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 · 印记
如果说油料是战争的“血液”,那么输油管线就是保障“血液”畅通的“大动脉”,管线部队就是托举“大动脉”的“钢铁油龙”。
2016年9月,在联勤保障部队成立大会上,习主席致训词时强调,要按照联合作战、联合训练、联合保障的要求加快部队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联勤保障部队。
统帅殷切期望,化作如山使命。联勤保障部队某输油管线团重组成立后,始终牢记领袖嘱托,紧贴实战开展训练,从云岭大地到雪域高原,从粤北峻岭到南海之滨,不断锤炼复杂条件下油料保障能力,构建起四通八达的“战场大动脉”。
“钢铁油龙”勇往直前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林铎 通讯员 刘煜 卢晓锐
图①:管线悬挂穿越训练。图②:抢修受损管线。图③:开设泵站。李周熹、唐 睿摄
忠诚,履行使命任务
奔涌,不仅是油料在管线中的状态,也是管线兵在强军征程上的姿态。
2018年,联勤保障部队某输油管线团重组成立。
“提高一体化联合保障能力,确保随时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该团政委朱海奇告诉记者,这是新时代、新体制赋予他们的新使命、新任务。
翻开历史,当年边境作战中,面对敌人的火力包围,该团前身部队的先辈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层层阻拦,成功完成油料前送任务,在炮火硝烟里铸就了战天斗地、勇往直前的管线兵精神。
面对建设现代化联勤保障力量的新要求,新时代的管线兵们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战斗发生在哪里,管线就架设到哪里;战线延伸到哪里,油料就保障到哪里!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再难逾越的天堑,也阻挡不了管线兵们忠诚履行使命任务、矢志保障为打赢的坚定步伐——进高原,他们跳进冰冷刺骨的雪水河;过戈壁,他们踏进漫天沙尘的狂风里;钻涵洞,他们爬过阴冷潮湿的下水管……
那年粤北丛林,连日暴雨引发山洪。该团正在执行的实战化输油保障演练受到严重阻碍。情况危急,他们马上展开抢修。
“架设悬挂装置,穿越洪流!”指挥所经过仔细研判,第一时间下达处置命令。一级上士吴勇带头跳入齐胸的洪水中,与应急抢修组战友一道,选定点位、支起塔架、安置钢索,搭成了一条横跨洪流的悬挂管线。“战场动脉”重新联通,“战场血液”继续向前奔涌。
这一年,吴勇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备战标兵个人;这一年,联勤保障部队首次组织输油管线团跨区轮训,该团担负承训任务,官兵们编写了5本教材,培养了数百名管线专业骨干。
近年来,随着使命任务拓展,该团官兵的足迹不断延伸——高原、海岛、丛林,人迹罕至之地,他们用钢铁脊梁支撑“战场动脉”;陡坡、峡谷、冰河,险象丛生之处,他们用坚强意志驾驭“钢铁油龙”。
转型,瞄准作战需要
对于一支重新组建成立的部队而言,转型,不仅意味着体制编制的变化,也意味着思维和能力都要重塑再造。
2020年一次演习,该团接到上级命令对海军军舰进行岸滩油料保障。接到任务后,管线在很短时间就从港口油库铺设到了码头。
然而来到军舰前,始料不及的情况发生了:油料加注口与管线尺寸不匹配。
装备近在眼前,油料却无法加注。他们联系厂家紧急制作了转换接头,才完成任务。
保障对象变了,思维理念也要及时调整。谈起这次经历,该团参谋长母德林感慨良多:“以往,我们以保障陆军部队为主,管线与保障对象的主战装备基本匹配;而现在,保障对象拓展到多军兵种,装备的适配性成了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因为这将直接影响战局走势。”
