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老信封聊聊卫生防疫站

©原创 2022-08-25 15:46

今日镇江讯   7月14日今日镇江报道了“从‘血吸虫病暑假训练班’说起”,其中提到了血吸虫病防治,主要职能部门是血防所和卫生防疫站。市民徐先生收藏了一些相关信件和信封,一起来看。

诞生于铁路沿线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参照苏联的经验和做法,解放区已组建了各种形式的防疫大队。1950年3月,卫生部成立中央防疫总队,下设6个防疫大队,前往河北、天津等多个地方开展防疫工作。1950年7月,为保护旅客及铁路职工和家属的健康安全,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通令全国各铁路在沿线主要大车站设置卫生防疫站,以加强管区内急、慢性传染疫病的预防扑灭和交通检疫等事项。

最初设立卫生防疫站的火车站点有北京、天津、张家口、太原、石家庄、郑州、长安、汉口、济南、徐州、上海、南京、杭州、株洲、柳州、广州共16处。1952年,参照铁路部门的有关经验,东北地区部分省、市首先建立了卫生防疫站,东北行政区也建立了卫生防疫总站。到1952年底,全国已建立卫生防疫站147个,各防疫站共有公共卫生医师532人,占全国医师总数的1%。

1953年1月16日,政务院第167次政务会议听取并批准了卫生部贺诚副部长关于卫生行政会议的报告,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卫生防疫站。同年4月安徽省成立了省卫生防疫站,8月河南省卫生防疫站成立。到1956年底,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地(市、州)、县(旗),除有些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外,都建立了卫生防疫站。以镇江为例,1949年10月镇江市成立卫生委员会,1950年6月成立镇江市卫生防疫大队,1953年建立镇江市卫生防疫站。

配套政策的出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疫病丛生、缺医少药的局面。威胁人民生命与健康最主要的是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疫病的流行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使疫区出现了人口减少、生产下降的问题。

1954年10月,卫生部颁布《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这是我国卫生防疫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文件,明确各级卫生防疫站的任务是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与传染病管理,工作内容拓展到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以及传染病控制等领域。1955年7月,我国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传染病管理办法》,规定了对18种传染病的管理办法。同年11月,毛泽东又在中共中央杭州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消灭血吸虫病,‘血防’工作要由党委统一领导。”

新中国成立初期,镇江地区每个县只有一所公立医院开展和管理医疗卫生防疫保健事务。镇江市区只有三所公立医院,即省立镇江医院、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镇江县医院,其余均为私立医院和诊所。市区除三所公立医院和基督医院以西医为主外,其他诊所大部分是中医。1949年镇江市卫生技术人员仅有1205人,其中市区为732人。

对疫疾分兵作战

根据传染病对人民健康危害的严重情况,当时卫生防疫体系的工作重点是集中力量做好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防治。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南部是丘陵山区,北濒长江,江岸259公里,沿岸有万亩江滩,一直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疫区。1925年镇江市区已有血吸虫病病例的报道,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以征润州第七、八、九村为例,发病率已高达80%,全市所辖县(市)都有血吸虫病流行。新中国成立后,镇江市层层设立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培训专业队伍,制定专门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消灭血吸虫病的工作。血防业务机构主要是血防所和防疫站,至1976年,全市累计查出有螺面积7737.8万平方米,累计查出病人10.3万人,达到中央提出的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

历史上,镇江常见的传染病有天花、霍乱、白喉、麻疹、伤寒、斑疹伤寒、黑热病、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回归热等18种。1912年至1929年,镇江共发生各类传染病流行44次,1946年至1947年,镇江发生10种传染病流行。新中国成立后,我市对多种甲、乙类传染病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传染病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进行防治传染病的预防接种,消灭了天花等多种传染病。

人员的培训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面临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防疫人员严重不足的状况。1953年12月,中央卫生防疫第五大队105人,经江苏省卫生厅在无锡血防研究所组织的培训后,分配至镇江专署各县市,开展卫生防疫工作,这批人员的加入大大增强了我市防疫力量。

徐先生有一封实寄信。先看信封,这枚公函封尺寸较小,右下角印“江苏省卫生防疫站”,上面用钢笔写“镇江市卫生防疫站”。背面贴“炼钢工人”8分邮票,投递戳、落地戳完整,其上分别有“江苏南京”和“镇江”字样,但具体时间看不清。

