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聊聊镇江女子职业学校

©原创 2022-09-08 11:41

今日镇江讯   教师节快到了,“教师”这两个字蕴含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也浓缩了天下人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尊重。民国时期,镇江女子职业学校是这座省会城市唯一的女子职业学校,在全国影响非常大,它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在当时都属一流。市民张先生找到几张相关照片,可以对这所学校有更多了解。

注重校史的积累

近年来,学校校庆已成为家长及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校庆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建立规模不等的校史馆,以展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实在民国时期,很多学校都注重校史资料的积累,每年会编印出版物记录学校重大活动,以“校友录”“毕业纪念册”等形式向师生散发,以此获取更大的知名度。

先来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简史”:“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创办于一九二六年,邑人冷遹先生鉴于男女平等,必先提倡女子职业,又以当时江南之蚕桑事业,无锡以西镇甯一带亟待发展,乃联合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江恒源、杨卫玉诸先生商讨设计校计划。适先有许唐儒箴夫人愿以嫁时奁田二十六亩余,(在镇江城内小校场)捐赠中华职业教育社,请在镇江办女学。遂于是年十月由黄炎培、许唐儒箴、冷遹三位先生联名发起创设本校。并约同协助人江恒源、杨卫玉、陆小波、胡健春、包俶青、葛敬中诸先生成立校董会,推原发起人冷遹先生为董事长。决议先办蚕桑科,职教社即将许唐儒箴夫人所捐之地赠本校接管为基本桑园。学校定名为‘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聘包洙为校长,招收蚕桑科学生两班,于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二日开学,即以是日为本校成立纪念日。惟校舍系借用鼓楼岗公屋,一九二八年二月陆小波校董以西府街慈幼工厂厂屋借与本校,即今有之校址。一九二九年一月校董会改聘法度为校长,二月一日法度到校任职。”

这段简史出自1952年编印的《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简史》。以上论述中,记者发现了两个重点:其一是土地产权,唐儒箴女士的26亩地是建校由头,而且她的捐赠方式很有趣,先由唐女士捐给中华职业教育社,再由对方回赠学校,足见当时中华职教社在全国的影响力;其二是学校地盘,除桑园外,还有校舍,且特别强调了校舍来源,而学校招生仅一笔带过。可见校史首先是资产的存续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952年,这所学校已改为公办“苏南蚕桑学校”,1953年更名为“镇江农业学校”,1954年改为镇江市第三中学。

女职的顶层设计

上述简史中,还可以发现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建校中的特殊作用:无论是在学校筹划之初,冷遹联合中华职教社的诸位先生,还是后来中华职教社将唐女士赠送的土地返赠给校方,都体现了一种特别的“仪式感”。某种程度上,这是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的顶层设计,为这所名校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24年6月15日,《教育与职业》杂志刊登“镇江创办女子职业学校设科之商榷”一文,这可以说是为学校“预热”,打造前期舆论氛围。这篇文章无署名,更像一篇新闻报道。“镇江许唐儒箴夫人捐地二十余亩,嘱本社代为规办女子职业学校,事见本杂志第四十期,最近由本社委托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职业教育委员会黄君竹铭赴镇,就其地手工业,加以调查,以为设科之根据。其报告书已刊入本期杂志,同时复由黄君访晤镇江商会会长于君小川、江苏省立第三工场场长李君寿彤征集意见……”从中可知,唐夫人捐地对中华职教社而言是一件大事,为此他们派专员赴镇调研,会晤镇江商会会长,听取专家意见,还写了报告书,并刊登了出来,可谓相当慎重且隆重。可以认为,捐地一事大大提升了中华职教社的美誉度,才引来《教育与职业》的多次跟踪报道。

1930年5月1日,《教育与职业》杂志发表《镇江女子职业学校》一文。这篇署名“审仲”的文章这样写道:“十五年春,邑人冷君御秋等,以镇江丝绸昔占商场之盛,近渐衰落,民生雕弊,而镇江地多荒山,土性宜桑,欲就镇江旧有丝绸业提倡发展,则必自女子育蚕制种始,女子能有职业,则不为社会分利之人,山荒化为桑田,亦尽地利之美,遂拟办女子职业学校。”“审仲”何许人?原来其就是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的校长法度,法度字审仲,本邑知名教育人士。

民国时期,黄炎培等职业教育先驱们以《教育与职业》杂志为阵地,不遗余力地扫清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使其成为职业教育理论成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能经常在上面“露脸”,自然肯定了其在职教界的地位。

这位校长不简单

校长是学校的掌舵者和操盘手,或者叫“职业经理人”,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能取得当时的成绩,法度功不可没。

