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2021年江苏综合考核结果揭晓,这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后的首次“大考”,也是对“十四五”开局起步成效的集中检验。
13个设区市、99家省级机关、73所省属高校站上“擂台”,32家省属国有企业首次迎接“大考”……考核范围进一步拓展,考核内容更加精准,综合促进作用不断显现,推动各地各单位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比学赶超、争先创优,不断激发新动能新担当。
“风向标”鲜明立起,
突出大事要事考担当
近日,一份综合考核结果反馈意见书,被“点对点”送到被考核地区和单位“一把手”的案头。在这份全面具体的发展“体检报告”上,各项指标得分、满意度评价、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民主测评等情况一目了然。但与往年有所不同,今年发放给各地的“体检单”,更加突出精准反馈,对结果不理想的指标,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2021年度综合考核仍由高质量发展成效、党的建设成效和满意度评价三张“考卷”构成,但具体指标围绕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动态调整优化,更多地体现牵引性、导向性和支撑性。“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国之大者’在江苏落地落实,坚持党中央部署什么就考核什么、省委强调什么就考核什么,始终做到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省委考核办负责人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我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既落实“国评”要求,又结合江苏实际,将“贸易额占全省比重及增速”纳入考核;落实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增设“碳达峰”水平指标。将省委常委会113项重点任务、省政府百项重点工作细化为1613项考核项目,分解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明确完成时限,进一步以考核落实责任、传导压力,推动省委省政府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考核更科学,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一批指标设置得到优化减降。针对基层反映比较集中的指标数量偏多、牵引性有待增强等问题,省委考核办严把质量关和数量关,首次通过实地调研、邀请专家参与论证、书面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指标全面评估,对常规性业务指标大幅“瘦身”,设区市考核指标由68项减为40项,省直机关考核内容由21个减为15个,进一步突出重点任务重点权重,引导各地各单位聚焦重点攻难点、紧盯短板锻长板。
通过开展季度监测、半年评估、年终考核,我省逐步建立起任务制定、督促核查、考核评估、反馈提升“四位一体”的闭环工作链条。对半年评估不尽如人意的单位,省委考核办组织牵头单位及时进行针对性分析指导。对上一年度考核结果波动较大的单位,开展走访调研,制定个性化改进方案。对排名末位、领导班子被确定为“一般”等次的单位,督促其向省委书面报告原因,并提出具体整改措施。
“指挥棒”精准牵引,
凝聚“进”的澎湃动力
越是面临风险挑战,越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去年,我省经济增速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总量超过11万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2万美元,在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这背后,综合考核这根“指挥棒”的牵引效应愈加显现。
凭借在产业现代化水平、科技创新、双循环发展格局等方面的特色优势,近年来,无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得又快又稳。翻看考核“成绩单”不难发现,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党建的“叠加效应”,是无锡在综合考核中位居前列的“取胜法宝”。
去年,无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与北京、广州等城市相当;培育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联网、新能源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人均GDP保持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200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市场主体总数突破100万户、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6%,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在2020年度综合考核实现争先进位的基础上,泰州首次闯入全省第一方阵。火热的追赶势头体现在发展数据上:去年,泰州GDP突破6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1%,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势头,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增幅均列全省第一。
“泰州的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并不占优势,但必须要有对标一流的闯劲干劲,必须要打破‘甘居中游’的惯性思维,全面激荡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泰州市委书记朱立凡说,对标对表考核结果,泰州梳理出城市建设、对外交通、科技人才等方面存在的短板问题,将通过画好“一轴三极三城”城市建设新蓝图,深度融入长三角和全国运输“大循环”,加快构建“1234”创新体系等举措,不断提升泰州中心城市首位度、城市集聚度和产业承载能力。
过去一年,盐城紧扣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聚焦产业强市奋力跑,聚力民生福祉加速跑,捧回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奖。“通过每月轮流在各县(市、区)召开高质量发展项目观摩推进会,搭建比拼擂台,带来一大批高质量项目落户、投产。”盐城市委书记徐缨告诉记者,去年,盐城全市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达到8081亿元,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电子信息、钢铁跻身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0%,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随着新思想、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深入践行,不少地区和单位在发展中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一些短板变成了新优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淮安组织开展高质量发展、重特大项目专项攻坚行动,综合考核进位明显,中天钢铁、台华新材料等百亿元项目招引取得历史性突破,南高齿、天鹏锂能、鹏鼎第三园区、今世缘智能陈贮中心等一批50亿元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宿迁去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31个,新开工、新竣工项目分别达368个、317个,平均每天签约1个、开工1个亿元以上项目,每周竣工6个亿元以上项目。
