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携手做慈善,传播真善美 我市公益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2-09-05 18:28

今日镇江讯  今年9月5日是我国第七个“中华慈善日”,主题为“携手做慈善,传播真善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公益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载体创新拓展,慈善项目成效显著,慈善文化亮点纷呈,积极发挥了慈善事业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体民生的作用。

在2018年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发展指数”评选中,我市综合指数得分在参评的221个城市中,排名全国第19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开展的6届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我市1人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志愿者”;2个组织入选全国“10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4个项目入全国“10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4个;3个社区入选全国“100个最美服务社区”。自2011年首届“江苏慈善奖”评选以来,我市共有21个单位、个人和项目荣获“江苏慈善奖”表彰。

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从2017年起,我市建立了机关部门、人民团体参与慈善工作协调机制。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专题召开全市镇(街道)社工站与慈善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慈善一日捐”动员部署会等现场会议,推动了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设立“镇江慈善奖”表彰制度,每2年组织镇江慈善奖评选活动,已举办3届,共表彰241个先进单位、个人和项目。

募集渠道持续拓宽

建立“慈善一日捐、慈善冠名基金、应急募捐和日常捐赠”为主的募捐机制,党员干部带头捐,社会各界踊跃捐,市民朋友热心捐。截至目前,全市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共接收慈善捐赠19.78亿元。

积极探索“互联网+慈善”的有效途径,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99公益日”活动,连续三年名列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推进“慈善一日捐”与“99公益日”网络募捐全面接轨,“慈善一日捐”突破600万元,创历史新高。99公益活动期间,募捐金额达2155万元,有23.6万人次参与,再次“跑”在了全省前列。今年,我市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筹备开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慈善专场网络募捐活动,设计上线11个母项目,下设66个子计划,涵盖助老助困、助学助残等多领域。

服务载体创新拓展

创新建设镇(街道)社工站与慈善服务中心一体化平台,出台《关于推进街道(镇)社工站与慈善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运营的实施方案》《镇江市镇(街道)慈善社工站(中心)建设运行综合评估办法(试行)》,通过社工站与慈善服务中心阵地共建、人员共用、服务共融、资金共筹、成效共评,整合慈善、社工、志愿者服务力量,实现慈善救助主动及时、精准有效。全市56个镇(街道)慈善社工站,吸纳100余名专职社工活跃在基层一线,为“老小困弱”群体提供关爱帮扶、精神慰藉、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520余个,服务覆盖5万余人次。

积极实施“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截至2022年7月,全市实施“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项目124个,注册志愿者3.7万余名,筹集资金539万元,将慈善公益行动延伸至百姓身边。

倾心打造关爱特殊困难群体服务阵地。全市建成省级儿童“关爱之家”12个,通过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为辖区内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等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建成残疾人之家153家,为劳动年龄段的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等人群提供康复医疗和辅助性就业等服务。建成标准化及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39家,为辖区老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护、文体活动等服务。

慈善项目成效显著

助力兜底民生保障,围绕助医、助学、助残、助老、助困等民生重点领域积极作为。近年来,共实施370余个兜底民生保障项目,救助支出9.5亿余元,受益人次385万余人次。围绕“救助急难防返贫”这一主题,制定出台《了关于“救助急难防返贫——慈善助力再行动”项目实施办法》,实施“应急性临时救助”与“救助急难防返贫”无缝对接。2021年实施“救助急难防返贫”项目以来,救助重点对象4.2万人次,救助金额3166万元,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了新的返贫致贫现象。

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市慈善总会先后捐赠200多万元,为渭南市五个镇村援建“镇江慈安桥”。全市慈善系统还先后捐赠价值144.8万元的医疗器械、教育设备、电器用品、冬装被褥等物品,慰问资助贫困老人和大学生3000多人。

全市各部门积极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平台,广泛激发民间慈善活力,增强慈善帮扶救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市妇联依托腾讯“99公益日”平台,深耕“织爱行动”公益项目,携手各级爱心单位、团队和个人积小善、传大爱。2018年以来,超过40万人次参与筹款,为困境妇女儿童家庭送去了帮扶和关爱。此外,联合市残联、市文广集团开展“情牵一线 温暖相伴”冬日织爱行动,面向社会招募爱心志愿者,认领编织或认捐爱心三件套(围巾、手套、帽子)近千套,赠送给困境家庭的妇女儿童和残障人士,在寒冷冬日向困境残障群体送去了社会的温暖。

市残联自2008年开始实施品牌项目“复明行动”“健行行动”,连续14年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100余万元,帮助3288名困难白内障实施了复明手术,为960名困难肢体残疾人安装了高品质的假肢和矫形器。同时,依托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开展“慈善爱心果园”建设,联合市福利助残基金等爱心团体在荒山上种出300亩爱心果园,现已成为镇江市残疾人托养中心100多名学员开展果树种植一体化劳动、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及辅助性就业岗位于一体的农疗康复和辅助性就业基地。


