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神舟十四号将创下多个“首次”

2022-06-05 14:30

2022年6月5日上午10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3名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正式开启。

此次神舟十四号任务将创下多个“首次”,包括将在太空迎来神舟十五号飞船对接空间站,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同时在轨驻留,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等。

“神十四”任务期间,中国空间站完成三舱建造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入轨后,将采取径向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到达空间站后下方大约50公里的位置,最终姿态调整为垂直飞行后停靠于空间站下方径向对接口,将3位航天员送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而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神舟十四号也是神舟系列飞船第9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

作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发射任务,神舟十四号任务意义重大。2022年是空间站全面建成投入运营之年。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为标志,中国空间站已通过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两次载人飞行等任务圆满完成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并计划2022年全面建成。

服务神舟十四号任务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已于5月10日发射成功。接下来的半年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在轨迎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行小机械臂在轨验证、大小机械臂在轨验证、利用问天实验舱气闸舱进行出舱活动验证和舱外载荷安装等建造工作,见证并推动中国空间站完成建造并转入在轨运营阶段。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亲手参与中国人的太空家园“越建越大”。

与此同时,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也将在太空“出差”近6个月后,迎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访问并完成轮换。神舟十四号、十五号将共同遨游太空,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届时,6位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实现共同在轨驻留,在遥远的太空中,他们将一起把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建设得“更温馨、更舒适”。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图片来源:我们的太空

神舟十四号飞船在发射场待命达7个月,创下最长时间纪录

执行发射任务前,除了作为执行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还有一个身份,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应急救援飞船。

空间站任务实施以来,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展开与航天员绝对安全,神舟飞船要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为此,研制人员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的太空救援能力。因此,从进入发射场并完成待命状态设置以来,神舟十四号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已达7个月,创下了最长时间纪录。

为确保飞船状态满足条件,神舟十四号待命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科技人员首次开展“北京-酒泉”远程发射场巡检工作,确认了飞船状态满足应急发射条件,验证了“一船发射、一船待命”的滚动备份模式有效,有力支撑神舟飞船“一年两艘”常态化发射的需要,为后续该模式的持续应用奠定了基础。

为完成神舟十四号任务,科技人员采用了多项技术和产品来保驾护航。为顺利实现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5所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作为关键测量敏感器,继续承担中远距离空间飞行器间距离、速度、角度等相对运动参数的精确测量任务,助力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不同,神舟十四号飞船在轨期间,飞船将经历复杂而严酷的在轨环境考验。尤其是在空间站组装和建造过程中,由于飞船在径向对接口停靠,将会被三个巨型舱体及其超大柔性太阳电池翼遮挡,给飞船的发电能力、舱外设备热控能力、通信保障能力带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1所神舟飞船电源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钟丹华介绍说,在轨运行期间,最复杂的时候,停靠在径向对接口的神舟十四号将依次被5个飞行器遮挡,太阳帆板发电将受到组合体遮挡的较大影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设计师为此提前识别了空间站建造阶段各种飞行工况可能带来的技术风险,通过地面和太空的测试验证,解决了由于遮挡造成的神舟十四号飞船能源供需平衡难题。

长二F遥十四火箭“站岗”长达近10个月

据介绍,今年将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我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其中,长二F火箭执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即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发射任务。

自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起,长二F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此次发射的长二F遥十四火箭,就是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应急救援火箭。与应急值班“站岗”3个月的长二F遥十三火箭相比,长二F遥十四火箭“站岗”时长翻倍。如果从2021年8月17日“吊装起竖”算起,再加上发射准备时间,其竖立时间长达近10个月,这也刷新了此前长二F遥十三火箭创下的站立6个多月的纪录,是迄今为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竖立时间最长的一枚。

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高可靠、高安全、高适应性是长二F火箭始终不变、摆在首位的目标,研制团队持续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使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再上新台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二F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介绍,目前,长二F火箭的可靠性评估值达到0.9894,安全性评估值达到0.99996这一国际先进水平。

30年间,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自1999年首飞迄今,已成功发射14艘神舟飞船和2个空间实验室,其中包括9次载人发射任务,成功率100%。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以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未来几年,长二F火箭还将继续以每年2发的高频率执行发射任务,在我国空间站运营过程中担纲重任。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曾海蓉

