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集聚全球人才资源,扛起时代赋予光荣使命!江苏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座谈会

2022-05-26 17:19 交汇点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在江苏各界引发热烈反响。5月24日下午,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会上,6名留学归国人才、2家人才单位发言交流学习体会,大家纷纷表示,要自觉对标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不断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奋斗品格,谱写奉献人生,坚决扛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2011年晋升为赫瑞瓦特大学电子工程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2018年,放弃国外的正式教职,全职加盟东南大学......在欧洲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王承祥看来,回归祖国践行报国使命,是他个人履历上格外光彩有力的一笔。

信息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擎,也是世界科技前沿和大国竞争焦点。归国后的王承祥勇挑重担,潜心科研,在其主要研究方向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领域,出版相关专著4部,发表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460多篇。在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方向,他所率领的课题组率先创新性地提出普适信道建模理论方法框架,被多个通信公司标准化组织和5G白皮书采用,现已成为5G网络架构的主流解决方案。“作为一名留学归国的高校教师,今后我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以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己任,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耕无线通信领域,力求取得更大突破。”王承祥说。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后,邵阳创办了发展前景较好的加拿大世和基因,并在二代测序领域获得一些专利。彼时,国内在基因测序领域仍有多项空白,为了打破长期以来国外对基因测序核心技术的垄断局面,邵阳决定回国发展。2013年,年仅24岁的他来到南京江北新区创办了南京世和基因。历经9年深耕,一个成立之初只有3人的海归研发团队,已发展成为拥有近1600人的行业佼佼者,跻身中国独角兽企业。

享受各类人才扶持资金近1000万元,270余名员工享受南京市人才安居政策......备至的人才政策,让邵阳在江苏这片热土上感受到了归属感,2019年他恢复了中国国籍。“将企业发展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邵阳说,疫情发生后,世和基因率先推出能够快速、精准检验新冠肺炎病毒全序列的试剂盒,累计完成超过1000万人次的核酸检测,尽管一定程度分散了主营业务的人力、财力、物力,但只要国家需要,人民有需要,他们会随时担起这份责任。

“学习回信精神,我备受鼓舞,今后将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立德树人,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江苏发展方面不断探索。”2011年,林敏洁结束了20余年留日学习和工作,回到家乡南京,成为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作为一名从事中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高校教师,归国11年来,林敏洁主持、承担完成国家级、教育部、国际研究项目10余项,主持或参与组织跨文化友好交流活动及学术会议数百场,积极创办国际刊物,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

在科技报国中成就奋斗人生

“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作为一名南大人,尤其是作为120名写信给总书记的归国青年学者之一,我内心无比激动,也倍感荣幸!”近年来,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欣然带领团队在《自然》等顶级期刊发表了多项成果,包括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2英寸单晶材料的制备,研制出二维半导体驱动的高分辨Micro-LED显示芯片,被国际工业界写入了半导体技术路线图。

“在集成电路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一代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前赴后继。”王欣然说,为回应国家需求,南京大学去年设立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即将在苏州校区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建设“集成电路先进制程”首批江苏省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致力成为国家培养集成电路高端人才的“先锋队”,通过自主创新,为中国赢得下一代集成电路的主动权。

201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副院长刘向雷,拒绝了国外多个顶尖企业的高薪聘请,在博士毕业第二天就飞回祖国,加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投身变革性能源技术研究。如今,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江苏省最年轻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向雷当好“领跑者”的同时,也努力做好一名传承者,把积累多年的专业知识和爱国奉献品质传递给更多的青年人才,培养的学生80%以上主动奔赴国防单位干事创业,在各类科技攻关岗位奋力攀登。

“省农科院就是由朱凤美、蔡无忌等十余位海归学子创建,老一辈科学家心怀祖国,矢志为农的情怀和担当,让人备受感召。”作为留学回国的青年科技人才,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施露坚持把奋斗的足迹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攻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农业‘卡脖子’技术,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更多‘国’字号、‘苏’字牌农业产品和技术。”施露说。

以更宽视野积聚全球人才资源

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座谈会提出,要以更宽视野集聚全球人才资源,以更大力度深化人才发展改革,以更实举措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加快形成天下英才聚江苏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关爱和殷切期望,为南大的双一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谈哲敏说,归国青年学者是南京大学人才工作中涌现出的杰出群体代表之一,近年来,学校持续打造自主人才培养体系,按照长周期、高标准、严考核、高激励的原则,通过经费、绩效、住房、薪酬等方式,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重点培养青年人才实施分类综合支持,获得支持的重点培养青年人才约有35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6%,其中50位已成长为科研队伍中坚。

“下一步,南大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抓住‘人才强省和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机遇,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发展,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南大贡献’。”谈哲敏说。

近年来,省教育厅坚持引育并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每年面向海内外选聘150名学科前沿的领军型人才,其中30%由高校举荐;大力支持高校举办海内外青年学者交流活动,重点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论坛,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汇聚江苏高校。”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葛道凯介绍,着力创建高水平教学和创新团队,省教育厅计划每年立项100个省级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支持高校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凝聚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元沁

