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动漫与动画的漫想。
缘起是近日发生在南京的一则新闻。网络报道,一场将在南京举行的“夏日祭”和风漫展,时间正好是在日本二战投降日之前的7月17日。南京大屠杀发生85周年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居然有人在南京举办宣扬日本文化的和风夏日祭,其中更是有作为神社标志性建筑的鸟居被作为漫展的看点大力宣传,一下子在网上炸开了锅。舆论压力下,举办方最终紧急叫停了这场活动。
关于活动本身的讨论,网络已然很多,不再说。脑海中浮起的第一个漫想却是——在当前中日关系的大背景下,日本的动漫却依然攫取了不少中国年轻人的心,颇有些势不可挡。
资料图:舞台剧《火影忍者》 新华社发
其实,日本动漫的发展,起初学习的老师恰是中国。《中国新闻周刊》近日的文章“中国动画100岁了 你最喜欢哪一部?”中透露,无论是“日本动漫之父”手塚治虫,还是备受中国孩子们喜爱的日本艺术家宫崎骏,均受到中国动画艺术决定性的影响。中国动画亦有过巅峰,被国际动画界誉为“中国学派”。
但毋庸置疑,日本动漫如今已然在行业中遥遥领先。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提及中国动画,人们想到的仅仅是一部影片,而提及日本动漫,人们想到的是一个业态丰富的全产业链,甚至,它已然衍生成一个世界。还是《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就曾对这个世界进行了一次了解。这世界名曰“二次元”,不仅仅有我们熟知的影片、杂志、人偶等一般衍生品,还包括Cosplay(英文Costume Play的简写,指模仿、装扮动漫或电游中的角色)、字幕组、声优、宅舞、写手、画师、“鬼畜”、电竞等诸多门类,甚至形成了一类精神凝聚,名曰同人文化。《中国新闻周刊》统计中国二次元用户规模及增长率,至2017年,中国核心二次元用户规模已达8199万人,泛二次元用户规模更高达2.26亿人。更甚者,文章如是写道:“在二次元世界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努力用曾经的生活方式影响社会、以证明这种生活并非毫无价值的行动。”
当然,我们无需过多的焦虑,因为已有“国漫崛起”的希冀。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下半年,将有五部以“二郎神”为主角的动画电影角逐大银幕。而寻找传统民族符号在动画电影中的现代表达,也日益成为“国漫崛起”的核心竞争力。然后,第二个漫想浮起,即当前的传统民族符号在动画电影中的现代表达,似乎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或者故事,其他种种依然没有摆脱日本动漫的窠臼。
我们理解中国动画借鉴的意义,在产业崛起的初期,走一条别人曾经成功的道路,是某种避免市场失利的捷径。正如中国动画的探路人万古蟾就曾在《闲话卡通》一文中说:“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
其实,民族传统土壤内涵极其丰富。上美影创立之初,就先后成立了手绘动画片、木偶动画片、剪纸动画片、水墨动画片等多个门类的动画部门。而如何用自己的民族语言讲故事,亦是当年那一代动画人始终在摸索的核心。比如《大闹天宫》背景设计风格的“青山绿水”以西藏绘画浓烈的画风为主,人物的动作设计中则有京剧的一招一式。《中国新闻周刊》评价中国动画电影史上最经典的三部杰作《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美学上,它们集京剧、国画、陶瓷器、古建筑、婚俗、古典家具、古典园林于一身,细节把控做到了极致。”国际媒体《世界报》亦曾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式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还有,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代表的水墨动画制作工艺曾被评为国家发明奖,并被列为“国家机密”。但如今,水墨动画的形式基本仅在广告片和宣传短片出现,已基本绝迹于动画影片。
于是,第三个漫想产生——不妄念快速的成功与盈利,而是沉下心来,在当年中国动画人的丰富作品与经验中学习、汲取,并进而做真正中国风的动漫产业,未尝不是一个企业、一个地方可打造的核心产业,而且,产业前景无限广阔。而这,并没有所谓地理区位限制,也没有多少产业资源约束,只要有人有心,有专注有耐力!
似乎,这第三个漫想,挺有意思。(华翔)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