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爱国老人马相伯的传奇人生

2022-05-19 22:43 今日镇江  

马相伯(1840-1939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他的传奇人生,感人至深。

马相伯,祖籍镇江。原名马志德,字相伯。五岁时在家乡入私塾读书,12岁独自一人徒步11天,行程200多公里来到上海。至此踏上求学之路。马相伯先入上海法国耶稣教会圣依纳爵公学,相继升入教会学校的小修院、大修院攻读法文、希腊文、拉丁文及哲学、神学和数理乃至天文学等学科。他学习勤奋,聪慧过人,在那个年代,是一位熟练运用7国语言的大学者。知识渊博的马相伯,受当朝器重,曾任李鸿章高级幕僚,参与了洋务运动,先后去过日本、朝鲜、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纵观各国发展,尤其是比较了日本的维新和高丽(朝鲜)的守旧现状,结合中国的实际,他深受启迪,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当在于重视文化、科学和兴办实业,深感“自强之术,当以育人为本,求才之道以作兴办学堂为先。”1889年,他毅然辞官回沪,下定决心立志开办学堂,走兴学之路。

以强学强教兴国,是马相伯的一生追求。1903年,为得到教会对办学的支持,马相伯毅然拿出位于松江、青浦的良田3000亩,捐给上海天主教江南司教,并立下字据,愿将名下分得遗产,悉数献于江南司教,为日后所开中西大学堂收管,专为资助英俊子弟资斧所不及。并表示自献后,永无反悔。其后,马相伯租下了徐家汇老天文台余屋,为学院所用,创办了“震旦”学院,亲任院长。“震旦”,意念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之意。开学之日,梁启超著文祝贺,国内诸多有志才俊,仁人贤士慕名而来,首批学员之中有于右任、邵力子、张鼎丞及李青崖、徐朗西等。1904年耶稣教会欲变震旦学院为教会学校,并担心马相伯从中作梗,以让马相伯养病为由,委任法国神父南从周为总教习,企图改变原办学方针,拟另立教会学规。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会此举遭到在校学生的强烈抵制,愤怒之下,学生们摘下校牌,全体罢课,并签名退学。马相伯闻讯后,老泪纵横,义愤填膺,旗帜鲜明地站在学生立场,抵制教会的决定,这场风波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其后,马相伯决定与教会分道扬镳,脱离教会。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决定另辟蹊径,筹建复旦公学。其时,马相伯旧交周馥时任两江总督,为支持马相伯爱国办学义举,腾出吴淞提督行辕供其筹办复旦公学所用,专拨大洋一万元。百年复旦,终于长江尽头,东海之滨奠定了第一块民族文化的基石。1905年3月,复旦公学正式揭牌,马相伯亲任校长兼法文教授。在对学生演讲中,马相伯提出了“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办学宗旨。不久,又相继协助创办了辅仁大学、培根女中等大中学堂。

辛亥革命期间,马相伯已70高龄,因其德高望重,孙中山特聘他为南京第一任市长,不久转任江苏都督府代理都督等职,后又调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马相伯看透中国的惨痛现实,心力交瘁,遂于1917年南归上海隐居于徐家汇土家湾,闭门著书立传,他老骥伏枥,不忘国殇,仍志在千里。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难当头,民族临危。时年91岁高龄的马相伯,奋不顾身,为救亡救国呼号奔走,并亲笔撰写檄文,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还在家人携扶下,冒着凛冽寒风,走上街头,亲自挥毫榜书,现场义拍义卖,并将义卖所筹十万元捐款赠与抗日义勇军。他竭尽全力,先后组织了江苏国维会、中国国难救济会等。在担任全国救国会执委期间,在家中主持召开多次会议,会上特书“耻莫大于亡国”大幅联语,用以警示后人。为敦促当局,唤起民众,马相伯于1932年11月起,连续四个月发表12次国难广播演说,在举国上下抗日救亡活动中,马相伯成为一位令人敬重的爱国老人。

上海沦陷后,时居南京的马相伯在冯玉祥、李宗仁的说服下,移居桂林风洞山,次年,又应于右任之邀入滇、入蜀,辗转途中,经越南凉山,终因年老体迈而抱病客居凉山。

时至1939年,马相伯百岁诞辰,4月6日全国各地社会团体,海内外友人,纷纷遥祝百岁庆典,国民政府特发了最高级别的褒奖令,中共中央特发专电,贺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马老感怀前方抗日将士浴血奋战殊死卫国的情怀将国内外友人所赠所有寿仪礼金,悉数转赠抗日战场,为救治伤员所用。

是年10月20日,卧于病榻的马相伯,喜悉抗日战场取得湘北大捷,兴奋异常,夜不能寝,致病情加重,11月4日不幸溘然长逝,噩耗传来,举国哀悼。

马相伯一生与中国百年之辱相同步,生逢乱世,死于国难,将满腹报国之心、爱国之情化为奋斗的一生,他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民族的栋梁。他为救国救民,振兴中华,倾其所有,奉献毕生。我们缅怀马相伯,是一种感恩,是一种自励,更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传承。(朱来顺 雷晓明)

