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又到游泳好时节。都说炎热酷夏没去泳池泡过的人生根本不叫人生,就算是去“下饺子”也好,至少不用做“铁板烧”!
游泳成了广大市民避暑休闲的好选择,家长们也想利用暑假让孩子学习游泳,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长技能。
夏日游泳,哪些事项需要注意?
为了让广大消费者有一个良好的游泳体验,区文体旅局就游泳消费提示如下:
一、要看资质
注意游泳场馆证照是否齐全
消费者在选择游泳场馆时,要查看其《营业执照》《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等证照;要查看场馆公示栏内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否取得了国家体育总局统一颁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查看现场教练员和救生员和公示栏公示的是否同一人,同时可以在体育总局职鉴指导中心公众号查询救生员及社会体育指导员证的真伪。
二、要看卫生
注意场馆水质检验是否符合标准
消费者可查看场馆的《卫生许可证》及从业人员健康证,看看游泳池的水是否清澈见底,如果泳池浑浊,有可能是水中细菌和有机物含量均较高,容易诱发感染或产生其他健康风险。同时可进一步查看游泳场所是否有公示的水质合格检测报告,水质检测报告要求每月一检并将检测结果在显著位置公示。
三、要看环境
注意场馆救生设施是否配备到位
游泳场馆空间视野应明亮通透,无视线盲区;游泳池池岸、卫生间、淋浴间及更衣室地面要有防滑走道,更衣室和游泳池之间应设置强制通过式浸脚消毒池;浅水区、深水区的警示标识应清晰;同时救生设备(救生浮标、救生圈、救生杆、救生板、救生绳、护颈套等)和急救药品要配备到位。
四、要签合同
注意理性消费并保留消费凭证
目前全市各游泳馆、游泳班消费项目众多,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初级班、加强班、幼儿班、成人班、次卡、月卡、季卡……课程眼花缭乱、套餐五花八门,消费者要根据自身需求理性消费,避免一次性金额投入过多,谨防商家"关门跑路"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与商家约定退款、退课等相关事宜,并签订书面合同,保留消费凭证。如后期发生消费纠纷,可及时提供有力证据缩短维权周期,降低维权成本。
泳池是公共场所,稍有不慎便会中招“游泳病”!
那么,如何才能远离这些烦恼?
警惕传染性皮肤病
游泳者最好自备毛巾拖鞋
日前,梁女士带孩子去游泳馆玩,当天晚上孩子皮肤有点痒,第二天胳膊和脖子上都出现了红色小疙瘩。医生表示,脚癣、体癣、灰指甲等真菌感染容易在泳池传染,疥螨等寄生虫一般不会在池水中传播,却容易经共用物品传染。
【健康提醒】长沙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科副科长龙昱提醒,市民患有皮肤病或皮肤有破损,都不宜去公共游泳场馆游泳。游泳者最好自备毛巾、拖鞋、浴巾等物品。换衣服的时候,尽量不要让皮肤直接接触公用的凳子,换下来的衣服装进干净的袋子里,内衣最好裹在外衣里面装好。游泳前先淋浴,冲洗掉身上的汗液,以免汗液中的尿素污染池水;经浸脚池消毒,杀灭脚部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不要坐在泳池边的地面休息玩耍,以免引起病菌感染。游泳池的水含氯比较高,对头发和皮肤有一定的腐蚀性,建议每次游泳时间不超过两小时,游泳结束后立即洗澡。
警惕红眼病
游泳时佩戴密封性好的泳镜
5岁的小童经常在小区的游泳池玩。前几天,她的右眼发红、刺痛,相同的症状很快蔓延到左眼,在医院被诊断为急性传染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医生表示,红眼病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一般在感染后1-2天内开始发病,沾染病毒的手、毛巾、水等都可以成为传播媒介。夏季各种病原微生物繁殖迅速,一些病原菌和病毒可通过“病眼-水-正常眼睛”,或者“病眼-手或物-正常眼睛”两种途径进行传播,以水源的传播更为普遍而迅速。
