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学霸”背后,有这样一群“满分”老师

2022-05-10 17:24 今日镇江  

“亲爱的老师,您在2020-2021学年三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贡献突出,被评为‘满分老师’。特发此证,以表感激。”这张落款为“省镇江一中2022届三班全体”的手写奖状,一直挂在省镇江一中老师朱海燕办公室的墙上。尽管手写的字体、可爱的卡通画,让这份“荣誉证书”显得不那么“正宗”,甚至有些简陋,但它却是朱海燕最珍惜的“宝贝”。在朱海燕看来,这就是对她职业生涯的最高褒奖。

朱海燕是省镇江一中高三火箭班的语文老师。众所周知,火箭班的孩子,都是一群“学霸”。要“镇得住”这些牛娃,火箭班的老师可不好当。在省镇江一中,正是有着一群如朱海燕这样学生眼中的“满分”老师,引领着火箭班的孩子们,在橙墙蓝顶的楼宇间,在只见青绿的大学山上,生长着梦想,放飞着希望。

“和一中相遇,就是和许多好老师相遇并结下师生情缘。他们或许是帮助学生摘取荣誉桂冠的那一个,或许是陪伴学生走出青春阴霾的那一个,又或许是在学生犯错后像父母一样永远包容的那一个。”省镇江一中校长吴铁俊说,一中一直有着“成全人”的温暖育人理念,“因为懂得,所以守候。我们会教育每个孩子,生活并非坦途,这里有赢,也有输,会告诉每个孩子,学会坦然接受努力的结果,磨砺青春,成全人生。让能飞的飞得更高,能跑的跑得更快。”

执著钻研,千淘万漉不觉苦

刚刚过去的这个母亲节,对于省镇江一中高三火箭班英语老师戴卫红来说,“别有意义”,因为她在家改了一天的试卷。

“虽然高考二模分数已经出了,但自己教的学生,考得怎么样,不亲自改一下他们的试卷,我不放心。”戴卫红改试卷,可不仅仅是看对错,她会记录下每一个学生的错误点,以便有针对性地一一进行纠正。50个学生的试卷,她整整改了一天。

从2003年到省镇江一中工作,戴卫红已带过11届高三,因为教学水平突出,曾连续5年执教高三年级。为了教会学生注重学习的积累和总结,戴卫红更是从自身做起。从2009年开始,她便着手编撰校本教材《高中英语语法指津》,这些年一直在不停地更新和完善。如今,这本校本教材已全面应用于教学,让学生们获益匪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高中英语语法指津》越编越厚,而这背后,是别人看不到的起早贪黑。每天早晨4点多,戴卫红就起床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总结,这已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只要能对学生有帮助,再苦再累都不值一提。”戴卫红说。

在教学业务上执著钻研,戴卫红只是群体的一个缩影。火箭班数学老师刘银,是京江晚报《学》周刊的特约作者。在《学》周刊上,经常会见到他的一些教学心得、解题经验等。

他说,如何尽最大可能把老师的经验、学识、观点、看法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值得老师们重点思考的问题,“学习正是因为喜欢,所以钻研;因为钻研,所以纠结;因为纠结,才能解结,而达至豁然境界”。

作为学霸们的数学老师,刘银无疑是有压力的,这种压力来自于更高的自我要求。为了研究新高考,刘银花了近半年时间,系统地整理研究了上百本教学期刊,并对别人的专著进行研究,单读书笔记就记了厚厚的4本。每天下午,刘银还会特意拿出一个半小时,将自己当作学生,进行刷题和静思。“像学生一样,身临其境去考试,对自我有很大的提升,对解题以及考试时间的分配,也更有心得。”就这样,刘银通过“沉浸式”刷题,不断训练提升解题速度,和学生们共同成长。