法度早年求学于两淮师范学堂、两江优级师范、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8年从教,初在铜山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县立师范学校任教。次年返里任省立第九师范附属小学教员、主事,兼任第九师范教员。1927年任省立扬州中学地理教员。1929年受冷遹、黄炎培之聘,任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法度掌教女职期间,为办好学校在筹募经费、营建实验室、开辟蚕桑基地、充实师资、指导教学等方面,均亲自筹划,不辞辛劳,对推行镇江女子职业教育开风气之先,颇有建树。

抗战期间,法度随省立临时乡村师范学校先后流徙于苏北淮安等地。张先生有张照片正好是“女职复校之经过”,“本校停办八年,校舍即为伪县中及日军先后占用八年。一九四五年十月法度来镇复校,前有校屋为日人毁坏者五分之一,一切原有之校具教具……均荡然无存,桑园亦悉夷为平地。桥头之三益蚕种场,更是一片荒地,为江北移民所据,垦为菜园。本校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之损失,复校后曾作一统计数字报请赔偿,但亦渺无复音。当复校之初,日军方交涉退走,而伪军又来占驻,在促让之交涉未获解决以前,不得已先借武肃小学招考新生……”抗战胜利后,法度复任女职校长,使该校从原来以蚕桑为主发展为兼具师范科、会计科和初中部的多科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法度继续任女职校长至1952年。

最后来看一张成绩报告单,可以说明当时女职已经设立了初中部。右侧是说明,“迳启者:查本校初中普通科(二)年级学生(王绮琴)三十五年度第贰学期学行成绩,业经评定,兹特列表报告,即希查察为荷!此致贵家长台鉴。镇江女子职业学校,三六·七·十五”中间是成绩报告表,分“科目”“分数”两列:公民85.8、国文91、代数76、化学72、英文60、历史71、地理74、劳作70、美术73、音乐85、体育78,算术、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卫生未填。左侧为最终评定:“学业总平”75.8,“操行等第”中,“体格状况”强,“缺席统计”3小时。成绩单左侧分别盖校长法度和教导主任李西侯的姓名章,右边盖“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章”。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成绩单上的教导主任是李西侯,他同样是我市教育界知名人物。1932年至1937年,李西侯执教于镇江女子职业学校,抗战胜利后复任,后又任教于私立京江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他相继被任命为镇江市第一初级中学、镇江市第一中学校长,受到师生敬重。可以想见,当年女职由两位名师坐镇把关,自然是业界翘楚无疑了。(文/图  全媒体记者  竺捷)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杨佩佩



163

今日镇江讯   教师节快到了,“教师”这两个字蕴含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也浓缩了天下人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尊重。民国时期,镇江女子职业学校是这座省会城市唯一的女子职业学校,在全国影响非常大,它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在当时都属一流。市民张先生找到几张相关照片,可以对这所学校有更多了解。

注重校史的积累

近年来,学校校庆已成为家长及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校庆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建立规模不等的校史馆,以展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实在民国时期,很多学校都注重校史资料的积累,每年会编印出版物记录学校重大活动,以“校友录”“毕业纪念册”等形式向师生散发,以此获取更大的知名度。

先来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简史”:“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创办于一九二六年,邑人冷遹先生鉴于男女平等,必先提倡女子职业,又以当时江南之蚕桑事业,无锡以西镇甯一带亟待发展,乃联合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江恒源、杨卫玉诸先生商讨设计校计划。适先有许唐儒箴夫人愿以嫁时奁田二十六亩余,(在镇江城内小校场)捐赠中华职业教育社,请在镇江办女学。遂于是年十月由黄炎培、许唐儒箴、冷遹三位先生联名发起创设本校。并约同协助人江恒源、杨卫玉、陆小波、胡健春、包俶青、葛敬中诸先生成立校董会,推原发起人冷遹先生为董事长。决议先办蚕桑科,职教社即将许唐儒箴夫人所捐之地赠本校接管为基本桑园。学校定名为‘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聘包洙为校长,招收蚕桑科学生两班,于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二日开学,即以是日为本校成立纪念日。惟校舍系借用鼓楼岗公屋,一九二八年二月陆小波校董以西府街慈幼工厂厂屋借与本校,即今有之校址。一九二九年一月校董会改聘法度为校长,二月一日法度到校任职。”

这段简史出自1952年编印的《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简史》。以上论述中,记者发现了两个重点:其一是土地产权,唐儒箴女士的26亩地是建校由头,而且她的捐赠方式很有趣,先由唐女士捐给中华职业教育社,再由对方回赠学校,足见当时中华职教社在全国的影响力;其二是学校地盘,除桑园外,还有校舍,且特别强调了校舍来源,而学校招生仅一笔带过。可见校史首先是资产的存续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952年,这所学校已改为公办“苏南蚕桑学校”,1953年更名为“镇江农业学校”,1954年改为镇江市第三中学。

