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昭昭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学懂弄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对全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着重大的意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开篇强调:“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书50多处提及了“主动”这一关键词。立足职责使命,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展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我们已经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了长期居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当前更加需要夯实“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夯实“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不仅需要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更要明晰载体,抓住重点。百年党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相统一是检验我们“精神力量”是否主动的风向标。为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必须聚焦“五个面貌”的统一。
夯实“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需要厘清“五个面貌”统一的内在逻辑。从百年党史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非常注重自身的精神面貌建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五个面貌”能否统一,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大刀阔斧进行深化改革,尤其是让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实现了自我净化,很快“五个面貌”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因如此,在新时代,党对“五个面貌”的统一更要持续不断的给予高度关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五个面貌”的内在逻辑,其中,党的面貌居于统帅地位,军队的面貌至关重要,人民的面貌则是持久动力;党的面貌、军队的面貌和人民的面貌是基础,基础稳固,国家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面貌就会积极向上。
夯实“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需要在保持“五个面貌”相统一这一基础问题上久久为功。“五个面貌”中,就党而言,最怕丢掉理想信念;就军队而言,最怕弱化党指挥枪的原则;就人民而言,最怕漠视法律,相信潜规则,等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多元价值观对人的思想冲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五个面貌”中必须始终保持党的面貌和军队的面貌昂扬向上,整齐划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建设人民的面貌。一方面要重视青年,培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保持人民的面貌积极向上。另一方面,要警惕国家富起来后,人民突然转向无欲无求的挑战,开展更加有针对性和感化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前,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任务无比艰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建设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勇担重任,勇毅前行,讲好创新思想,讲好中国故事,在思想层面凝聚人心,在实践层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编辑:缪小兵
审核: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