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拜耳药厂“七夕”画片谈起

©原创 2022-08-04 17:39

今日镇江讯   今天是七夕节,即农历七月初七,民间相传是牛郎织女从鹊桥渡过天河相会的日子。市民张先生找到几张照片,是民国时期拜耳大药厂的成套画片,正好和“七夕”相关,一起来看。

老画片讲旧风俗

这套六枚老画片,水彩绘成,写实风格,环境场景逼真,人物惟妙惟肖,民国气息浓郁。

左上角是“七夕”画片,图中牛郎与织女在天上相见,脚下是喜鹊搭成的天桥,牛郎抬头作揖,织女手捧一物,似要相送,老牛成了两人的见证者;上方正中是“七星”画片,深夜时分,一男子在岸边亭台眺望,头上一盏大灯灯笼高挂,天边遥见北斗七星闪烁,七星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它们连接起来像一把古代舀酒的斗勺;左下角是“巧云”画片,一女子带小孩野外郊游,两人来到一处河边,这里视野开阔,天上云朵变幻出各种造型,令人浮想联翩。

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在百姓心中织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初七当天,女子特别是未出阁的女子要向织女“乞巧”,以求也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拥有一双灵巧的手。人们在这一天祈愿,往往也都围绕着“心灵”、“手巧”两方面,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纪念形式和民俗活动。特别是在旧时代,这些风俗是丰富多彩的,不过随着历史进程,有些活动可能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了。比如这套画片中的“七星”和“巧云”,在以往七夕民俗活动中极少提及。

“巧针”什么意思

照片下方正中是“巧针”画片。场景好像一处湖边公园,有一女子和青少年,两人中间设方桌,桌上摆盆,盆中盛清水,里面似乎有小东西在漂浮。此时阳光正好,光线从天空直射下来,小东西形成的水面波纹和水下投影一清二楚。显然,依据画片提示,这个小东西就是绣针。

“穿针乞巧”,是较早出现的乞巧方式,即首先制作不同类型的多孔针,有双眼、五孔、七孔、九孔等不同针,然后由年轻女性在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月光穿针,谁先穿过就是“得巧”。关于穿针乞巧的民俗最早始于汉,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了穿针乞巧的民俗:“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南朝《荆楚岁时记》中也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的记载。

但“巧针”画片明显不是说“穿针”。原来,随着时代发展,乞巧形式也在衍变,逐渐从“穿针乞巧”演化成“投针验巧”,也称“丢针卜巧”或“丢巧针”,属于一种民俗变体。程序是这样:在七夕正午时分,置一盆清水户外暴晒,一段时间后,漂浮至水面的尘土会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放水上,有薄膜支持,针会浮在水面,不会下沉。水中会出现不同的针影和波纹,如出现花朵、云彩、鸟兽形状,就意味着得巧了;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此民俗在明清两代尤为盛行。

“巧果”也有说法

再看照片,右下角是“巧果”画片。这次换成了家庭院落,有男女儿童,也放一张小方桌,桌上摆满水果糕点,两人正津津有味地挑选品尝。男孩手握果品,正向女孩推荐,而女孩自顾不暇,正打量着一桌美食,不知从何下手。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其做法简单:将发面团放入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狮子、金鱼、蛙、蟹、虾等图案的木模,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点染上色,有的用长线穿起,尾端系上花布,挂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连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

巧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历朝历代食俗不同。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如今江浙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食品,放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亲友围坐叙旧。

“七巧”到底指啥

照片右上角是“七巧”画片。两男子在酒桌上划拳,神态动作夸张,他们喝得正酣,桌上摆放大鱼大肉,背景为字画条幅,绘高山流水。

纵观七夕民俗活动,其大多与“乞巧”、“婚恋”有关。可以说,几乎所有七夕民俗都是从这两大主题生发而来。因为均与女子关系密切,所以七夕民俗纪念活动的主体是年轻女性,七夕也被称作“女儿节”,或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但这并不妨碍男子也参与七夕庆祝,比如喝酒划拳。划拳规则是两人同时各伸一只手,可以出五个指头,也可以出拳头,猜对两人指头数的算赢,输家喝酒。各地区对十个数字的喊法不同,有喊:一位高,哥俩好,三星照,四喜财,五魁首,六大顺,七夕巧,八匹马,酒来了,十满堂,宝疙瘩的。也有较文雅的喊法:一位高升,两家有喜,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经魁首,六六大顺,七夕乞巧,八仙过海,酒你聪明,全都来了,收兵回营等。技术高的,只喊“五魁首”,用手指调整两人的和数,抓对方的破绽。总体来说,划拳时对“七”的表述大多不离七夕左右。