痛定思痛,他们瞄准作战需要,主动适应转型——走访任务单位,对接保障需求;开办“联勤夜校”,学习联合作战理论……
去年,接到保障空军某部航空煤油输送任务,该团扎实做好前期工作。航空煤油对过滤器要求极高,负责末端油料入罐的连长李金国带领技术骨干,提前向厂家协调航空煤油精滤器,并学习掌握了操作方法。
他们还关口前移,提前与任务单位沟通,了解相关装备型号、接口尺寸,备足了可能用到的连接装备器材。执行任务那天,航空煤油通过末端油料化验,顺利入库。
为战,锤炼保障硬功
南国密林,繁星点点,灰色管线如同蜿蜒卧龙跨越在山岭之间,一场管线实铺实输演练正在上演。
“末端计量站油料取样检验完成,各项指标合格。”夜色之中,油料化验员拿起对讲机报告情况。调度室内,调度指挥员、二级军士长熊繁荣长舒了一口气,随即下达停止作业指令。
铺设输油管线1万多根,需穿越3条大河、钻过数十个涵洞,航空煤油输送距离近百公里……这不仅是全军输油管线部队对长距离运输油料的一次全新探索,也是该团紧盯战场练兵备战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该团不断提高任务目标难度,从输油距离、输油数量、输油质量等方面逐步突破,在转型中实现新的发展。
“训练实打实,打仗才能硬碰硬。”某连连长刘明昭印象中,最为考验意志的一次是在粤东山地进行的演练。时值盛夏,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任务地域地形高差有数百米。他带领战士们在烈日下肩扛管线爬坡越坎,沿着山路铺设管线——山路狭窄,车辆难以进入,设备全靠人工搬运;坡陡路滑,泥泞曲折的山路让搬运更加吃力;持续的高温也在快速消耗着官兵的体力……大家不惧艰险,没日没夜奋战4天,终于使管线顺利向前方贯通。
作为全军成立最早的团级野战输油管线部队,该团虽然保障任务重、管线铺设地域广,但始终坚持思战研战。官兵着眼实战编写的多本教材,填补了输油管线部队专业训练多项空白,研发的油料调度指挥可视化系统,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
近两年,他们还探索构建营区内实输训练循环系统,将单兵专业训练置于合成训练环境之中,提高专业水平,培养协同意识,缩短了战斗力生成周期。
“胸怀强军梦,油龙在奔腾;越山川,跨江河,东西南北有我管线兵……”正如这首《管线兵之歌》唱的一样,在强军兴军的征途上,管线兵们会继续奋力翻山越岭,勇往直前。
征程 · 先锋
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车驾驶员、一级军士长朱纪华——
大国重剑“驭剑人”
■解放军报记者 邹菲
特约记者 李永飞 通讯员 郭阳
初秋深夜,群峦深处,火箭军某旅一场全流程战斗发射演练火热展开。夜幕下,导弹车载着大国重剑,在山间左突右转,宛若游龙,按时准确到达指定地域,迅速转入发射流程……
带头驾驭长剑的是该旅导弹发射车“王牌”驾驶员、一级军士长朱纪华。从军27年,朱纪华曾先后驾驭操作过3型导弹装备,挑战微光条件下机动、跨区无依托发射等实战化课题,见证导弹部队作战样式从“定点定时实弹发射”到“机动随时实战发射”的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火箭军武器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体系化程度越来越高,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加速转变。朱纪华由衷感到,新装备作战效能在一次次真打实练、真抗实备中显著提升,官兵们慑控强敌的底气和能力愈加雄厚坚实。
那一年,该旅换装某新型导弹。朱纪华随队接装不久便转战多地,亮剑高原,成功发射某型战略导弹,实现当年接装当年成功发射。看着倚天长剑在空中绘就的壮阔弹道,由衷欣喜涌上朱纪华心头:相比“上一代”,这套作战单元装备车辆减少了,导弹“个头”变小了,但机动更快、精度更高、威力更强。