项目产业“双轮驱动”,让城市乘势而上实现蝶变跃升。徐州紧扣“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目标,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速提效。连云港将“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核心指标纳入县区(板块)综合考核,设立“高质量发展产业投入单项奖”,去年14个列省重大项目共完成投资544.7亿元,超年度计划26.3个百分点。
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扬州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着力减少碳排放,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年度新增新能源发电量24.62亿千瓦时,折合标煤71.9万吨。镇江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目标,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持续升级、不断擦亮“镇合意”服务品牌。
考出质效提升,也考出前进方向,综合考核“首秀”中,一批国有企业表现相当亮眼。“我们将10项高质量、16项党建考核指标分解为73项目标任务,任务明确、路径清晰,一年干下来,综合考核对企业发展的牵引作用愈加突出。”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蔡任杰说,去年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资产总额达7420亿元,对比江苏省属企业,净资产、利润总额持续保持第一,是唯一一家利润总额连续7年超百亿元的企业,也是全年唯一利润超200亿元的企业。
“助推器”点燃动力,
瞄准赛道争先创优
考核的目的是推动发展,对照“成绩单”,“老先进”们不断向上寻找更高参照系,争先进位的“新秀们”瞄准赛道你追我赶,奋力跑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连续4年稳居“第一方阵”,苏州力求每项工作都从新思想中找答案、找遵循。对标省里高质量发展考核的指标体系,置身全省乃至全国大局中考量,形成清晰战略:以“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为主题谋篇布局,重点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优势产业领域,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苏州速度向苏州质量转变、苏州产品向苏州品牌转变。
发展已然走在前列,如何进一步深挖潜力?苏州瞄准人才资源“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以“姑苏领军人才计划”为统领,苏州先后出台50多条人才政策,覆盖形成引进和培养、塔尖和塔基、个人和团队、创业和创新,市县政策叠加赋能的高素质人才引进培育体系。当前,全市人才总量达342.8万人,被评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技术合同成交额超750亿元,保持全省第一;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6G技术创全球太赫兹无线通信最高实时传输纪录;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启动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正式启用……以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南京不断抬升“进”的空间。去年,南京正式获批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四,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产业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入围首批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
“勇争一流,就是要跟更强的比,和更快的赛。我们要牢固树立争先进位、慢进也是退的进取意识、危机意识,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说,常州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正瞄准产业主赛道,抢占动力电池、碳纤维、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风口,壮大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瞄准长三角中轴枢纽目标,全力推进“两湖”创新区规划建设、老城厢复兴和高铁新城建设,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努力打造长三角美誉度、知名度、影响力一流的城市。
榜单上的“老先进”南通交出一份绿色答卷: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保持全省第一,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全省第一,区域治水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高于省定目标3.6个百分点,长江大保护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拿起考核“指挥棒”,南通对作出重大贡献、专项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实行“一票评优”,去年,有17名市管干部受到省级以上党委政府表彰,在年度考核时被直接确定为优秀等次。“牢牢把握综合考核导向要求,切实加强考核结果运用,与干部选用、教育管理、奖惩约束直接挂钩,不断提振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南通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封春晴说。
一批省级机关单位和省属高校也迎难而上、争先创优。应对疫情冲击、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供应偏紧等不利影响,省工信厅及时制定《工业企业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南》及116项细化清单,完善重点防控物资调度机制。协调推进汽车产业链复工复产,保障国内60家龙头企业的200多家在苏供应商恢复正常生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成效明显,去年江苏共6个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数量全国第一,4个集群入围新一轮决赛。
“考核以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作为鲜明导向,用可衡量、可检测的指标内容衡量和引导高校高质量发展,让我们更有前进方向和干事激情。”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芮鸿岩说,在着眼“一流学科”创建的同时,南工大始终坚持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正在推进化工转型发展专项行动2.0版,围绕安全生产全年转化成果50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1000多个,助力我省构建本质安全、绿色高端的先进化工产业体系。
“历经4年探索,江苏以考核推动高质量发展导向更鲜明,全省上下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意识更强、举措更实。”江苏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研究员苗成斌认为,聚焦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各项重点决策部署,新一年度综合考核中,应对标新发展理念,更加突出“国之大者”,紧扣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大统筹发展和安全、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考核力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元沁 孙巡
来源:交汇点
编辑:朱超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