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王兵兵:爱和大豆打交道的“90后”

2022-06-29 21:43 今日镇江  

今日镇江讯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了7080亩大豆。其中还有100亩是按照农业农村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要求种植的,既响应国家号召,还有补贴。”近日,在自家农田里看着玉米和大豆杆越长越高,镇江润良合作社的负责人、“90后”王兵兵心里很高兴。这些大豆就是他们家的“致富金豆子”。

2015年毕业于安徽水电学院水利工程系基础工程技术专业的王兵兵,曾在工地做过泥瓦匠,还搬过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农机服务是个赚钱的路子,便用自己在大学期间创业挣的钱买了一台收割机,做起了农机服务。也正是在后续的农机服务中,他发现了土地里的创业机会。

“我发现农忙时期,农村年轻劳动力不足,土地抛荒,部分农户在农业种植上一直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产量低,特别是大豆种植存在品种混杂、经营管理粗放、劳动力投入大、大豆加工销售困难等诸多问题。”思来想去,王兵兵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自己是不是可以尝试种大豆?

说干就干,在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后,王兵兵请教了专家,学习科学种粮的方法。“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说的都是三农,这几年国家政策好,农业生产前景广阔,要把这块农业蛋糕做大做强,需要具有新思想、新方法的新农人。同时,要实行适度规模化种植,形成规模才能节约成本。”

找准了路子,接下来就要找准位置。为了找到适合大豆种植的好地方,王兵兵和父亲跑了不少地方,最终,他们将“梦想”定在了丹徒区世业镇,“这里土壤、环境和气候相对较好,我们相信能在这里收获成功。”

俗话说知易行难。刚开始的两年,王兵兵和父亲完全是以“吃老本”的方式种地,新方法和新技术大都还在理论层面,更别说与实践紧密结合了。“刚开始真的是埋头苦干,但效果不行。89亩地的大豆,亩产只有130多公斤,成本都赚不回来。”

转折往往都在不经意间出现。一次,丹徒区农业农村局科教科技术人员下乡走访找到了王兵兵,通过交流发现他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从那以后,区农业农村局举办的农业培训都会通知他,他也是每次都到,老师讲课的内容都要记录下来。

“在黄豆种植过程中,我坚持农业产业标准化,注重农业科技的运用,探索出一条成本投入和亩产年收益成正比的种植体系。”王兵兵兴奋地说,通过实验对比,选择了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好的优质品种。同时,通过改装农机,完善深耕浅种一播全苗,并抓好除草关、水肥管理关,根据测产验收,光这一项,每亩能增收节支160多元。此外,还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黄豆配方施肥建议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减肥增效。“我们在病虫防治方面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

在自己创收之余,王兵兵对当地农户的利益也十分上心。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雇佣部分农民参加土地托管,传授大豆高产技术并给付相应工资,这样农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劳作,还能获得相应报酬。通过种种“叠加”关系,他和农户们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2016年至今,我们累计完成黄豆全程机械化作业6万亩,为当地农民增收400多万元。”

最近几年,他还先后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扩大种植面积和购买农业机械,每年在水利方面都投入1万多元进行沟渠疏浚,虽然投入多,但效益也很可观,大豆亩产从过去的130公斤提升至225公斤。同时,农业机械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可用于出租,年收益在40万元以上。

7年来,王兵兵在世业镇将大豆产业种出了不一样的成效。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实现较大突破。但他却没有丝毫骄傲的情绪,“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给自己创收的同时带着乡亲们增收致富,这就是我的农业梦。”(全媒体记者 周迎 通讯员 尤恒 王小莉)

编辑:缪小兵

审核:沈菲

123

今日镇江讯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了7080亩大豆。其中还有100亩是按照农业农村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要求种植的,既响应国家号召,还有补贴。”近日,在自家农田里看着玉米和大豆杆越长越高,镇江润良合作社的负责人、“90后”王兵兵心里很高兴。这些大豆就是他们家的“致富金豆子”。

2015年毕业于安徽水电学院水利工程系基础工程技术专业的王兵兵,曾在工地做过泥瓦匠,还搬过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农机服务是个赚钱的路子,便用自己在大学期间创业挣的钱买了一台收割机,做起了农机服务。也正是在后续的农机服务中,他发现了土地里的创业机会。

“我发现农忙时期,农村年轻劳动力不足,土地抛荒,部分农户在农业种植上一直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产量低,特别是大豆种植存在品种混杂、经营管理粗放、劳动力投入大、大豆加工销售困难等诸多问题。”思来想去,王兵兵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自己是不是可以尝试种大豆?

说干就干,在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后,王兵兵请教了专家,学习科学种粮的方法。“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说的都是三农,这几年国家政策好,农业生产前景广阔,要把这块农业蛋糕做大做强,需要具有新思想、新方法的新农人。同时,要实行适度规模化种植,形成规模才能节约成本。”

找准了路子,接下来就要找准位置。为了找到适合大豆种植的好地方,王兵兵和父亲跑了不少地方,最终,他们将“梦想”定在了丹徒区世业镇,“这里土壤、环境和气候相对较好,我们相信能在这里收获成功。”

俗话说知易行难。刚开始的两年,王兵兵和父亲完全是以“吃老本”的方式种地,新方法和新技术大都还在理论层面,更别说与实践紧密结合了。“刚开始真的是埋头苦干,但效果不行。89亩地的大豆,亩产只有130多公斤,成本都赚不回来。”

转折往往都在不经意间出现。一次,丹徒区农业农村局科教科技术人员下乡走访找到了王兵兵,通过交流发现他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从那以后,区农业农村局举办的农业培训都会通知他,他也是每次都到,老师讲课的内容都要记录下来。

“在黄豆种植过程中,我坚持农业产业标准化,注重农业科技的运用,探索出一条成本投入和亩产年收益成正比的种植体系。”王兵兵兴奋地说,通过实验对比,选择了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好的优质品种。同时,通过改装农机,完善深耕浅种一播全苗,并抓好除草关、水肥管理关,根据测产验收,光这一项,每亩能增收节支160多元。此外,还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黄豆配方施肥建议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减肥增效。“我们在病虫防治方面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

在自己创收之余,王兵兵对当地农户的利益也十分上心。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雇佣部分农民参加土地托管,传授大豆高产技术并给付相应工资,这样农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劳作,还能获得相应报酬。通过种种“叠加”关系,他和农户们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2016年至今,我们累计完成黄豆全程机械化作业6万亩,为当地农民增收400多万元。”

最近几年,他还先后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扩大种植面积和购买农业机械,每年在水利方面都投入1万多元进行沟渠疏浚,虽然投入多,但效益也很可观,大豆亩产从过去的130公斤提升至225公斤。同时,农业机械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可用于出租,年收益在40万元以上。

7年来,王兵兵在世业镇将大豆产业种出了不一样的成效。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实现较大突破。但他却没有丝毫骄傲的情绪,“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给自己创收的同时带着乡亲们增收致富,这就是我的农业梦。”(全媒体记者 周迎 通讯员 尤恒 王小莉)

编辑:缪小兵

审核:沈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