信件使用“江苏省卫生防疫站”信纸,内容为:“镇江市卫生防疫站:你站顾茂清同志于1957年9月份在本站实习期间,因当时工资未定,向本站预借部分工资,回站后只还其部分欠款,尚欠本站30.80元。查款已有年余,现即将年终,为结清账务,望你站代为将此欠款扣还,汇至本站为荷。此致,敬礼。”时间是“1958.11.25”,并盖“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大印。这是一封追讨欠款的信,虽然只有30.80元,但在当年也算一笔不小的开销,因为涉及年底账目,所以直接来催讨。

从中能看出当年卫生防疫站的人员培训方式,即市级人员到省级站点实习,再回到市级站点工作。不仅如此,当时已形成省、地、县三级卫生防疫站,这套卫生防疫网络成为对抗疫情疾病的重要抓手。

卫生防疫站职能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流行,除此前的大量疫病残留、疫病本身具有的传染性之外,还有若干原因:首先是当时医疗条件较差,卫生人员及药品严重不足;其次是广大民众的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较差,为疫病流行提供了温床;最后是群众迷信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这使得当时的卫生防疫面临更多挑战。那时,市卫生防疫站的职能一方面要调查和处理流行病,组织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技术上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还要对工业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学校卫生进行检查和监督。如果说前者属于疾病防控的专属职能,那么后者则完全是公共卫生范畴了。

徐先生还有四枚信封,皆为公函封。前两枚封印刷字体为繁体,投递戳、落地戳齐全,时间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件是“江苏省卫生厅”寄“镇江市卫生防疫站”;另一件是“丹徒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寄“镇江市卫生防疫站”,贴一枚“空军战士”2分邮票。

后两枚封时间略靠后些,均印有“电话:708”:一件是“江苏省镇江市卫生防疫站革命委员会”寄“上海市法华路光华医院”,当时地址是“镇江市将军巷30号”;另一件是“江苏省镇江市卫生防疫站”寄“本市航运学校”。

这四枚信封或许能体现卫生防疫站在当时整个卫生防疫架构中的角色——承上启下的关键性枢纽,除了省、地、县卫生防疫站相互间的合作,它与卫生主管部门、市县爱卫会,或者外地医院、本市学校企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市传染病防治取得很大成效,不仅改善了城乡环境卫生,提高了百姓健康水平,也促进了城市的社会进步,为此后防疫工作积累了经验。(文/图  全媒体记者  竺捷)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杨佩佩


166

今日镇江讯   7月14日今日镇江报道了“从‘血吸虫病暑假训练班’说起”,其中提到了血吸虫病防治,主要职能部门是血防所和卫生防疫站。市民徐先生收藏了一些相关信件和信封,一起来看。

诞生于铁路沿线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参照苏联的经验和做法,解放区已组建了各种形式的防疫大队。1950年3月,卫生部成立中央防疫总队,下设6个防疫大队,前往河北、天津等多个地方开展防疫工作。1950年7月,为保护旅客及铁路职工和家属的健康安全,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通令全国各铁路在沿线主要大车站设置卫生防疫站,以加强管区内急、慢性传染疫病的预防扑灭和交通检疫等事项。

最初设立卫生防疫站的火车站点有北京、天津、张家口、太原、石家庄、郑州、长安、汉口、济南、徐州、上海、南京、杭州、株洲、柳州、广州共16处。1952年,参照铁路部门的有关经验,东北地区部分省、市首先建立了卫生防疫站,东北行政区也建立了卫生防疫总站。到1952年底,全国已建立卫生防疫站147个,各防疫站共有公共卫生医师532人,占全国医师总数的1%。

1953年1月16日,政务院第167次政务会议听取并批准了卫生部贺诚副部长关于卫生行政会议的报告,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卫生防疫站。同年4月安徽省成立了省卫生防疫站,8月河南省卫生防疫站成立。到1956年底,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地(市、州)、县(旗),除有些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外,都建立了卫生防疫站。以镇江为例,1949年10月镇江市成立卫生委员会,1950年6月成立镇江市卫生防疫大队,1953年建立镇江市卫生防疫站。

配套政策的出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疫病丛生、缺医少药的局面。威胁人民生命与健康最主要的是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疫病的流行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使疫区出现了人口减少、生产下降的问题。

1954年10月,卫生部颁布《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这是我国卫生防疫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文件,明确各级卫生防疫站的任务是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与传染病管理,工作内容拓展到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以及传染病控制等领域。1955年7月,我国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传染病管理办法》,规定了对18种传染病的管理办法。同年11月,毛泽东又在中共中央杭州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消灭血吸虫病,‘血防’工作要由党委统一领导。”