长剑蜕变,“剑法”升级。换装后,朱纪华感到,不管是合成训练还是实弹发射,不管是驻训演练还是红蓝对抗,练兵备战越来越突出“实”字。从初春到深冬,部队随时都会实战拉动,备战之弦绷得越来越紧。
“导弹装备一代比一代先进、一代比一代精良,我们的能力也要重塑升级。”朱纪华坦言,几年前,旅队又一次经历导弹装备换型。见到新型导弹发射车时,他心中产生了危机感——车辆超高、超重、超长、超宽,驾驶者视线受限。驾驭这样的陆地“巨无霸”,挑战难度前所未有。
那段日子,朱纪华和战友每天训练超过10个小时。久坐之下腿脚麻、腰椎痛、手脱皮,但他们始终坚持用极限作为标准、用匠心打磨长剑。一段时间过后,他们摸清了新装备的“脾气秉性”,人装结合越来越紧密,驭剑之术越来越精纯。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朱纪华和战友驾驶该型装备零误差通过天安门广场,光荣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前不久,该旅围绕新体制下联合作战展开战法训法集中训练,朱纪华和战友驾驭新型导弹装备,再次长途机动、转战出征。执掌大国重器,肩负如山重托,朱纪华表示,他和战友一定以最好状态和最高标准当好新时代大国重剑的“驭剑人”。
征程 · 故事
“陆战尖刀”砥砺锋芒
■王冬冬 胡亚楠
装甲指挥车内,海军陆战队某旅两栖机步二营营长张新明沉着下达行动指令,指挥各攻击群队多路穿插、分割突围,很快进攻至“敌”纵深地域……
今年,是张新明担任两栖机步营营长的第5年,也是该营转型发展的第5年。2017年,该营随旅队整建制转隶海军陆战队,开始了由传统摩步营向两栖机步营的转型跨越。
“摩步营兵种专业单一,而现在全营十几个专业,使命任务也从‘一域’向‘多域’拓展。”转隶之初,该营曾一度面临无技术、无人才等困境。
“踏上新起点,就要拿出当新兵的勇气和魄力。”缺教材,就请专家骨干入营教学;缺装备,就利用模拟器材进行基础训练;缺技术,就派骨干去工厂求学……不到两个月时间,他们就实现了单装平台能打能动,培养出10余个有经验的车组,为营队实现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让车轮子跑起来’只是开始,关键在于怎么提高战斗力。”两栖机步营训练课目多、标准高,张新明带领干部骨干细化训练教案,研究训练方法,固化训练成果,努力练就陆海兼备的作战能力。
然而第一次参加整建制红蓝对抗演练,该营还是遭遇了失利。前期作战筹划不得当、侦察分队信息回传受阻、装甲分队与步兵分队配合脱节等诸多问题暴露出来,导致演练败北。
复盘总结会上,官兵深刻反思:“要提高战斗力,必须让各作战要素有机融合。”会后,他们修改完善作战编组,研究创新战法训法。在一次次实兵对抗演练中,“融合”的理念在全营官兵头脑中愈加清晰。
这几年,该营的转型脚步又稳又快,作战能力拔节生长。
2020年,该营官兵闻令而动,整建制参加联合实兵演习。
这一次,海军、空军、陆航、远火等军兵种力量悉数上阵。怎么“联”、如何“打”,处处考验着该营官兵。他们深度整合装备、情报、指挥、通信等系统,在各级有力指导协调下,与各专业力量捆在一起练,从战场指挥、战法运用到兵力部署,边检验改进边查漏补缺,联合作战能力打一仗进一步。
从“铁脚板”到“车轮子”,从“新列装”到“成体系”。近年来,该营已经完成了从单装平台出动、连规模登陆演练到整建制紧急出动的能力进阶,在联合实兵演练、专项任务、国际比武中加钢淬火,不断向着“陆战尖刀”的目标奋进。
版式设计:方 汉 杨 磊
制 图:贾国梁
本文刊于8月21日解放军报05版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朱超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