138

2022年6月5日上午10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3名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正式开启。

此次神舟十四号任务将创下多个“首次”,包括将在太空迎来神舟十五号飞船对接空间站,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同时在轨驻留,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等。

“神十四”任务期间,中国空间站完成三舱建造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入轨后,将采取径向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到达空间站后下方大约50公里的位置,最终姿态调整为垂直飞行后停靠于空间站下方径向对接口,将3位航天员送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而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神舟十四号也是神舟系列飞船第9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

作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发射任务,神舟十四号任务意义重大。2022年是空间站全面建成投入运营之年。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为标志,中国空间站已通过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两次载人飞行等任务圆满完成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并计划2022年全面建成。

服务神舟十四号任务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已于5月10日发射成功。接下来的半年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在轨迎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行小机械臂在轨验证、大小机械臂在轨验证、利用问天实验舱气闸舱进行出舱活动验证和舱外载荷安装等建造工作,见证并推动中国空间站完成建造并转入在轨运营阶段。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亲手参与中国人的太空家园“越建越大”。

与此同时,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也将在太空“出差”近6个月后,迎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访问并完成轮换。神舟十四号、十五号将共同遨游太空,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届时,6位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实现共同在轨驻留,在遥远的太空中,他们将一起把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建设得“更温馨、更舒适”。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图片来源:我们的太空

神舟十四号飞船在发射场待命达7个月,创下最长时间纪录

执行发射任务前,除了作为执行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还有一个身份,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应急救援飞船。

空间站任务实施以来,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展开与航天员绝对安全,神舟飞船要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为此,研制人员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的太空救援能力。因此,从进入发射场并完成待命状态设置以来,神舟十四号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已达7个月,创下了最长时间纪录。

为确保飞船状态满足条件,神舟十四号待命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科技人员首次开展“北京-酒泉”远程发射场巡检工作,确认了飞船状态满足应急发射条件,验证了“一船发射、一船待命”的滚动备份模式有效,有力支撑神舟飞船“一年两艘”常态化发射的需要,为后续该模式的持续应用奠定了基础。

为完成神舟十四号任务,科技人员采用了多项技术和产品来保驾护航。为顺利实现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5所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作为关键测量敏感器,继续承担中远距离空间飞行器间距离、速度、角度等相对运动参数的精确测量任务,助力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不同,神舟十四号飞船在轨期间,飞船将经历复杂而严酷的在轨环境考验。尤其是在空间站组装和建造过程中,由于飞船在径向对接口停靠,将会被三个巨型舱体及其超大柔性太阳电池翼遮挡,给飞船的发电能力、舱外设备热控能力、通信保障能力带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1所神舟飞船电源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钟丹华介绍说,在轨运行期间,最复杂的时候,停靠在径向对接口的神舟十四号将依次被5个飞行器遮挡,太阳帆板发电将受到组合体遮挡的较大影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设计师为此提前识别了空间站建造阶段各种飞行工况可能带来的技术风险,通过地面和太空的测试验证,解决了由于遮挡造成的神舟十四号飞船能源供需平衡难题。

长二F遥十四火箭“站岗”长达近10个月

据介绍,今年将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我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其中,长二F火箭执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即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发射任务。

自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起,长二F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此次发射的长二F遥十四火箭,就是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应急救援火箭。与应急值班“站岗”3个月的长二F遥十三火箭相比,长二F遥十四火箭“站岗”时长翻倍。如果从2021年8月17日“吊装起竖”算起,再加上发射准备时间,其竖立时间长达近10个月,这也刷新了此前长二F遥十三火箭创下的站立6个多月的纪录,是迄今为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竖立时间最长的一枚。

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高可靠、高安全、高适应性是长二F火箭始终不变、摆在首位的目标,研制团队持续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使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再上新台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二F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介绍,目前,长二F火箭的可靠性评估值达到0.9894,安全性评估值达到0.99996这一国际先进水平。

30年间,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自1999年首飞迄今,已成功发射14艘神舟飞船和2个空间实验室,其中包括9次载人发射任务,成功率100%。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以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未来几年,长二F火箭还将继续以每年2发的高频率执行发射任务,在我国空间站运营过程中担纲重任。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曾海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