十五的别称,又当是起源于唐代。对此,《辞海》解释说:“农历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岭上木兰船。’”韦庄是晚唐人,按照此处所说,只能表明晚唐时期已经称八月十五日为“中秋”。其实,从唐人诗看,早在中唐,韩愈就有《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诗,诗中有“一年明月今宵多”句,诗中所写,人们都认为是表达中秋怀人的情思。而且与韩愈同时期的王建也有《十五夜望月》诗,诗中说“今夜月明人尽望”,这里的“十五夜”也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从韩愈等人诗看,中秋望月以至赏月,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风习。虽然如此,从唐人八月十五赏月诗看,看来这一天还未成为“中秋节”。再从《唐会要》卷二十九载,唐永泰元年(765)独孤及上表仅提寒食等节日,未提中秋看,当时中秋更未成为“法定”节日。至于农历八月十五日又从何时开始成为“中秋节”,还是有待查考。

说到这里,还要指出的是,就在唐代开始流行称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之时,唐人诗中还出现了一些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例如,李白《把酒向月》说:“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嫦娥》诗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诗说:“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诗中“素娥”就是指月中仙女。郑綮《开天传信记》载:唐玄宗坐朝时,“以手指上下按其腹”。退朝以后,高力士问唐玄宗这样做的原因,唐玄宗说:“吾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余以上清之乐。流亮清越,殆非人所闻也。酣醉久之,合奏清乐,以送吾归。其曲凄楚动人,杳杳在耳。吾向以玉笛寻,尽得矣。坐朝之际,虑或遗忘,故怀玉笛,时以上下寻之,非不安也。” 这段文字,记载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诸如此类神话传说的出现,既显示了它们与中秋的关联,又丰富了中秋的内涵。

中秋这一天,由于它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而八月十五这一天是“一年明月今宵多”,八月十五的月亮所显示的形象是“圆”,所呈现的景象是“美”。所以八月十五赏月拜月,亲人团聚就成为主要风习。从唐人诗歌的实际看,唐人写秋天望月怀人的诗虽然很多,名篇也不少,但中唐以前人所作诗,却未见有明确标示“八月十五”的例子,更未见出现标明“中秋”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臆定初唐和盛唐人是否认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就是“中秋”。到了中唐,从上文所举诗看,当时人虽已称“八月十五日”,写农历八月十五日望月之情,这表明农历八月十五日望月已成为一种风习,但当时人是否已认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就是“中秋”,也有待查考。直到唐代晚期,韦庄的诗才明确显示“八月中秋”是农历八月十五。不但如此,早于韦庄的许浑也有《鹤林寺中秋夜玩月》诗,诗题及诗句也显示“中秋”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从上述情况看,中秋节的实际形成时间当不早于中唐,而农历八月十五日被明确称为“中秋”,则是在晚唐。依据上述情况,今天可以说,农历八月十五之成为中秋节,当是在中、晚唐时期。当然,这样的推定,还有待进一步的查考。

历史进入宋代。宋朝人中秋赏月赋诗作词蔚然成风,有关中秋的名篇佳话,不胫而走。镇江(北宋时称润州)倚山临江,是中秋赏月佳处,宋朝人与镇江有关的中秋赏月的名篇佳话,也不在少数。例如,北宋苏轼曾于中秋之夜在金山的妙高台之上,命“歌者”袁绹歌唱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对于此事,北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记载说:“歌者袁绹乃天宝之李龟年也。宣和间,供奉九重,尝为余言:‘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顷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妙高台,命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谓: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此事传为中秋佳话。

不但如此,如上所说,早在晚唐时期,许浑就有作于南郊的《鹤林寺中秋夜玩月》诗,诗中说:“待月东林月正圆,广庭无树草无烟。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全诗兴致高洁,文辞清丽,写景优美,别出心裁。可以说称得上晚唐中秋诗的“压卷之作”,对于认识唐代“中秋”节的形成有重要价值。

此外,北宋米芾也有《中秋登望海楼》诗,诗中说:“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此诗不写中秋望月之常情,而是另辟蹊径,写“中秋”那天,登润州望海楼望月的奇思妙想。诗中前两句写月光朗照。登楼而望,天上月光如银,明亮闪耀,可以“目穷淮海”,看得很远,江中月光如虹,孕育着水中的珍珠。后两句由有关明月的传说,抒写对月中“桂枝撑损”的担忧,,显示望月爱月之情。这样的中秋望月诗,包含有几个明月传说,而又自然浑成,可谓别出心裁,思奇语妙,在唐宋人的中秋望月诗中独树一帜,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异曲同工,各呈其美。最后顺带提醒一下,米芾诗所说的“望海楼”,是在润州,这有许多事实可以佐证。

编辑:缪小兵

审核:高新

217

□ 乔长富

农历八月,别名“仲秋”;八月十五,称中秋节,简称“中秋”。中秋节是中国人吃月饼、庆丰收、喜团圆的良宵佳节。对于它,自己可说是既熟悉又感到并不熟悉。熟悉的是,这辈子已经度过八十多个中秋节;不熟悉的是,对于它起源于何时,又为什么称为“中秋”,至今仍一知半解,甚至不知不解。今年,我查考了一些资料,说说几点体会和想法。