育人不辍,格物愿为红烛火

“年少的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职业。当我真正成为一名老师,才发现这种尊敬并不是老师这个称谓自带的,而是一名好老师才能拥有的。这种拥有需要两条时而纠缠交错、时而并行不悖的路径:一条是要成为时间的朋友,伴着时间成长,成为有学识、重修养的行家里手;一条是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伴着教学相长,成为有魅力、善沟通的良师益友。”这是朱海燕曾经写下“初心”,看似简单,但简单的路往往是最难走的路,也是最美好的路。而朱海燕,正坚定不移地走在这条路上。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教学18年,朱海燕坚持在教学中不局限于课本,将课堂训练与课外拓展有机结合。她的语文课,便也格外生动有趣。演讲比赛、文学评论大赛、出题大赛……这些都可能出现在朱海燕的语文课堂上。

每次在班级举办这样的活动,朱海燕都会自掏腰包,给学生们购置奖品。对奖品的用心程度,朱海燕也绝不含糊。在刚刚结束的演讲大赛中,朱海燕在网上订制了20多个U盘,每个U盘上,都刻下了她精心挑选的、出自博尔赫斯《图片册》里《沙漠》一文中的一句话——“抓一把沙子,改变整个沙漠。”

“学校因为我身体不好,对我总是特别关照,所以我在教学上更要加倍努力啊。”爱笑的朱海燕深爱着她的讲台,她说,与师友们、孩子们在一起,就是与青春和阳光在一起,与成长和梦想在一起。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高中老师的辛苦毋庸置疑,火箭班的班主任,更是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扑在学生们身上。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每天在校15个小时,这就是黄慧琴的日常。

黄慧琴不仅能将数学课上成“笑话课”,让课堂氛围轻松而活泼,而且善于做学生的倾听者,是学生值得信赖的“妈妈”。有时候,学生来和她一聊就是两小时,而她就静静地听着,不时给学生一些肯定和鼓励。“有次我考得不好,哭着去找黄老师。没想到黄老师不仅没批评我,还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我觉得特别暖心。”一位女生说,在黄老师身上,她看到了敬业、看到了理解,也让她对自己对未来,更加明晰。

文化传承,至诚无息育新人

作为省镇江一中的首任校长,张海澄确立的“至诚无息”的校训,一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校园里,有张海澄雕像迎接每一缕朝阳,有澄心湖水送走每一个黄昏。而老师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迎着朝霞来,踏着月色归。

向下沉潜,向上飞扬,这就是省镇江一中校园里“至诚无息”的不变节律,也是老师们在教育征途上团结奋进的积极姿态。

今年54岁的何华军,算是高三火箭班教师团队里年纪最大的了。“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而自己需要比年轻人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去学习。”尽管年纪最长,爱学习的何华军却多年担任最强班地理教学,成绩显著。他说:“我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每天看到他们,我便觉得心情愉悦,人也年轻起来。”

41岁的英语老师司马凌云,用同事的话来说,就是以学校为家,“种”在学校里的人。每天下了晚自习后,司马凌云都会就当天发现的问题,与学生电话沟通。“在学校里学生都很忙,利用电话单独沟通,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有针对性。”司马凌云认为,不应该拘泥于学科而谈学科,“我希望通过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从多重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力、批判思维力和创新思维力,让他们可以看到更长远的人生。”

35岁的何康虽然到一中只有3年,却非常享受这3年的教学生活。“学生们热血、青春,和他们在一起,自己也激情澎湃。”何康担任火箭班的生物教学,他喜欢刷题,总能给学生指出最快最简便的解题思路;他研究大学生物课程并将之融入教学,让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有更高的认知。提起何康,学生们都会竖起大拇指,感叹一声:“大写的服啊。”

“至诚无息里的诚,不仅仅指个人品德修养层面的诚实,还指对事业的追求,如忠诚,对理想的执着,如虔诚。”省镇江一中校长吴铁俊说,正是“爱岗奉献、敬业乐群、富于创新、精于研究”的教风,培养出一批批让学校引以为傲的学子,“如今高考即将来到,也许高考发榜时我们会在意,学生是考取了北大、南大,还是江大,但我们更在意、更欣慰的是,学生们在一中这个大家庭里,已慢慢长大。”(全媒体记者 古瑾)