画片拼成七巧板

记者注意到,六枚画片右下角都有七巧板的一块,如“七夕”画片是方形,“七星”画片是平行四边形,“七巧”“巧云”“巧针”“巧果”画片为三角形。七巧板是一种智力游戏,将一块正方形裁七块,可拼合各种人物、字体,用以开启小朋友的智慧,而拼七巧板也属于七夕民俗活动。

画片后面还有说明,如“七夕”画片背面如此介绍:“将此张画片与其他六张画片(巧针、七星、巧果、巧云、七情、七巧)上之七巧板剪下凑成一套,即有得到高贵奖品之希望。当君购买阿司匹灵时可向药房索取此项画片,如能照上述凑成一套七巧板,即请投寄至上海中华邮政信箱第一八七二号(然必须连同所购之七个阿司匹灵空袋一并附下),则君即可得到一张印有号码之票据,方能参与开奖。君欲知详细开奖之办法,请向就近各药房或直接向上海江西路第一三八号拜耳大药厂询问可也。当君邮寄此项七巧板时,务请将君之详细姓名及住址注明于后。姓名、住址。” 可知这套画片共七枚,缺少的一枚叫“七情”。

原来,这是当年拜耳大药厂为推广药品“阿司匹灵”的促销手段。拜耳公司成立于1863年,是日尔曼地区最早成立的颜料公司,这家公司后来研制出药品“阿司匹灵”,一时广受欢迎。1923年,德国拜耳药业进入中国,开始是通过谦信洋行代理,1925年在上海成立了拜耳药品无限公司,1927年对大众行销,主要销售阿司匹灵。之后,拜耳一方面针对大众在报刊上登广告,另一方面针对城市中产家庭,刊行卫生保健书籍。同时在与各地药房的合作上,入乡随俗,大打“文化牌”,这套画片应该就是此中产物。当年镇江各药店因为与上海各大药房联系紧密,自然也会经销阿司匹灵……

从这套画片上,可以发现民国时期七夕民俗的特点,其内容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宽泛。它可以是对各路星神的膜拜,比如牵牛星、织女星,或北斗七星;也可以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赞叹,例如天上的“巧云”,水里的“巧针”;抑或是对人造物品的妙用,如巧果、七巧板;或者干脆就是酒桌上划拳的辞令,双方你来我往,血脉贲张。既有大雅,也有大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并行不悖,这或许才是节日的本来面目吧!(文/图  竺捷)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沈菲


126

今日镇江讯   今天是七夕节,即农历七月初七,民间相传是牛郎织女从鹊桥渡过天河相会的日子。市民张先生找到几张照片,是民国时期拜耳大药厂的成套画片,正好和“七夕”相关,一起来看。

老画片讲旧风俗

这套六枚老画片,水彩绘成,写实风格,环境场景逼真,人物惟妙惟肖,民国气息浓郁。

左上角是“七夕”画片,图中牛郎与织女在天上相见,脚下是喜鹊搭成的天桥,牛郎抬头作揖,织女手捧一物,似要相送,老牛成了两人的见证者;上方正中是“七星”画片,深夜时分,一男子在岸边亭台眺望,头上一盏大灯灯笼高挂,天边遥见北斗七星闪烁,七星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它们连接起来像一把古代舀酒的斗勺;左下角是“巧云”画片,一女子带小孩野外郊游,两人来到一处河边,这里视野开阔,天上云朵变幻出各种造型,令人浮想联翩。

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在百姓心中织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初七当天,女子特别是未出阁的女子要向织女“乞巧”,以求也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拥有一双灵巧的手。人们在这一天祈愿,往往也都围绕着“心灵”、“手巧”两方面,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纪念形式和民俗活动。特别是在旧时代,这些风俗是丰富多彩的,不过随着历史进程,有些活动可能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了。比如这套画片中的“七星”和“巧云”,在以往七夕民俗活动中极少提及。

“巧针”什么意思

照片下方正中是“巧针”画片。场景好像一处湖边公园,有一女子和青少年,两人中间设方桌,桌上摆盆,盆中盛清水,里面似乎有小东西在漂浮。此时阳光正好,光线从天空直射下来,小东西形成的水面波纹和水下投影一清二楚。显然,依据画片提示,这个小东西就是绣针。

“穿针乞巧”,是较早出现的乞巧方式,即首先制作不同类型的多孔针,有双眼、五孔、七孔、九孔等不同针,然后由年轻女性在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月光穿针,谁先穿过就是“得巧”。关于穿针乞巧的民俗最早始于汉,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了穿针乞巧的民俗:“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南朝《荆楚岁时记》中也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的记载。