【健康提醒】患上眼部传染病的患者严禁去公共游泳池。健康人到公共泳池,应注意不和他人共用洗浴用品等,游泳时佩戴密封性好的泳镜,不要用手揉眼睛。游泳后,用清水冲洗一下眼睛,有条件的滴上几滴眼药水,如氯霉素眼药水等,缓解或消除游泳引起的结膜充血等不适症状。
警惕妇科病和性传播疾病
经期前后两三天避免游泳
大学生小琳特别喜欢游泳,经常在经期刚结束就去公共泳池,结果引发了妇科炎症。还有一些女性患者疑惑,自己洁身自好,为什么会患上难以启齿的性病?医生介绍,除了性行为外,还有小部分性病患者是通过非性接触感染的,在公共游泳池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就可能引起感染。
【健康提醒】女性在经期前后两三天尽量避免游泳,因为这个时期机体免疫力差,很容易引发感染。
“性病经过泳池的水传播的可能性极小,更衣室、凳子、毛巾、栏杆等公共设施更容易成为各种性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龙昱建议,尽量不要去人特别多的泳池游泳。换下来的衣服、毛巾等不要乱放,装进自己准备好的袋子里。游泳之后,泳具、泳衣要及时清洗晾干,不和日常衣服放在一起,以免污染。用手接触过公用设施后要用肥皂清洗,不要到别人刚刚躺过或坐过、尚未干燥的椅子上休息。
警惕中耳炎
发生呛水不要使劲擤鼻子
12岁的军军前几天游泳时不小心呛了一口水,回家后出现右耳朵疼痛,过了两天症状不见缓解,听力开始下降,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中耳炎。
医生介绍,游泳后最常见的是因呛水逆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患者,其中又以孩子居多。“孩子鼻咽管较平直,游泳池的水容易通过鼻咽部进入,并将细菌带入,从而诱发中耳炎。”医生说。另外,如果泳池中的水灌进外耳道,也可能产生炎症。
【健康提醒】游泳时最好使用游泳专用耳塞。如有水进入外耳道,可用棉棒放在外耳道口将水吸出,或歪头将进水的耳朵向下,蹦跳几下,同时向外方向牵拉耳廓,让水流出并擦干。游泳时如果发生呛水千万不要使劲擤鼻子,否则咽鼓管扩张,脏东西会随着咽鼓管进入耳内,引起炎症。游泳后如出现耳痛、耳朵堵塞,听力下降甚至出现晕眩,应警惕耳炎,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影响听力。
警惕胃肠道疾病
游泳时尽量避免呛水吞水
7岁的童童在小区公共泳池游泳后出现腹泻。医生分析,孩子游泳后腹泻,除了受凉等原因,也可能是池水进入口腔造成的。虽然游泳池的水会经过消毒,但不能杀死所有的病原微生物,一旦孩子游泳时呛水或吞水,细菌就会进入体内。
【健康提醒】家长应教育孩子,不可以在泳池中吐痰或小便。游泳时戴好鼻夹和耳塞,注意及时换气,尽量避免呛水、吞水。游泳后应该先漱口再吃东西,以免病菌通过饮水、进食等进入胃肠道。
如果不慎掉进水中,应当如何正确自救?
家长又该如何预防孩子发生溺水事故呢?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少年儿童就占56.04%。暑期是儿童溺水事故最高发的时间段,农村儿童溺水事故要高于城市。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溺水发生的高危地点也不同,家中蓄水容器,比如室内的脸盆、水缸及浴盆等是4岁以下低龄儿童溺水的高发地点。
大部分的溺水事故都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水库、河沟、池塘等野外水域。甚至在一些危险水域,夏天接连发生溺水事故。一些水域表面看起来清、浅,水流不快,但实际上水底情况复杂,往往是到了水中人才发现危险,所以不要让孩子去没有救援人员和安全设施的地方野泳。
关于溺水,可能存在哪些误区?
家长带孩子在室内游泳,也应时刻关注孩子的状态,视线不要离开孩子,尤其如果孩子在水中过于安静,就要注意了,因为溺水者可能失去了挣扎与喊叫的能力,出现面部朝下,近似直立的状态。
溺水救援的黄金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所以做好溺水防范,掌握科学的自救和他救技能尤为关键。落水者要尽可能增加在水中坚持的时间,节省体能,以待救援力量到达。
关于溺水,可能存在哪些误区?
不游野泳,选择规范的泳池。
那么室内游泳,泳客应注意什么?
来源:央视新闻、人民网、中国新闻网、长沙晚报、国家卫健委、健康江苏、微泉山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