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田成方、屋成行、清清渠水绕村庄,绿树成荫稻花香,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营房村。”近日,扬中市三茅街道营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冯义永谈起自己的村庄满是自豪。
冯义永说:“2017年起,我们抓住乡村振兴机遇,村党委带领群众自力更生,探索出一条‘生态越美丽-产业越兴旺-群众越富足’的发展路径,老百姓过上了‘城里人羡慕’的美好生活。”这正是全市“一线先进战斗堡垒”营房村党委给出的发展密码。
生态绿,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营房村因清朝末年驻军牧马、为京口八旗营提供粮草而得名。冯义永是土生土长的营房人,24岁到村里工作,见证了村庄因位置偏远、缺乏资源,村干部拎着皮包到处要钱的苦日子。
营房村依江而建,因水而生,生态理应是该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在人居环境整治开局之年,村党委碰到了“硬骨头”:老百姓认为搞卫生是村里的事,跟自己无关,垃圾下河、家禽散养、乱堆乱放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更改。“搞不搞环境卫生是我的私事,不关你们的事”,这是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时,第12村民小组朱金龙说的话。他对这项工作不配合,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收效甚微。但自从村党委依托党小组召开党群议事会,推行星级户评比、流动红旗发放之后,他发现周边的邻居都陆续成为四星甚至五星户。这时,他的思想观念也逐步转变了,不仅自觉将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收拾得干干净净,还主动提醒身边人:搞好环境卫生是大家的事,是每一位村民的责任。
产业兴,营房发展的“最强引擎”
营房村素有扬中西北粮仓的美誉。2013年,村里引进“稻鸭共作”项目,鸭田米一度供不应求,成为这个农业大村的明星产品。前两年,市场上打着鸭田米名号的大米数不胜数,村里的鸭田米销售遇到瓶颈。营房村另辟蹊径,果断引入互联网模式,发展“云种植”,通过线上认领田地、监管种植过程、下单免费配送的形式,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了推动大米销售从卖粮向卖健康转变,该村通过乡贤“牵线搭桥”,与苏州农科院结成共建单位,学习水稻加硒技术,提升大米的营养价值。营房大米不施化肥、不喷农药,身价翻番还不愁卖,800只役鸭也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到营房田园观光、体验农事、实地感受现代版“桃花源”的城里人越来越多。村党委又紧跟潮流,与扬中市史志办、文体旅游局、教育局结为党建联盟,挖掘历史文化、讲好营房故事,建起了历史民俗馆、知青文化园、童趣园等项目,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成为营房强村富民的新增长极。
“农业还可以这么干?”尝到增收的甜头,群众也从观望到跟着干,再到主动干,都夸组织好。
干群亲,乡村治理的“最暖风景”
近年来,营房村坚持党建引领,将全村划为9个治理网格,由村干部担任网格长,推动网格长、党小组长、村民组长“三长融合”,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让党建的“绣花针”串起了基层治理的“千条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抗击新冠疫情、村级公共事业建设、扶贫助困等工作中,群众的主动性更强、参与率更高。
村党委注重对困难群体的关怀,经常性走访、常态化慰问,主动帮助他们争取各类福利,党群干群粘合度更浓。对群众付出真心,得到的是群众的真情。独居老人张学才生活困难,当得知村里准备筹款修缮营房港道路时,他主动找到村里,捐出了一堆皱巴巴的纸钞,有50元的、10元的,还有5元的。钱虽然不多,却承载着群众对组织的信任。
家乡美,这是全体营房群众的真实心声,也是党建引领发展的生动实践。扬中发生疫情时,村民得知防疫物资紧张,纷纷自发捐款捐物近15万元,党群携手同进、谱写战“疫”壮歌。
堡垒无言,却凝聚着强大合力;旗帜无声,却激发出无穷斗志。“党建引领是推动各项事业的‘定海神针’,我们将把乡村振兴中形成的强大合力保持下去,把党建引领力转化为推动营房村发展的强大动力。”冯义永说。(镇组轩 谭艺婷)
编辑:缪小兵
审核: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