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收藏 | 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文章的7个要点

2022-07-17 14:29 求是网  

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笔记君为您梳理了这篇重要文章的7个要点,一起学习领会!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4日下午,习近平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参观严复故居。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1.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2.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重点抓好的工作

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

第二,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第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3.“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

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商代是中国文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至迟从商代中晚期开始,中国已出现了最早的、相对成熟的文字体系,其中甲骨文、金文数量最繁,意义重大。图为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新华社发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4.“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

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5.“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图为莫高窟第112窟南壁壁画“反弹琵琶乐舞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

6.“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7.“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来源:求是网

编辑:陈路

审核:杨佩佩

147

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笔记君为您梳理了这篇重要文章的7个要点,一起学习领会!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4日下午,习近平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参观严复故居。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1.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2.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重点抓好的工作

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

第二,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第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3.“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

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商代是中国文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至迟从商代中晚期开始,中国已出现了最早的、相对成熟的文字体系,其中甲骨文、金文数量最繁,意义重大。图为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新华社发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4.“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

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5.“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图为莫高窟第112窟南壁壁画“反弹琵琶乐舞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

6.“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7.“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来源:求是网

编辑:陈路

审核:杨佩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