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8日16时3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带头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来建成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奠定了基础。先后主持育成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2号、丰抗8号等为代表的四批共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近20年指导育成中麦175和中麦895等10个优质新品种,为解决20世纪60至80年代的小麦锈病、倒伏等问题发挥了带头作用,累计推广约4亿亩。
北京8号是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华北平原的主栽品种之一,年最大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北京10号曾在山西和河北广为种植,年最大面积约1000万亩。以丰抗8号为代表的高产、抗倒、兼抗三种病害的丰抗号系列品种,20世纪80年代在北部冬麦区大面积推广长达十余年,年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约占当时该区小麦面积的40%。
庄巧生(右二)在试验田中
庄巧生改进育种方法,为推动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做出重要贡献。他在育种技术和方法上提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做法,是国内较早倡导使用三交和复合杂交的少数育种家之一。善于“因材施教”选配亲本,因地制宜处理杂交后代,在国内首次采用F2派生系统法简化操作程序,提前测产,为后期决选品系提供依据。他最早研究中国小麦品种的面包烘烤品质,并提出了一些对品质育种有指导价值的量化指标。在推动数量遗传和计算机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田间试验作业机械化等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庄巧生参编(译)的专著有《植物育种学》(译)《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中国小麦学》和《生统遗传学导论》(译)等14部。他参加定稿的《西藏农业考察报告》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西藏农牧业资源开发和增产技术的历史文献。《中国小麦学》是一部融合国内外小麦科技新进展的专著,是我国作物科学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标志。21世纪初,在《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的基础上,他主持编写了《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为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末小麦育种实践、技术成就和生产发展的进程留下历史记载,并附录20世纪前半叶开创小麦改良工作时的简略情况,这在国内外尚属少见。
庄巧生十分关注、扶持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他时常鼓励周围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加强中外文修养,养成博览文献的习惯,提高业务水平。他热心帮助年轻人修改文稿,凡经他审阅的文稿,必字斟句酌,使其准确精炼,有说服力。他把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奖”所得奖金10万港币捐献给研究所,以此为基础,在全国16家单位的支持下,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旨在面向基层,奖励国内在小麦育种相关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自2007年以来已奖励了28人,推动了中国小麦遗传育种事业发展。1995年以后,他把更多精力用于扶持小麦育种团队的发展,在他的指导下,团队在小麦品质研究与分子标记发掘应用、国外种质引进利用和成株抗性技术研究、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获得国内外同行好评。
送别庄巧生院士,缅怀!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马爱平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