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今日时评 | 制造业立市与未来产业

2022-06-20 09:42

■摘要

回归制造业,布局未来产业,谋求竞争新优势,已成城市发展新趋势。

随着深圳的一则文件发布,一个城市发展趋势的现象或曰信号被多路媒体发觉。文件名为《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其关键内容在于——“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有媒体指出,这是时隔17年即继2005年之后,深圳再一次旗帜鲜明地喊出了“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口号。亦有媒体分析,“工业立市”,意味着深圳重新将实体经济放在首位。

现象或曰信号则是,不只是深圳,包括广州、天津、合肥、常州乃至汕头、江门等,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有多个城市,如深圳一样提出“工业立市”或者是“制造业立市”。譬如广州,在今年1月25日发布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广州首提“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还有天津,去年7月,天津市政府印发《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天津在新发展阶段将坚持“制造业立市”。

长期以来,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被视为“经济转型成功”的标志。二降三升(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一度成为众多大城市的追求。在此基础上,一众城市开启了“去工业化”,集体追逐看起来更高大上、GDP带动更强的金融、信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此番却集体要回归工业或曰制造业,公众号“国民经略”文章《多地重回“工业立市”,意味着什么?》以香港为例做了分析:“近年来,去工业化的后果已经展现出来……过度追逐第三产业,反而容易导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公众号“城市战争”亦有文章指出:“制造业是底层发展逻辑,与就业更紧密相关。经验表明,只有当制造业高度发达或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相当强大时,一个经济体才能创造出足够规模的生活性服务需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征服星辰大海的航空、航天、航海等高科技产业,是推动整个制造业乃至服务业的火车头。所以,没有先进的制造业支撑,服务业就犹如空中楼阁,更重要的是,金融等服务业的本质也是为实体经济(制造业)服务的。”

其实,观察先进地区发达城市的实践,学习他们的发展经验,回归工业的信号确实要注意,但我们更关心他们将如何回归,又将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径。而这时,我们也同样发现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概念来自2016年美国出版的书籍《未来产业》,其义为——推动未来20年全球经济社会变迁的关键产业。譬如美国白宫发布的“2022财年研发预算重点和跨领域行动”,定义美国的5个未来产业优先领域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的通信网络/5G、先进的制造业、生物技术。以此关键词再看回归工业的各城市——

深圳,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文件发布后的13天内,又先后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圈定”量子科技、深海科学等八大未来产业,并计划5-15年成长为战略新兴产业。

有此消息为契机,“搜狐城市”梳理了国内15个制造业重点城市的相关政策及规划,发现,进入十四五“周期”后,未来产业已经成为重点城市五年规划之“标配”。虽然只有深圳将未来产业发展“独立成篇”,但其他重点城市在十四五科技创新、制造业规划当中,未来产业分量极重。比如上海,部署了16项前沿技术突破以培育未来产业,北京深圳也各自划定了8个方向的赛道,宁波、成都、杭州、青岛等地相中的未来产业技术领域也有近10项。

另一方面,未来产业以技术为依托,以产业为实体,因此,对于基础条件不同的城市来说,路径亦有不同。

有产业的城市“产业升级”。譬如苏州、深圳、东莞,这几个城市制造业发达,但科研实力相对较弱,它们布局未来产业的方式是结合现有产业升级换代。苏州是“引导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将未来产业融入数字经济,具体包括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融合应用,促进数字同实体经济融合,培育一批产业龙头。深圳提出“科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即“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东莞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通、人工智能等布局未来产业,重点推进二维、智能材料、量子通信等技术产业转化。

有技术的城市“技术开路”。合肥、青岛、武汉属于制造业有亮点、科研实力较突出城市,他们聚力于未来产业优势项目,走“技术前驱、产业后置”的方式更为合理。所以,合肥未来产业将量子信息作为重点,依托国家实验室,依托中科大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合肥在量子通信、计算、测量上“多点开花”,并已经谋划建设以量子产业为基础的未来产业园。青岛重点支持生命健康、量子信息、极地深海等产业布局;武汉则是瞄准电磁能、量子科技、超级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科学、深地深海深空等。

今天的未来产业就是明天的战略新兴产业。在回归工业时,通过提前布局未来产业,谋求竞争新优势已成大城共识。但未来产业高度依赖颠覆性技术,如果技术发展受挫,前期投入的创新资源将白白浪费。头部城市容错空间较大,可以“广撒网”多领域出击。对于产研水平一般的城市来说,未来产业则是一柄“双刃剑”。

怎么办?深圳的思路可以学习。有媒体分析深圳的“工业立市新格局”——深圳的工业发展思路很清晰,既然没有深厚的工业底蕴,那就不追求工业门类的齐全,也不追求重工业的发展,追求高新技术的结合尤其是新领域突破,将制造业发展的目光锁定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上。以这样的思路,看“腰部城市”如何发展未来产业,结合自身优势条件,选择一两个项目“单点爆破”就更为稳妥——既拥有跟上节奏的潜力,又不至于走弯路浪费宝贵核心资源。亦有例子——合肥的量子信息、青岛的深海科技。

又一轮城市发展新浪,别错过了!(华翔)