市红十字会自2002年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迄今全市共有1.8万余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实现捐献103例,先后有58人荣获中华骨髓库“五星级”志愿者称号。人道救助品牌项目“博爱送万家”累计慰问困难家庭1万余户,发放款物183.63万元。“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先后吸引8所驻镇高校组织112支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27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超18.5万小时,受益人数32万余人次。

志愿服务热潮奔涌

目前全市共登记慈善组织23家,其中基金会14个,社会团体9个;具有公开募捐资格慈善组织9个,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慈善组织17个。

捐钱捐物是慈善,奉献时间提供志愿服务也是慈善。全市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初成体系,志愿者数量快速增长、志愿服务项目更加丰富、志愿服务组织日益活跃、志愿服务氛围逐步形成。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661929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团队)4787个,网上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83955个,线上累计服务时长11965616小时。

围绕养老助残、扶危济困、医疗健康、法律援助、文明交通、文化旅游、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等多个主题,展开志愿服务活动,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慈心善举诠释“大爱镇江”。2022年疫情期间,全市100余家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发动志愿者3万余名,参与重点人员流调、卡口执勤、全员核酸检测、物资派送、情绪抚慰等服务,全过程、全方位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

慈善文化亮点纷呈

小城有大爱,全市上下大力营造“人人可慈善、人人为慈善、人人做慈善、人人享慈善”的全民慈善氛围,使慈善公益成为社会新风尚。举办6期“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建成镇江慈善文化园,成为镇江慈善的新地标。专题歌颂慈善事业、自编自导自演的现代锡剧《太平州上》入选“喜迎二十大”江苏省新时代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巡演剧目,并获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

校园慈善文化建设领跑全省。持续推进慈善校园文化建设,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全市中小学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意见》,建立宣传部、民政局、教育局、慈善总会为成员单位的慈善校园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创建18个校园慈善文化教育基地,常态化实施“五个一”工程(布置一个慈善文化长廊,免费派发一本《慈善读本》,组织一次慈善讲座,开展一项慈善实践主题活动,组织一次慈善征文评选),成立市慈善教育分会,设立“校园慈善文化教育基金”,组建教育基地共同体,促进学生爱心成长,实现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会的向上向善浓郁氛围。

扬中市慈善总会与省级“中小学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示范教育基地”扬中市八桥中学联合实施的“育慈善心,向广善行——扬中市八桥中学校园慈善文化建设”项目,依托八桥中学厚德广善的校园核心文化,在校园内先后建立广善讲堂、美德银行等平台,举办“广善文化节”,激发学生善言善行,存储学生成长美德,构建起富有特色的“崇善”教育课程体系,打响了“尚善”德育品牌,被评为第六届“江苏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朱秋霞 黄蕊)

编辑:朱超

审核:沈菲

86

今日镇江讯  今年9月5日是我国第七个“中华慈善日”,主题为“携手做慈善,传播真善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公益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载体创新拓展,慈善项目成效显著,慈善文化亮点纷呈,积极发挥了慈善事业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体民生的作用。

在2018年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发展指数”评选中,我市综合指数得分在参评的221个城市中,排名全国第19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开展的6届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我市1人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志愿者”;2个组织入选全国“10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4个项目入全国“10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4个;3个社区入选全国“100个最美服务社区”。自2011年首届“江苏慈善奖”评选以来,我市共有21个单位、个人和项目荣获“江苏慈善奖”表彰。

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从2017年起,我市建立了机关部门、人民团体参与慈善工作协调机制。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专题召开全市镇(街道)社工站与慈善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慈善一日捐”动员部署会等现场会议,推动了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设立“镇江慈善奖”表彰制度,每2年组织镇江慈善奖评选活动,已举办3届,共表彰241个先进单位、个人和项目。

募集渠道持续拓宽

建立“慈善一日捐、慈善冠名基金、应急募捐和日常捐赠”为主的募捐机制,党员干部带头捐,社会各界踊跃捐,市民朋友热心捐。截至目前,全市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共接收慈善捐赠19.78亿元。

积极探索“互联网+慈善”的有效途径,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99公益日”活动,连续三年名列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推进“慈善一日捐”与“99公益日”网络募捐全面接轨,“慈善一日捐”突破600万元,创历史新高。99公益活动期间,募捐金额达2155万元,有23.6万人次参与,再次“跑”在了全省前列。今年,我市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筹备开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慈善专场网络募捐活动,设计上线11个母项目,下设66个子计划,涵盖助老助困、助学助残等多领域。

服务载体创新拓展

创新建设镇(街道)社工站与慈善服务中心一体化平台,出台《关于推进街道(镇)社工站与慈善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运营的实施方案》《镇江市镇(街道)慈善社工站(中心)建设运行综合评估办法(试行)》,通过社工站与慈善服务中心阵地共建、人员共用、服务共融、资金共筹、成效共评,整合慈善、社工、志愿者服务力量,实现慈善救助主动及时、精准有效。全市56个镇(街道)慈善社工站,吸纳100余名专职社工活跃在基层一线,为“老小困弱”群体提供关爱帮扶、精神慰藉、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520余个,服务覆盖5万余人次。

积极实施“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截至2022年7月,全市实施“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项目124个,注册志愿者3.7万余名,筹集资金539万元,将慈善公益行动延伸至百姓身边。