清周镐京江二十四景之海门泛月

首先是对于“中秋”这个词的起源和本义,根据《辞源》的解说,它是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中”通“仲”。因此,可以说“中秋”是一个古老的名称,它的本义是指农历八月。而农历八月之所以称“仲秋”,从《辞源》的解释看,当是由于它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按照古人“伯”“仲”“季”的排行,它属于“仲”;至于八月又称“中秋”,当是由于“中”与“仲”相通,农历八月,又在秋季七月和九月的中间,所以又称为“中秋”。

“中秋”一词虽起源于先秦,但它作为农历八月十五的别称,又当是起源于唐代。对此,《辞海》解释说:“农历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岭上木兰船。’”韦庄是晚唐人,按照此处所说,只能表明晚唐时期已经称八月十五日为“中秋”。其实,从唐人诗看,早在中唐,韩愈就有《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诗,诗中有“一年明月今宵多”句,诗中所写,人们都认为是表达中秋怀人的情思。而且与韩愈同时期的王建也有《十五夜望月》诗,诗中说“今夜月明人尽望”,这里的“十五夜”也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从韩愈等人诗看,中秋望月以至赏月,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风习。虽然如此,从唐人八月十五赏月诗看,看来这一天还未成为“中秋节”。再从《唐会要》卷二十九载,唐永泰元年(765)独孤及上表仅提寒食等节日,未提中秋看,当时中秋更未成为“法定”节日。至于农历八月十五日又从何时开始成为“中秋节”,还是有待查考。

说到这里,还要指出的是,就在唐代开始流行称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之时,唐人诗中还出现了一些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例如,李白《把酒向月》说:“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嫦娥》诗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诗说:“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诗中“素娥”就是指月中仙女。郑綮《开天传信记》载:唐玄宗坐朝时,“以手指上下按其腹”。退朝以后,高力士问唐玄宗这样做的原因,唐玄宗说:“吾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余以上清之乐。流亮清越,殆非人所闻也。酣醉久之,合奏清乐,以送吾归。其曲凄楚动人,杳杳在耳。吾向以玉笛寻,尽得矣。坐朝之际,虑或遗忘,故怀玉笛,时以上下寻之,非不安也。” 这段文字,记载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诸如此类神话传说的出现,既显示了它们与中秋的关联,又丰富了中秋的内涵。

中秋这一天,由于它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而八月十五这一天是“一年明月今宵多”,八月十五的月亮所显示的形象是“圆”,所呈现的景象是“美”。所以八月十五赏月拜月,亲人团聚就成为主要风习。从唐人诗歌的实际看,唐人写秋天望月怀人的诗虽然很多,名篇也不少,但中唐以前人所作诗,却未见有明确标示“八月十五”的例子,更未见出现标明“中秋”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臆定初唐和盛唐人是否认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就是“中秋”。到了中唐,从上文所举诗看,当时人虽已称“八月十五日”,写农历八月十五日望月之情,这表明农历八月十五日望月已成为一种风习,但当时人是否已认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就是“中秋”,也有待查考。直到唐代晚期,韦庄的诗才明确显示“八月中秋”是农历八月十五。不但如此,早于韦庄的许浑也有《鹤林寺中秋夜玩月》诗,诗题及诗句也显示“中秋”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从上述情况看,中秋节的实际形成时间当不早于中唐,而农历八月十五日被明确称为“中秋”,则是在晚唐。依据上述情况,今天可以说,农历八月十五之成为中秋节,当是在中、晚唐时期。当然,这样的推定,还有待进一步的查考。

历史进入宋代。宋朝人中秋赏月赋诗作词蔚然成风,有关中秋的名篇佳话,不胫而走。镇江(北宋时称润州)倚山临江,是中秋赏月佳处,宋朝人与镇江有关的中秋赏月的名篇佳话,也不在少数。例如,北宋苏轼曾于中秋之夜在金山的妙高台之上,命“歌者”袁绹歌唱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对于此事,北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记载说:“歌者袁绹乃天宝之李龟年也。宣和间,供奉九重,尝为余言:‘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顷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妙高台,命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谓: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此事传为中秋佳话。

不但如此,如上所说,早在晚唐时期,许浑就有作于南郊的《鹤林寺中秋夜玩月》诗,诗中说:“待月东林月正圆,广庭无树草无烟。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全诗兴致高洁,文辞清丽,写景优美,别出心裁。可以说称得上晚唐中秋诗的“压卷之作”,对于认识唐代“中秋”节的形成有重要价值。

此外,北宋米芾也有《中秋登望海楼》诗,诗中说:“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此诗不写中秋望月之常情,而是另辟蹊径,写“中秋”那天,登润州望海楼望月的奇思妙想。诗中前两句写月光朗照。登楼而望,天上月光如银,明亮闪耀,可以“目穷淮海”,看得很远,江中月光如虹,孕育着水中的珍珠。后两句由有关明月的传说,抒写对月中“桂枝撑损”的担忧,,显示望月爱月之情。这样的中秋望月诗,包含有几个明月传说,而又自然浑成,可谓别出心裁,思奇语妙,在唐宋人的中秋望月诗中独树一帜,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异曲同工,各呈其美。最后顺带提醒一下,米芾诗所说的“望海楼”,是在润州,这有许多事实可以佐证。

编辑:缪小兵

审核:高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