编辑:缪小兵

165

马相伯(1840-1939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他的传奇人生,感人至深。

马相伯,祖籍镇江。原名马志德,字相伯。五岁时在家乡入私塾读书,12岁独自一人徒步11天,行程200多公里来到上海。至此踏上求学之路。马相伯先入上海法国耶稣教会圣依纳爵公学,相继升入教会学校的小修院、大修院攻读法文、希腊文、拉丁文及哲学、神学和数理乃至天文学等学科。他学习勤奋,聪慧过人,在那个年代,是一位熟练运用7国语言的大学者。知识渊博的马相伯,受当朝器重,曾任李鸿章高级幕僚,参与了洋务运动,先后去过日本、朝鲜、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纵观各国发展,尤其是比较了日本的维新和高丽(朝鲜)的守旧现状,结合中国的实际,他深受启迪,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当在于重视文化、科学和兴办实业,深感“自强之术,当以育人为本,求才之道以作兴办学堂为先。”1889年,他毅然辞官回沪,下定决心立志开办学堂,走兴学之路。

以强学强教兴国,是马相伯的一生追求。1903年,为得到教会对办学的支持,马相伯毅然拿出位于松江、青浦的良田3000亩,捐给上海天主教江南司教,并立下字据,愿将名下分得遗产,悉数献于江南司教,为日后所开中西大学堂收管,专为资助英俊子弟资斧所不及。并表示自献后,永无反悔。其后,马相伯租下了徐家汇老天文台余屋,为学院所用,创办了“震旦”学院,亲任院长。“震旦”,意念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之意。开学之日,梁启超著文祝贺,国内诸多有志才俊,仁人贤士慕名而来,首批学员之中有于右任、邵力子、张鼎丞及李青崖、徐朗西等。1904年耶稣教会欲变震旦学院为教会学校,并担心马相伯从中作梗,以让马相伯养病为由,委任法国神父南从周为总教习,企图改变原办学方针,拟另立教会学规。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会此举遭到在校学生的强烈抵制,愤怒之下,学生们摘下校牌,全体罢课,并签名退学。马相伯闻讯后,老泪纵横,义愤填膺,旗帜鲜明地站在学生立场,抵制教会的决定,这场风波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其后,马相伯决定与教会分道扬镳,脱离教会。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决定另辟蹊径,筹建复旦公学。其时,马相伯旧交周馥时任两江总督,为支持马相伯爱国办学义举,腾出吴淞提督行辕供其筹办复旦公学所用,专拨大洋一万元。百年复旦,终于长江尽头,东海之滨奠定了第一块民族文化的基石。1905年3月,复旦公学正式揭牌,马相伯亲任校长兼法文教授。在对学生演讲中,马相伯提出了“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办学宗旨。不久,又相继协助创办了辅仁大学、培根女中等大中学堂。

辛亥革命期间,马相伯已70高龄,因其德高望重,孙中山特聘他为南京第一任市长,不久转任江苏都督府代理都督等职,后又调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马相伯看透中国的惨痛现实,心力交瘁,遂于1917年南归上海隐居于徐家汇土家湾,闭门著书立传,他老骥伏枥,不忘国殇,仍志在千里。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难当头,民族临危。时年91岁高龄的马相伯,奋不顾身,为救亡救国呼号奔走,并亲笔撰写檄文,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还在家人携扶下,冒着凛冽寒风,走上街头,亲自挥毫榜书,现场义拍义卖,并将义卖所筹十万元捐款赠与抗日义勇军。他竭尽全力,先后组织了江苏国维会、中国国难救济会等。在担任全国救国会执委期间,在家中主持召开多次会议,会上特书“耻莫大于亡国”大幅联语,用以警示后人。为敦促当局,唤起民众,马相伯于1932年11月起,连续四个月发表12次国难广播演说,在举国上下抗日救亡活动中,马相伯成为一位令人敬重的爱国老人。

上海沦陷后,时居南京的马相伯在冯玉祥、李宗仁的说服下,移居桂林风洞山,次年,又应于右任之邀入滇、入蜀,辗转途中,经越南凉山,终因年老体迈而抱病客居凉山。

时至1939年,马相伯百岁诞辰,4月6日全国各地社会团体,海内外友人,纷纷遥祝百岁庆典,国民政府特发了最高级别的褒奖令,中共中央特发专电,贺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马老感怀前方抗日将士浴血奋战殊死卫国的情怀将国内外友人所赠所有寿仪礼金,悉数转赠抗日战场,为救治伤员所用。

是年10月20日,卧于病榻的马相伯,喜悉抗日战场取得湘北大捷,兴奋异常,夜不能寝,致病情加重,11月4日不幸溘然长逝,噩耗传来,举国哀悼。

马相伯一生与中国百年之辱相同步,生逢乱世,死于国难,将满腹报国之心、爱国之情化为奋斗的一生,他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民族的栋梁。他为救国救民,振兴中华,倾其所有,奉献毕生。我们缅怀马相伯,是一种感恩,是一种自励,更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传承。(朱来顺 雷晓明)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