但“巧针”画片明显不是说“穿针”。原来,随着时代发展,乞巧形式也在衍变,逐渐从“穿针乞巧”演化成“投针验巧”,也称“丢针卜巧”或“丢巧针”,属于一种民俗变体。程序是这样:在七夕正午时分,置一盆清水户外暴晒,一段时间后,漂浮至水面的尘土会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放水上,有薄膜支持,针会浮在水面,不会下沉。水中会出现不同的针影和波纹,如出现花朵、云彩、鸟兽形状,就意味着得巧了;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此民俗在明清两代尤为盛行。

“巧果”也有说法

再看照片,右下角是“巧果”画片。这次换成了家庭院落,有男女儿童,也放一张小方桌,桌上摆满水果糕点,两人正津津有味地挑选品尝。男孩手握果品,正向女孩推荐,而女孩自顾不暇,正打量着一桌美食,不知从何下手。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其做法简单:将发面团放入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狮子、金鱼、蛙、蟹、虾等图案的木模,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点染上色,有的用长线穿起,尾端系上花布,挂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连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

巧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历朝历代食俗不同。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如今江浙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食品,放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亲友围坐叙旧。

“七巧”到底指啥

照片右上角是“七巧”画片。两男子在酒桌上划拳,神态动作夸张,他们喝得正酣,桌上摆放大鱼大肉,背景为字画条幅,绘高山流水。

纵观七夕民俗活动,其大多与“乞巧”、“婚恋”有关。可以说,几乎所有七夕民俗都是从这两大主题生发而来。因为均与女子关系密切,所以七夕民俗纪念活动的主体是年轻女性,七夕也被称作“女儿节”,或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但这并不妨碍男子也参与七夕庆祝,比如喝酒划拳。划拳规则是两人同时各伸一只手,可以出五个指头,也可以出拳头,猜对两人指头数的算赢,输家喝酒。各地区对十个数字的喊法不同,有喊:一位高,哥俩好,三星照,四喜财,五魁首,六大顺,七夕巧,八匹马,酒来了,十满堂,宝疙瘩的。也有较文雅的喊法:一位高升,两家有喜,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经魁首,六六大顺,七夕乞巧,八仙过海,酒你聪明,全都来了,收兵回营等。技术高的,只喊“五魁首”,用手指调整两人的和数,抓对方的破绽。总体来说,划拳时对“七”的表述大多不离七夕左右。

画片拼成七巧板

记者注意到,六枚画片右下角都有七巧板的一块,如“七夕”画片是方形,“七星”画片是平行四边形,“七巧”“巧云”“巧针”“巧果”画片为三角形。七巧板是一种智力游戏,将一块正方形裁七块,可拼合各种人物、字体,用以开启小朋友的智慧,而拼七巧板也属于七夕民俗活动。

画片后面还有说明,如“七夕”画片背面如此介绍:“将此张画片与其他六张画片(巧针、七星、巧果、巧云、七情、七巧)上之七巧板剪下凑成一套,即有得到高贵奖品之希望。当君购买阿司匹灵时可向药房索取此项画片,如能照上述凑成一套七巧板,即请投寄至上海中华邮政信箱第一八七二号(然必须连同所购之七个阿司匹灵空袋一并附下),则君即可得到一张印有号码之票据,方能参与开奖。君欲知详细开奖之办法,请向就近各药房或直接向上海江西路第一三八号拜耳大药厂询问可也。当君邮寄此项七巧板时,务请将君之详细姓名及住址注明于后。姓名、住址。” 可知这套画片共七枚,缺少的一枚叫“七情”。

原来,这是当年拜耳大药厂为推广药品“阿司匹灵”的促销手段。拜耳公司成立于1863年,是日尔曼地区最早成立的颜料公司,这家公司后来研制出药品“阿司匹灵”,一时广受欢迎。1923年,德国拜耳药业进入中国,开始是通过谦信洋行代理,1925年在上海成立了拜耳药品无限公司,1927年对大众行销,主要销售阿司匹灵。之后,拜耳一方面针对大众在报刊上登广告,另一方面针对城市中产家庭,刊行卫生保健书籍。同时在与各地药房的合作上,入乡随俗,大打“文化牌”,这套画片应该就是此中产物。当年镇江各药店因为与上海各大药房联系紧密,自然也会经销阿司匹灵……

从这套画片上,可以发现民国时期七夕民俗的特点,其内容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宽泛。它可以是对各路星神的膜拜,比如牵牛星、织女星,或北斗七星;也可以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赞叹,例如天上的“巧云”,水里的“巧针”;抑或是对人造物品的妙用,如巧果、七巧板;或者干脆就是酒桌上划拳的辞令,双方你来我往,血脉贲张。既有大雅,也有大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并行不悖,这或许才是节日的本来面目吧!(文/图  竺捷)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沈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