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中秋节将至,又到了人情往来的时候,送什么礼最好呢?民国时期民众也有如此烦恼。市民刘先生最近找到几张民国礼券的照片,似乎都与镇江有关,梳理个中原委,希望能给我们一个比较圆满的答案。
礼券印制太精美
先看一枚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礼券,面值“贰圆”。礼券分正反面,印刷异常精美,风格有点类似于旧式纸币,可能是出于防伪考虑,式样繁复且花哨,还有一些西洋花纹装饰。色彩较为艳丽,红色为主色调,透着中国式的喜气。配色包括黄色、紫色、棕色、黑色,虽然用色较多,但构图颇为沉稳,所以整体看上去还是比较舒服大气。
从文字来看,抬头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下方是礼券编号575937,再下面则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英文:THE SHANGHAI COMMERCIAL AND SAVINGS BANK,LTD.“礼券”“贰圆”位于左下方,最为醒目。中间小字部分是说明:“今由来人存到国币贰元,凭券照付本息。”本息指本金与利息的和,换言之,买这张礼券自带储蓄功能。
再看反面,交代更清楚了。抬头同样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及英文。下方是“礼券储金章程”,不得不说,银行家做事真细,发礼券还要制定相关章程。看内容:“一、本行礼券分红素二色,红色分一元二元四元六元八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九种,素色分一元二元四元六元八元十元六种,如需购二十元以上之礼券,本行并备空白券一种,随时应顾客需要照填数额。二、此项礼券自填发日起,按周息四厘计息,但未满六个月者概不计息。三、此项礼券随时可向当地本行储蓄部兑现,如向外埠各行兑现者,得请按代收款项手续办理数目,过巨时本行并得酌收手续费。四、此项礼券不得挂失,倘有涂改毁裂概作无效。(南京健康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填发日期(中华民国廿六年二月廿六日)。”下方还贴有印花税票,并盖章。民国二十六年2月即1937年2月,也就是南京沦陷前夕。
直击老礼券痛点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于1915年6月2日,当家人是生于镇江的银行家陈光甫,当年在上海宁波路9号一幢老式洋楼,额定资本10万,实际上仅7万余。这在上海众多的银行中,实在微不足道。当时资本在百万以上的私营银行就有盐业、浙江兴业、聚兴诚、新华等10家,资本最少的中华商业储蓄银行也有25万。因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一开业,就被人称为“小小银行”。银行募资初期,投资者寥寥无几,总共只有7名股东。陈光甫任总经理,兼营业、拉存款、跑工厂、搞放款,晚上回行还亲自为青年行员开班教书。而该行发展之迅速,在我国银行业中却是首屈一指。
再说礼券,它起源于美国,在中国的红白应酬中,也多使用礼券,不过这种礼券经常要打很大的折扣。“如券面一千文,而市例只值六百文,又如筵席烛酒冥仪,亦莫不用券,而此券只可取货,不能兑钱,且取货时,又有一八折左右之折扣。”礼券使用不但要大打折扣,而且不能兑现,这便是当时中国传统礼券的状况。
有鉴于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礼券储金存券筹备于民国十二年(1923),发行于民国十三年七月。当时为推行礼券储金存券,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特地制定了《礼券储金存券收付及记账办法》,对礼券储金存券的面额、发行、兑换、转存、保管等作了明确规定。当时,这家银行发行的礼券储金存券面额只有一元、二元、四元和十元四种,规定各地分行都可以发行。但是具体的票面种类和礼券储金账簿,则由发行的分行向总行领取,并在储蓄处账目添加“礼券储金”处理。
银行礼券受欢迎
由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良好的信誉,礼券在各地大公司购物均可收受,此更为破天荒之举。也就是说,这种礼券作用基本上与钞票相似,比以往中国的传统礼券有较大改观,所以很快被各地市民接受。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发行礼券储金存券的目的是“为社会上酬酢馈赠之用”,因为有给息优待办法,印制精美,故购者相当踊跃,且各分行处一律发行与收兑,各界俱称便利。这种礼券显然受到了民众欢迎,也促进了银行储蓄额增长。
有人要问了,为啥后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礼券要印这么多种面值?记者也有这个疑惑,于是研究了一番,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印制和发行礼券都有成本,这个成本包括印制费用和印花税。很显然,这种太过精美的礼券在当时印制费不低。因此,用10张一元礼券代替一张十元礼券并不划算,这样成本太高了。且每张礼券上还要贴税票盖印章,从实际操作角度来说也不现实。所以,银行在保证低面值礼券足够数量的同时,还要印制一些高面值礼券。这也就是最初礼券只有4种,后来随着市场需要增加到15种的原因。而且后面礼券还分“红色”“素色”两类,“素色”专门用于丧事奠仪馈赠,不得不说考虑真是周全。
发行礼券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为增加储蓄首创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对当时的银行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交通银行、中国垦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中南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金城银行、汇中商业银行、明华商业储蓄银行、大陆银行、中孚银行、江南银行、昌兴银行、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等也相继发行了面额不等的礼券。
绸庄礼券的疑问
刘先生还找到另一枚礼券,单面印刷,抬头是“伟大绸庄”,下方写“礼券”,两侧印“凭票兑货、概不挂失”,中部为“第、号、民国、年、月、日”字样,正中间是花草纹线框,里面空白,应当是填写具体数值。而下方的图案就比较有意思了,看上去怎么那么像金山寺呢!
此图到底是不是金山寺?记者咨询我市文史爱好者张鹏,他平时搜集了不少镇江老照片,所以对以前金山寺的地形地貌较熟悉。张鹏仔细观察后认定,这张图就是金山寺,而且从收藏的金山寺照片中找到一张很接近的,还是彩照,时间大致为民国时期。记者比较图案与彩照后发现,两者应该在同一角度拍摄,而且中间的船只桅杆也极相似,只不过背景天空中云的形态差别较大。
这时又有新问题了,按通常理解,一家绸庄选取金山寺作礼券图案,那它很可能是镇江商号。但可惜的是,记者查阅很多地方史料,包括民国三十五年镇江县绸布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里面有108家绸布商号,始终没有发现“伟大绸庄”的大名,所以这家绸庄与镇江是否有关联仍是一个问号,也希望读者提供相关线索。刘先生认为:如果它是外地绸庄,不选取当地风景作图案似乎于理不通;但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这种礼券由镇江印刷机构代印,为图方便省事,便将金山寺搬了上去。当然,绸庄礼券与银行礼券区别很大了:前者只是一种商业促销手段,仅限于绸庄货品范畴,而且规定“凭票兑货”,大概率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礼券;而后者则是一种全新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钞票,兼具储蓄功能,能在多地使用,可买各种商品……
大体而言,礼券体现了民国时期商业、银行业的灵活性。其“缘起”大致相同:礼尚往来洽感情,然馈金似觉薄人,而赠品又不实用,故而礼券盛行。送礼行为易招来口舌是非,礼券具有便携和“保护隐私”的功能,所以有市场。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为我们今天管窥民国时期的人情世故提供了素材。(文/图 全媒体记者 竺捷)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杨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