来源:交汇点

编辑:阿奎

179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在江苏各界引发热烈反响。5月24日下午,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会上,6名留学归国人才、2家人才单位发言交流学习体会,大家纷纷表示,要自觉对标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不断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奋斗品格,谱写奉献人生,坚决扛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2011年晋升为赫瑞瓦特大学电子工程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2018年,放弃国外的正式教职,全职加盟东南大学......在欧洲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王承祥看来,回归祖国践行报国使命,是他个人履历上格外光彩有力的一笔。

信息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擎,也是世界科技前沿和大国竞争焦点。归国后的王承祥勇挑重担,潜心科研,在其主要研究方向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领域,出版相关专著4部,发表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460多篇。在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方向,他所率领的课题组率先创新性地提出普适信道建模理论方法框架,被多个通信公司标准化组织和5G白皮书采用,现已成为5G网络架构的主流解决方案。“作为一名留学归国的高校教师,今后我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以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己任,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耕无线通信领域,力求取得更大突破。”王承祥说。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后,邵阳创办了发展前景较好的加拿大世和基因,并在二代测序领域获得一些专利。彼时,国内在基因测序领域仍有多项空白,为了打破长期以来国外对基因测序核心技术的垄断局面,邵阳决定回国发展。2013年,年仅24岁的他来到南京江北新区创办了南京世和基因。历经9年深耕,一个成立之初只有3人的海归研发团队,已发展成为拥有近1600人的行业佼佼者,跻身中国独角兽企业。

享受各类人才扶持资金近1000万元,270余名员工享受南京市人才安居政策......备至的人才政策,让邵阳在江苏这片热土上感受到了归属感,2019年他恢复了中国国籍。“将企业发展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邵阳说,疫情发生后,世和基因率先推出能够快速、精准检验新冠肺炎病毒全序列的试剂盒,累计完成超过1000万人次的核酸检测,尽管一定程度分散了主营业务的人力、财力、物力,但只要国家需要,人民有需要,他们会随时担起这份责任。

“学习回信精神,我备受鼓舞,今后将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立德树人,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江苏发展方面不断探索。”2011年,林敏洁结束了20余年留日学习和工作,回到家乡南京,成为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作为一名从事中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高校教师,归国11年来,林敏洁主持、承担完成国家级、教育部、国际研究项目10余项,主持或参与组织跨文化友好交流活动及学术会议数百场,积极创办国际刊物,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

在科技报国中成就奋斗人生

“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作为一名南大人,尤其是作为120名写信给总书记的归国青年学者之一,我内心无比激动,也倍感荣幸!”近年来,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欣然带领团队在《自然》等顶级期刊发表了多项成果,包括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2英寸单晶材料的制备,研制出二维半导体驱动的高分辨Micro-LED显示芯片,被国际工业界写入了半导体技术路线图。

“在集成电路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一代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前赴后继。”王欣然说,为回应国家需求,南京大学去年设立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即将在苏州校区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建设“集成电路先进制程”首批江苏省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致力成为国家培养集成电路高端人才的“先锋队”,通过自主创新,为中国赢得下一代集成电路的主动权。

201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副院长刘向雷,拒绝了国外多个顶尖企业的高薪聘请,在博士毕业第二天就飞回祖国,加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投身变革性能源技术研究。如今,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江苏省最年轻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向雷当好“领跑者”的同时,也努力做好一名传承者,把积累多年的专业知识和爱国奉献品质传递给更多的青年人才,培养的学生80%以上主动奔赴国防单位干事创业,在各类科技攻关岗位奋力攀登。

“省农科院就是由朱凤美、蔡无忌等十余位海归学子创建,老一辈科学家心怀祖国,矢志为农的情怀和担当,让人备受感召。”作为留学回国的青年科技人才,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施露坚持把奋斗的足迹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攻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农业‘卡脖子’技术,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更多‘国’字号、‘苏’字牌农业产品和技术。”施露说。

以更宽视野积聚全球人才资源

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座谈会提出,要以更宽视野集聚全球人才资源,以更大力度深化人才发展改革,以更实举措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加快形成天下英才聚江苏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关爱和殷切期望,为南大的双一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谈哲敏说,归国青年学者是南京大学人才工作中涌现出的杰出群体代表之一,近年来,学校持续打造自主人才培养体系,按照长周期、高标准、严考核、高激励的原则,通过经费、绩效、住房、薪酬等方式,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重点培养青年人才实施分类综合支持,获得支持的重点培养青年人才约有35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6%,其中50位已成长为科研队伍中坚。

“下一步,南大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抓住‘人才强省和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机遇,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发展,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南大贡献’。”谈哲敏说。

近年来,省教育厅坚持引育并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每年面向海内外选聘150名学科前沿的领军型人才,其中30%由高校举荐;大力支持高校举办海内外青年学者交流活动,重点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论坛,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汇聚江苏高校。”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葛道凯介绍,着力创建高水平教学和创新团队,省教育厅计划每年立项100个省级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支持高校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凝聚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元沁

来源:交汇点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