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流水线”考研培训,如何避免低效竞争?

2022-05-17 10:30 光明网  

据半月谈报道,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457万人,连续7年保持高增长趋势。《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显示,中国考研培训市场规模已超110亿元,年增长达30%以上。激烈竞争之下,选择考研机构的学生越来越多,考研的“产业链条”愈发完备。在满足了部分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其暴露出的一些乱象也让部分学生陷入低效竞争,甚至给高校招生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近年来考研人数持续走高,当然不排除很多青年志存高远、一心向学的因素,但客观而言,也与时下大学生毕业人数持续攀升,进而导致就业困难有关。众多学子转而考研,不仅可以积累学业资本,提高学历门槛,也能够部分缓解现实的就业压力。

而当一个庞大的人群纷纷投向考研,围绕这一目标,自然就会出现一种生态、一条产业链。媒体报道称考研已形成产业化,这不难理解。只要存在需求,就会出现供给,而当这种需求被体系化、具有了一定规模,则产业链不断延伸并完备,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了。

只是,与时下的艺考、中小学生课外培训等类似,考研培训产业化,同样存在亟待破解的诸多问题。就内部而言,此类“流水线”培训门槛低,针对性差,效果存疑,甚至会出现误人子弟的情形;就外部而言,其“套路化”的题目答案设计,无疑会在伤害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导致被录取的学生能力欠缺,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而从更广义的范围看,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存在降低学术品质的风险。

那么,如何避免“流水线”考研培训的低效竞争?

其一,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建立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既然此类培训确实有市场,与其“假装看不见”,熟视无睹,不如干脆使之浮出水面,以口碑及相应的规范性制度约束其行为。比如培训机构的师资来源、题库来源等等,就应该明明白白。既然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指出,严禁招生单位内部人员举办或参与考试招生辅导活动,高校也普遍不允许在校师生参与考研辅导。那么,师资从何处来?显然需要一个出口。不然,要么是高校教师匿名偷偷干,要么就是滥竽充数。

还有题库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众多学生都去钻研应试技巧,都去揣摩导师的喜好,则必然会出现某种扭曲。这也意味着,必须加快推进考研制度的改革,实现从刻板的制式考试向考察能力的转变。

其二,该给考研热降降温了。考试场的热闹,深层的原因在考试场外。四百多万人考研,一方面,折射出就业渠道的不畅,很多大学生只能被动推迟就业;另一方面,也与当下用人单位“唯学历”的倾向有很大关系,不管是否需要,动辄要求硕士、博士,这无疑会加剧大学生的应试焦虑。因此,欲求考研培训降温,首先要就业升温,社会层面要多一些招人的善意,不要随意抬高门槛,更不要把招录人才作为一种门面,从而忽略了人才的本质。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遴选,遴选出真正想深造、值得深造的人来。

还有,很多培训机构宣扬有“人情网络”,有“内部消息”,对此,也有严查严处的必要。近年来,高校招生每每遭遇质疑,其中不无捕风捉影,但也确实存在不公不法的情形。堵住这方面的漏洞,避免有人走“捷径”,就能让更多的人站在更公平的起跑线上。

说到底,根本之计仍在于以深化改革来优化资源配置,让热心学问的人去考研,让希望就业的人都能找到心仪的工作,让更多的人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道必答题。

来源:光明网

实习编辑:毛蕴劼


169

据半月谈报道,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457万人,连续7年保持高增长趋势。《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显示,中国考研培训市场规模已超110亿元,年增长达30%以上。激烈竞争之下,选择考研机构的学生越来越多,考研的“产业链条”愈发完备。在满足了部分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其暴露出的一些乱象也让部分学生陷入低效竞争,甚至给高校招生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近年来考研人数持续走高,当然不排除很多青年志存高远、一心向学的因素,但客观而言,也与时下大学生毕业人数持续攀升,进而导致就业困难有关。众多学子转而考研,不仅可以积累学业资本,提高学历门槛,也能够部分缓解现实的就业压力。

而当一个庞大的人群纷纷投向考研,围绕这一目标,自然就会出现一种生态、一条产业链。媒体报道称考研已形成产业化,这不难理解。只要存在需求,就会出现供给,而当这种需求被体系化、具有了一定规模,则产业链不断延伸并完备,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了。

只是,与时下的艺考、中小学生课外培训等类似,考研培训产业化,同样存在亟待破解的诸多问题。就内部而言,此类“流水线”培训门槛低,针对性差,效果存疑,甚至会出现误人子弟的情形;就外部而言,其“套路化”的题目答案设计,无疑会在伤害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导致被录取的学生能力欠缺,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而从更广义的范围看,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存在降低学术品质的风险。

那么,如何避免“流水线”考研培训的低效竞争?

其一,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建立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既然此类培训确实有市场,与其“假装看不见”,熟视无睹,不如干脆使之浮出水面,以口碑及相应的规范性制度约束其行为。比如培训机构的师资来源、题库来源等等,就应该明明白白。既然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指出,严禁招生单位内部人员举办或参与考试招生辅导活动,高校也普遍不允许在校师生参与考研辅导。那么,师资从何处来?显然需要一个出口。不然,要么是高校教师匿名偷偷干,要么就是滥竽充数。

还有题库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众多学生都去钻研应试技巧,都去揣摩导师的喜好,则必然会出现某种扭曲。这也意味着,必须加快推进考研制度的改革,实现从刻板的制式考试向考察能力的转变。

其二,该给考研热降降温了。考试场的热闹,深层的原因在考试场外。四百多万人考研,一方面,折射出就业渠道的不畅,很多大学生只能被动推迟就业;另一方面,也与当下用人单位“唯学历”的倾向有很大关系,不管是否需要,动辄要求硕士、博士,这无疑会加剧大学生的应试焦虑。因此,欲求考研培训降温,首先要就业升温,社会层面要多一些招人的善意,不要随意抬高门槛,更不要把招录人才作为一种门面,从而忽略了人才的本质。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遴选,遴选出真正想深造、值得深造的人来。

还有,很多培训机构宣扬有“人情网络”,有“内部消息”,对此,也有严查严处的必要。近年来,高校招生每每遭遇质疑,其中不无捕风捉影,但也确实存在不公不法的情形。堵住这方面的漏洞,避免有人走“捷径”,就能让更多的人站在更公平的起跑线上。

说到底,根本之计仍在于以深化改革来优化资源配置,让热心学问的人去考研,让希望就业的人都能找到心仪的工作,让更多的人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道必答题。

来源:光明网

实习编辑:毛蕴劼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