编辑:何冰

审核:沈菲


205

■摘要

回归制造业,布局未来产业,谋求竞争新优势,已成城市发展新趋势。

随着深圳的一则文件发布,一个城市发展趋势的现象或曰信号被多路媒体发觉。文件名为《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其关键内容在于——“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有媒体指出,这是时隔17年即继2005年之后,深圳再一次旗帜鲜明地喊出了“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口号。亦有媒体分析,“工业立市”,意味着深圳重新将实体经济放在首位。

现象或曰信号则是,不只是深圳,包括广州、天津、合肥、常州乃至汕头、江门等,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有多个城市,如深圳一样提出“工业立市”或者是“制造业立市”。譬如广州,在今年1月25日发布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广州首提“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还有天津,去年7月,天津市政府印发《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天津在新发展阶段将坚持“制造业立市”。

长期以来,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被视为“经济转型成功”的标志。二降三升(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一度成为众多大城市的追求。在此基础上,一众城市开启了“去工业化”,集体追逐看起来更高大上、GDP带动更强的金融、信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此番却集体要回归工业或曰制造业,公众号“国民经略”文章《多地重回“工业立市”,意味着什么?》以香港为例做了分析:“近年来,去工业化的后果已经展现出来……过度追逐第三产业,反而容易导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公众号“城市战争”亦有文章指出:“制造业是底层发展逻辑,与就业更紧密相关。经验表明,只有当制造业高度发达或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相当强大时,一个经济体才能创造出足够规模的生活性服务需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征服星辰大海的航空、航天、航海等高科技产业,是推动整个制造业乃至服务业的火车头。所以,没有先进的制造业支撑,服务业就犹如空中楼阁,更重要的是,金融等服务业的本质也是为实体经济(制造业)服务的。”

其实,观察先进地区发达城市的实践,学习他们的发展经验,回归工业的信号确实要注意,但我们更关心他们将如何回归,又将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径。而这时,我们也同样发现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概念来自2016年美国出版的书籍《未来产业》,其义为——推动未来20年全球经济社会变迁的关键产业。譬如美国白宫发布的“2022财年研发预算重点和跨领域行动”,定义美国的5个未来产业优先领域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的通信网络/5G、先进的制造业、生物技术。以此关键词再看回归工业的各城市——

深圳,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文件发布后的13天内,又先后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圈定”量子科技、深海科学等八大未来产业,并计划5-15年成长为战略新兴产业。

有此消息为契机,“搜狐城市”梳理了国内15个制造业重点城市的相关政策及规划,发现,进入十四五“周期”后,未来产业已经成为重点城市五年规划之“标配”。虽然只有深圳将未来产业发展“独立成篇”,但其他重点城市在十四五科技创新、制造业规划当中,未来产业分量极重。比如上海,部署了16项前沿技术突破以培育未来产业,北京深圳也各自划定了8个方向的赛道,宁波、成都、杭州、青岛等地相中的未来产业技术领域也有近10项。

另一方面,未来产业以技术为依托,以产业为实体,因此,对于基础条件不同的城市来说,路径亦有不同。

有产业的城市“产业升级”。譬如苏州、深圳、东莞,这几个城市制造业发达,但科研实力相对较弱,它们布局未来产业的方式是结合现有产业升级换代。苏州是“引导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将未来产业融入数字经济,具体包括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融合应用,促进数字同实体经济融合,培育一批产业龙头。深圳提出“科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即“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东莞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通、人工智能等布局未来产业,重点推进二维、智能材料、量子通信等技术产业转化。

有技术的城市“技术开路”。合肥、青岛、武汉属于制造业有亮点、科研实力较突出城市,他们聚力于未来产业优势项目,走“技术前驱、产业后置”的方式更为合理。所以,合肥未来产业将量子信息作为重点,依托国家实验室,依托中科大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合肥在量子通信、计算、测量上“多点开花”,并已经谋划建设以量子产业为基础的未来产业园。青岛重点支持生命健康、量子信息、极地深海等产业布局;武汉则是瞄准电磁能、量子科技、超级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科学、深地深海深空等。

今天的未来产业就是明天的战略新兴产业。在回归工业时,通过提前布局未来产业,谋求竞争新优势已成大城共识。但未来产业高度依赖颠覆性技术,如果技术发展受挫,前期投入的创新资源将白白浪费。头部城市容错空间较大,可以“广撒网”多领域出击。对于产研水平一般的城市来说,未来产业则是一柄“双刃剑”。

怎么办?深圳的思路可以学习。有媒体分析深圳的“工业立市新格局”——深圳的工业发展思路很清晰,既然没有深厚的工业底蕴,那就不追求工业门类的齐全,也不追求重工业的发展,追求高新技术的结合尤其是新领域突破,将制造业发展的目光锁定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上。以这样的思路,看“腰部城市”如何发展未来产业,结合自身优势条件,选择一两个项目“单点爆破”就更为稳妥——既拥有跟上节奏的潜力,又不至于走弯路浪费宝贵核心资源。亦有例子——合肥的量子信息、青岛的深海科技。

又一轮城市发展新浪,别错过了!(华翔)

编辑:何冰

审核:沈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