新中国成立初期,镇江地区每个县只有一所公立医院开展和管理医疗卫生防疫保健事务。镇江市区只有三所公立医院,即省立镇江医院、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镇江县医院,其余均为私立医院和诊所。市区除三所公立医院和基督医院以西医为主外,其他诊所大部分是中医。1949年镇江市卫生技术人员仅有1205人,其中市区为732人。

对疫疾分兵作战

根据传染病对人民健康危害的严重情况,当时卫生防疫体系的工作重点是集中力量做好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防治。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南部是丘陵山区,北濒长江,江岸259公里,沿岸有万亩江滩,一直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疫区。1925年镇江市区已有血吸虫病病例的报道,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以征润州第七、八、九村为例,发病率已高达80%,全市所辖县(市)都有血吸虫病流行。新中国成立后,镇江市层层设立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培训专业队伍,制定专门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消灭血吸虫病的工作。血防业务机构主要是血防所和防疫站,至1976年,全市累计查出有螺面积7737.8万平方米,累计查出病人10.3万人,达到中央提出的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

历史上,镇江常见的传染病有天花、霍乱、白喉、麻疹、伤寒、斑疹伤寒、黑热病、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回归热等18种。1912年至1929年,镇江共发生各类传染病流行44次,1946年至1947年,镇江发生10种传染病流行。新中国成立后,我市对多种甲、乙类传染病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传染病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进行防治传染病的预防接种,消灭了天花等多种传染病。

人员的培训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面临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防疫人员严重不足的状况。1953年12月,中央卫生防疫第五大队105人,经江苏省卫生厅在无锡血防研究所组织的培训后,分配至镇江专署各县市,开展卫生防疫工作,这批人员的加入大大增强了我市防疫力量。

徐先生有一封实寄信。先看信封,这枚公函封尺寸较小,右下角印“江苏省卫生防疫站”,上面用钢笔写“镇江市卫生防疫站”。背面贴“炼钢工人”8分邮票,投递戳、落地戳完整,其上分别有“江苏南京”和“镇江”字样,但具体时间看不清。

信件使用“江苏省卫生防疫站”信纸,内容为:“镇江市卫生防疫站:你站顾茂清同志于1957年9月份在本站实习期间,因当时工资未定,向本站预借部分工资,回站后只还其部分欠款,尚欠本站30.80元。查款已有年余,现即将年终,为结清账务,望你站代为将此欠款扣还,汇至本站为荷。此致,敬礼。”时间是“1958.11.25”,并盖“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大印。这是一封追讨欠款的信,虽然只有30.80元,但在当年也算一笔不小的开销,因为涉及年底账目,所以直接来催讨。

从中能看出当年卫生防疫站的人员培训方式,即市级人员到省级站点实习,再回到市级站点工作。不仅如此,当时已形成省、地、县三级卫生防疫站,这套卫生防疫网络成为对抗疫情疾病的重要抓手。

卫生防疫站职能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流行,除此前的大量疫病残留、疫病本身具有的传染性之外,还有若干原因:首先是当时医疗条件较差,卫生人员及药品严重不足;其次是广大民众的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较差,为疫病流行提供了温床;最后是群众迷信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这使得当时的卫生防疫面临更多挑战。那时,市卫生防疫站的职能一方面要调查和处理流行病,组织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技术上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还要对工业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学校卫生进行检查和监督。如果说前者属于疾病防控的专属职能,那么后者则完全是公共卫生范畴了。

徐先生还有四枚信封,皆为公函封。前两枚封印刷字体为繁体,投递戳、落地戳齐全,时间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件是“江苏省卫生厅”寄“镇江市卫生防疫站”;另一件是“丹徒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寄“镇江市卫生防疫站”,贴一枚“空军战士”2分邮票。

后两枚封时间略靠后些,均印有“电话:708”:一件是“江苏省镇江市卫生防疫站革命委员会”寄“上海市法华路光华医院”,当时地址是“镇江市将军巷30号”;另一件是“江苏省镇江市卫生防疫站”寄“本市航运学校”。

这四枚信封或许能体现卫生防疫站在当时整个卫生防疫架构中的角色——承上启下的关键性枢纽,除了省、地、县卫生防疫站相互间的合作,它与卫生主管部门、市县爱卫会,或者外地医院、本市学校企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市传染病防治取得很大成效,不仅改善了城乡环境卫生,提高了百姓健康水平,也促进了城市的社会进步,为此后防疫工作积累了经验。(文/图  全媒体记者  竺捷)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杨佩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