女职的顶层设计

上述简史中,还可以发现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建校中的特殊作用:无论是在学校筹划之初,冷遹联合中华职教社的诸位先生,还是后来中华职教社将唐女士赠送的土地返赠给校方,都体现了一种特别的“仪式感”。某种程度上,这是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的顶层设计,为这所名校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24年6月15日,《教育与职业》杂志刊登“镇江创办女子职业学校设科之商榷”一文,这可以说是为学校“预热”,打造前期舆论氛围。这篇文章无署名,更像一篇新闻报道。“镇江许唐儒箴夫人捐地二十余亩,嘱本社代为规办女子职业学校,事见本杂志第四十期,最近由本社委托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职业教育委员会黄君竹铭赴镇,就其地手工业,加以调查,以为设科之根据。其报告书已刊入本期杂志,同时复由黄君访晤镇江商会会长于君小川、江苏省立第三工场场长李君寿彤征集意见……”从中可知,唐夫人捐地对中华职教社而言是一件大事,为此他们派专员赴镇调研,会晤镇江商会会长,听取专家意见,还写了报告书,并刊登了出来,可谓相当慎重且隆重。可以认为,捐地一事大大提升了中华职教社的美誉度,才引来《教育与职业》的多次跟踪报道。

1930年5月1日,《教育与职业》杂志发表《镇江女子职业学校》一文。这篇署名“审仲”的文章这样写道:“十五年春,邑人冷君御秋等,以镇江丝绸昔占商场之盛,近渐衰落,民生雕弊,而镇江地多荒山,土性宜桑,欲就镇江旧有丝绸业提倡发展,则必自女子育蚕制种始,女子能有职业,则不为社会分利之人,山荒化为桑田,亦尽地利之美,遂拟办女子职业学校。”“审仲”何许人?原来其就是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的校长法度,法度字审仲,本邑知名教育人士。

民国时期,黄炎培等职业教育先驱们以《教育与职业》杂志为阵地,不遗余力地扫清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使其成为职业教育理论成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能经常在上面“露脸”,自然肯定了其在职教界的地位。

这位校长不简单

校长是学校的掌舵者和操盘手,或者叫“职业经理人”,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能取得当时的成绩,法度功不可没。

法度早年求学于两淮师范学堂、两江优级师范、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8年从教,初在铜山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县立师范学校任教。次年返里任省立第九师范附属小学教员、主事,兼任第九师范教员。1927年任省立扬州中学地理教员。1929年受冷遹、黄炎培之聘,任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法度掌教女职期间,为办好学校在筹募经费、营建实验室、开辟蚕桑基地、充实师资、指导教学等方面,均亲自筹划,不辞辛劳,对推行镇江女子职业教育开风气之先,颇有建树。

抗战期间,法度随省立临时乡村师范学校先后流徙于苏北淮安等地。张先生有张照片正好是“女职复校之经过”,“本校停办八年,校舍即为伪县中及日军先后占用八年。一九四五年十月法度来镇复校,前有校屋为日人毁坏者五分之一,一切原有之校具教具……均荡然无存,桑园亦悉夷为平地。桥头之三益蚕种场,更是一片荒地,为江北移民所据,垦为菜园。本校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之损失,复校后曾作一统计数字报请赔偿,但亦渺无复音。当复校之初,日军方交涉退走,而伪军又来占驻,在促让之交涉未获解决以前,不得已先借武肃小学招考新生……”抗战胜利后,法度复任女职校长,使该校从原来以蚕桑为主发展为兼具师范科、会计科和初中部的多科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法度继续任女职校长至1952年。

最后来看一张成绩报告单,可以说明当时女职已经设立了初中部。右侧是说明,“迳启者:查本校初中普通科(二)年级学生(王绮琴)三十五年度第贰学期学行成绩,业经评定,兹特列表报告,即希查察为荷!此致贵家长台鉴。镇江女子职业学校,三六·七·十五”中间是成绩报告表,分“科目”“分数”两列:公民85.8、国文91、代数76、化学72、英文60、历史71、地理74、劳作70、美术73、音乐85、体育78,算术、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卫生未填。左侧为最终评定:“学业总平”75.8,“操行等第”中,“体格状况”强,“缺席统计”3小时。成绩单左侧分别盖校长法度和教导主任李西侯的姓名章,右边盖“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章”。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成绩单上的教导主任是李西侯,他同样是我市教育界知名人物。1932年至1937年,李西侯执教于镇江女子职业学校,抗战胜利后复任,后又任教于私立京江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他相继被任命为镇江市第一初级中学、镇江市第一中学校长,受到师生敬重。可以想见,当年女职由两位名师坐镇把关,自然是业界翘楚无疑了。(文/图  全媒体记者  竺捷)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杨佩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