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回望十年发展之路,汗水和成就同样让人动容。这是非凡的十年,非凡之处体现在城乡面貌的方方面面。今天,《镇江日报》开设“非凡十年·走基层·看变化”专栏,展现美丽乡村的新面貌、人居环境的新变化、产业转型的新路径、社会治理的新做法、共同富裕的新成绩……让我们共同在最平凡的生活当中,点滴之中,感受这十年累积起来的“不平凡”。
风吹过,水波潋滟,几只小鸟掠过水塘。
7月9日上午,记者走进丹阳访仙镇红光村,只见色彩错落、绿意盎然,清风可以大把大把的抓,碧水可以大瓢大瓢的饮,宛若一幅江南醉美乡村的新画卷。
一群鸾鸟,诉说村貌大变样
或车或步,进入红光村鸾集翔自然村。
鸾凤集翔地,水美乡村新画卷。谈起鸾集翔自然村的前世今生,担任30多年的红光村党委书记孙银炳给记者讲了一个传说:相传村庄上空有大群鸾鸟聚集飞翔得名,于是,红光村就有了鸾集翔自然村。
为精心呵护脚下的这方“青山绿水”,留住头上的这片“蓝天白云”,近年来,红光村党委多方筹集资金800万元,基本完成了全村范围内主要道路的亮化、绿化、硬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完成独化线红光段道路修补、北舍村挡土墙、贺家村挡土墙等工程项目,又投入村配套资金42万元完成鸾集翔桥、范家村桥、河湾里桥、龙泉顾家村桥建设;村党委认真规划、全面动员,完成20个自然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助推红光村打造出镇江市美丽宜居村庄、江苏省特色田园村——鸾集翔自然村和丹阳市美丽宜居村庄——大井口自然村、北孙家自然村两张生态名片;构建“党小组包片、党员包户”的网格化村庄整治模式,3个党小组、31名党员包区定责, 以党员“铁脚板”推动环境整治常态长效。
“10年前,这里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80多岁的红光村村民孙英甫告诉记者,在红光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之前,每逢下雨天里,村民们出门都要穿着过膝的套靴出行。
如今,行走在红光村的村道上,一条条绿色生态景观大道蜿蜒盘旋,四季变换着不同的亮丽风景,也为世人掀开了绿色红光村的面纱,打开了产业经济发展的大门……
村企联建,百业兴旺看今朝
目前,红光村各类工业企业有50家,年产值2亿多元。用孙银炳的话说,红光村百业兴旺的背后,是两条腿走路:一是特色农业,二是村企联建。
一方面,红光村农副党支部依托红光村土地资源,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链,先后引进超力生态园、沃野紫薇等现代高效观光农业企业8家,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400余亩,通过土地流转每年带动村民可增加收入600余万元。
另一方面,红光村建立村企双方定期联系、双向帮扶、工作联动三项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系会议,及时掌握企业生产运行状况、务工群众的表现和用工信息,企业了解村级富余劳动力情况,同时商讨务工人员在思想状况、劳动技能、工作表现存在的问题,支部和企业组织党员、职工每季度开展一次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和座谈培训会,互帮互学、互娱互乐。共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余人。
“我和我爱人都在家门口工作,除了工资,还能领到1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资金,家里盖了小洋楼,购了小汽车。”正在超力生态园工作的红光村村民孙建民谈起现在的生活,脸上笑开了花。他告诉记者,“这与10年前的生活,真是完全没法比。”
“文明银行”,幸福生活新坐标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魂”。乡村环境,整治容易长效难。如何让水美乡村长久?红光村的答案是用文明的力量。作为丹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单位,红光村积极建设红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推出村“文明银行”建设,每户开设账户,每月评比积分。
在全国文明村——访仙镇红光村鸾集翔自然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文明银行”,记者看到,不少村民正在用“文明积分”兑换物品。“我第二季度文明银行的积分有38分,拿到了一瓶洗衣液和一条毛巾,很实用。”红光村村民孙加新开心地说道。
只有乡风淳了、人心齐了,才能把民心聚在田野上。2019年年初,丹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云平台“文明银行”管理系统在访仙镇红光村鸾集翔自然村进行试点建设。在征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筛选设定了5大类、60项文明行为细则实施积分管理,其中有46条加分项、14条减分项。村民依照这些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换取“文明积分”,并凭借积分每季度兑换礼品。时下,在建设“做好事攒积分护环境换礼品”的“文明银行”指引下,红光村形成了一股文明新风尚。
今年50岁的红光村村民孙建中,年轻时因车祸造成肢体残疾,原是低保户。2019年,红光村将他安排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银行”站点工作,专门负责积分兑换物品,每月以他的工作量来增加他在“文明银行”的积分。他可以用积分兑换一些物品,心里一下子踏实起来。他感慨地说,“现在,人心更美了,乡风更文明了,‘文明银行’就是我们村民幸福生活的新坐标。”(全媒体记者 佘记其 痛讯员 崔晨灏)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