实习编辑:毛蕴劼

219

“亲爱的老师,您在2020-2021学年三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贡献突出,被评为‘满分老师’。特发此证,以表感激。”这张落款为“省镇江一中2022届三班全体”的手写奖状,一直挂在省镇江一中老师朱海燕办公室的墙上。尽管手写的字体、可爱的卡通画,让这份“荣誉证书”显得不那么“正宗”,甚至有些简陋,但它却是朱海燕最珍惜的“宝贝”。在朱海燕看来,这就是对她职业生涯的最高褒奖。

朱海燕是省镇江一中高三火箭班的语文老师。众所周知,火箭班的孩子,都是一群“学霸”。要“镇得住”这些牛娃,火箭班的老师可不好当。在省镇江一中,正是有着一群如朱海燕这样学生眼中的“满分”老师,引领着火箭班的孩子们,在橙墙蓝顶的楼宇间,在只见青绿的大学山上,生长着梦想,放飞着希望。

“和一中相遇,就是和许多好老师相遇并结下师生情缘。他们或许是帮助学生摘取荣誉桂冠的那一个,或许是陪伴学生走出青春阴霾的那一个,又或许是在学生犯错后像父母一样永远包容的那一个。”省镇江一中校长吴铁俊说,一中一直有着“成全人”的温暖育人理念,“因为懂得,所以守候。我们会教育每个孩子,生活并非坦途,这里有赢,也有输,会告诉每个孩子,学会坦然接受努力的结果,磨砺青春,成全人生。让能飞的飞得更高,能跑的跑得更快。”

执著钻研,千淘万漉不觉苦

刚刚过去的这个母亲节,对于省镇江一中高三火箭班英语老师戴卫红来说,“别有意义”,因为她在家改了一天的试卷。

“虽然高考二模分数已经出了,但自己教的学生,考得怎么样,不亲自改一下他们的试卷,我不放心。”戴卫红改试卷,可不仅仅是看对错,她会记录下每一个学生的错误点,以便有针对性地一一进行纠正。50个学生的试卷,她整整改了一天。

从2003年到省镇江一中工作,戴卫红已带过11届高三,因为教学水平突出,曾连续5年执教高三年级。为了教会学生注重学习的积累和总结,戴卫红更是从自身做起。从2009年开始,她便着手编撰校本教材《高中英语语法指津》,这些年一直在不停地更新和完善。如今,这本校本教材已全面应用于教学,让学生们获益匪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高中英语语法指津》越编越厚,而这背后,是别人看不到的起早贪黑。每天早晨4点多,戴卫红就起床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总结,这已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只要能对学生有帮助,再苦再累都不值一提。”戴卫红说。

在教学业务上执著钻研,戴卫红只是群体的一个缩影。火箭班数学老师刘银,是京江晚报《学》周刊的特约作者。在《学》周刊上,经常会见到他的一些教学心得、解题经验等。

他说,如何尽最大可能把老师的经验、学识、观点、看法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值得老师们重点思考的问题,“学习正是因为喜欢,所以钻研;因为钻研,所以纠结;因为纠结,才能解结,而达至豁然境界”。

作为学霸们的数学老师,刘银无疑是有压力的,这种压力来自于更高的自我要求。为了研究新高考,刘银花了近半年时间,系统地整理研究了上百本教学期刊,并对别人的专著进行研究,单读书笔记就记了厚厚的4本。每天下午,刘银还会特意拿出一个半小时,将自己当作学生,进行刷题和静思。“像学生一样,身临其境去考试,对自我有很大的提升,对解题以及考试时间的分配,也更有心得。”就这样,刘银通过“沉浸式”刷题,不断训练提升解题速度,和学生们共同成长。