倾心打造关爱特殊困难群体服务阵地。全市建成省级儿童“关爱之家”12个,通过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为辖区内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等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建成残疾人之家153家,为劳动年龄段的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等人群提供康复医疗和辅助性就业等服务。建成标准化及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39家,为辖区老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护、文体活动等服务。

慈善项目成效显著

助力兜底民生保障,围绕助医、助学、助残、助老、助困等民生重点领域积极作为。近年来,共实施370余个兜底民生保障项目,救助支出9.5亿余元,受益人次385万余人次。围绕“救助急难防返贫”这一主题,制定出台《了关于“救助急难防返贫——慈善助力再行动”项目实施办法》,实施“应急性临时救助”与“救助急难防返贫”无缝对接。2021年实施“救助急难防返贫”项目以来,救助重点对象4.2万人次,救助金额3166万元,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了新的返贫致贫现象。

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市慈善总会先后捐赠200多万元,为渭南市五个镇村援建“镇江慈安桥”。全市慈善系统还先后捐赠价值144.8万元的医疗器械、教育设备、电器用品、冬装被褥等物品,慰问资助贫困老人和大学生3000多人。

全市各部门积极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平台,广泛激发民间慈善活力,增强慈善帮扶救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市妇联依托腾讯“99公益日”平台,深耕“织爱行动”公益项目,携手各级爱心单位、团队和个人积小善、传大爱。2018年以来,超过40万人次参与筹款,为困境妇女儿童家庭送去了帮扶和关爱。此外,联合市残联、市文广集团开展“情牵一线 温暖相伴”冬日织爱行动,面向社会招募爱心志愿者,认领编织或认捐爱心三件套(围巾、手套、帽子)近千套,赠送给困境家庭的妇女儿童和残障人士,在寒冷冬日向困境残障群体送去了社会的温暖。

市残联自2008年开始实施品牌项目“复明行动”“健行行动”,连续14年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100余万元,帮助3288名困难白内障实施了复明手术,为960名困难肢体残疾人安装了高品质的假肢和矫形器。同时,依托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开展“慈善爱心果园”建设,联合市福利助残基金等爱心团体在荒山上种出300亩爱心果园,现已成为镇江市残疾人托养中心100多名学员开展果树种植一体化劳动、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及辅助性就业岗位于一体的农疗康复和辅助性就业基地。


市红十字会自2002年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迄今全市共有1.8万余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实现捐献103例,先后有58人荣获中华骨髓库“五星级”志愿者称号。人道救助品牌项目“博爱送万家”累计慰问困难家庭1万余户,发放款物183.63万元。“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先后吸引8所驻镇高校组织112支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27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超18.5万小时,受益人数32万余人次。

志愿服务热潮奔涌

目前全市共登记慈善组织23家,其中基金会14个,社会团体9个;具有公开募捐资格慈善组织9个,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慈善组织17个。

捐钱捐物是慈善,奉献时间提供志愿服务也是慈善。全市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初成体系,志愿者数量快速增长、志愿服务项目更加丰富、志愿服务组织日益活跃、志愿服务氛围逐步形成。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661929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团队)4787个,网上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83955个,线上累计服务时长11965616小时。

围绕养老助残、扶危济困、医疗健康、法律援助、文明交通、文化旅游、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等多个主题,展开志愿服务活动,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慈心善举诠释“大爱镇江”。2022年疫情期间,全市100余家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发动志愿者3万余名,参与重点人员流调、卡口执勤、全员核酸检测、物资派送、情绪抚慰等服务,全过程、全方位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

慈善文化亮点纷呈

小城有大爱,全市上下大力营造“人人可慈善、人人为慈善、人人做慈善、人人享慈善”的全民慈善氛围,使慈善公益成为社会新风尚。举办6期“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建成镇江慈善文化园,成为镇江慈善的新地标。专题歌颂慈善事业、自编自导自演的现代锡剧《太平州上》入选“喜迎二十大”江苏省新时代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巡演剧目,并获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

校园慈善文化建设领跑全省。持续推进慈善校园文化建设,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全市中小学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意见》,建立宣传部、民政局、教育局、慈善总会为成员单位的慈善校园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创建18个校园慈善文化教育基地,常态化实施“五个一”工程(布置一个慈善文化长廊,免费派发一本《慈善读本》,组织一次慈善讲座,开展一项慈善实践主题活动,组织一次慈善征文评选),成立市慈善教育分会,设立“校园慈善文化教育基金”,组建教育基地共同体,促进学生爱心成长,实现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会的向上向善浓郁氛围。

扬中市慈善总会与省级“中小学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示范教育基地”扬中市八桥中学联合实施的“育慈善心,向广善行——扬中市八桥中学校园慈善文化建设”项目,依托八桥中学厚德广善的校园核心文化,在校园内先后建立广善讲堂、美德银行等平台,举办“广善文化节”,激发学生善言善行,存储学生成长美德,构建起富有特色的“崇善”教育课程体系,打响了“尚善”德育品牌,被评为第六届“江苏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朱秋霞 黄蕊)

编辑:朱超

审核:沈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