育人不辍,格物愿为红烛火

“年少的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职业。当我真正成为一名老师,才发现这种尊敬并不是老师这个称谓自带的,而是一名好老师才能拥有的。这种拥有需要两条时而纠缠交错、时而并行不悖的路径:一条是要成为时间的朋友,伴着时间成长,成为有学识、重修养的行家里手;一条是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伴着教学相长,成为有魅力、善沟通的良师益友。”这是朱海燕曾经写下“初心”,看似简单,但简单的路往往是最难走的路,也是最美好的路。而朱海燕,正坚定不移地走在这条路上。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教学18年,朱海燕坚持在教学中不局限于课本,将课堂训练与课外拓展有机结合。她的语文课,便也格外生动有趣。演讲比赛、文学评论大赛、出题大赛……这些都可能出现在朱海燕的语文课堂上。

每次在班级举办这样的活动,朱海燕都会自掏腰包,给学生们购置奖品。对奖品的用心程度,朱海燕也绝不含糊。在刚刚结束的演讲大赛中,朱海燕在网上订制了20多个U盘,每个U盘上,都刻下了她精心挑选的、出自博尔赫斯《图片册》里《沙漠》一文中的一句话——“抓一把沙子,改变整个沙漠。”

“学校因为我身体不好,对我总是特别关照,所以我在教学上更要加倍努力啊。”爱笑的朱海燕深爱着她的讲台,她说,与师友们、孩子们在一起,就是与青春和阳光在一起,与成长和梦想在一起。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高中老师的辛苦毋庸置疑,火箭班的班主任,更是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扑在学生们身上。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每天在校15个小时,这就是黄慧琴的日常。

黄慧琴不仅能将数学课上成“笑话课”,让课堂氛围轻松而活泼,而且善于做学生的倾听者,是学生值得信赖的“妈妈”。有时候,学生来和她一聊就是两小时,而她就静静地听着,不时给学生一些肯定和鼓励。“有次我考得不好,哭着去找黄老师。没想到黄老师不仅没批评我,还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我觉得特别暖心。”一位女生说,在黄老师身上,她看到了敬业、看到了理解,也让她对自己对未来,更加明晰。

文化传承,至诚无息育新人

作为省镇江一中的首任校长,张海澄确立的“至诚无息”的校训,一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校园里,有张海澄雕像迎接每一缕朝阳,有澄心湖水送走每一个黄昏。而老师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迎着朝霞来,踏着月色归。

向下沉潜,向上飞扬,这就是省镇江一中校园里“至诚无息”的不变节律,也是老师们在教育征途上团结奋进的积极姿态。

今年54岁的何华军,算是高三火箭班教师团队里年纪最大的了。“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而自己需要比年轻人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去学习。”尽管年纪最长,爱学习的何华军却多年担任最强班地理教学,成绩显著。他说:“我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每天看到他们,我便觉得心情愉悦,人也年轻起来。”

41岁的英语老师司马凌云,用同事的话来说,就是以学校为家,“种”在学校里的人。每天下了晚自习后,司马凌云都会就当天发现的问题,与学生电话沟通。“在学校里学生都很忙,利用电话单独沟通,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有针对性。”司马凌云认为,不应该拘泥于学科而谈学科,“我希望通过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从多重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力、批判思维力和创新思维力,让他们可以看到更长远的人生。”

35岁的何康虽然到一中只有3年,却非常享受这3年的教学生活。“学生们热血、青春,和他们在一起,自己也激情澎湃。”何康担任火箭班的生物教学,他喜欢刷题,总能给学生指出最快最简便的解题思路;他研究大学生物课程并将之融入教学,让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有更高的认知。提起何康,学生们都会竖起大拇指,感叹一声:“大写的服啊。”

“至诚无息里的诚,不仅仅指个人品德修养层面的诚实,还指对事业的追求,如忠诚,对理想的执着,如虔诚。”省镇江一中校长吴铁俊说,正是“爱岗奉献、敬业乐群、富于创新、精于研究”的教风,培养出一批批让学校引以为傲的学子,“如今高考即将来到,也许高考发榜时我们会在意,学生是考取了北大、南大,还是江大,但我们更在意、更欣慰的是,学生们在一中这个大家庭里,已慢慢长大。”(全媒体记者 古瑾)

实习编辑:毛蕴劼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