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援沪的日子里,队员们有付出、有感动、更有收获:两地“牵手”,共同为“沪”

2022-05-01 20:22 交汇点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海的疫情防控始终牵动着江苏人民的心。近一个月来,江苏先后派出1.4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上海。他们无惧风雨,星夜驰援,与当地居民、患者之间结下深情厚谊,谱写了一曲苏沪人民团结携手共克时艰的战“疫”之歌。

那束微光,照亮我前行的路

“这件事虽然过去好多天了,但我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小姑娘,还有那束微弱的光芒,它一直照亮我前行的路……抗疫的路上我们医护人员并不孤单,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4月9日上午,当再次接到支援上海的通知后,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立即组织医疗队员第三次赶赴上海支援核酸采样工作。“我们是上午10点多淮安坐大巴出发的,到达上海郊区一个较偏僻社区时,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当时我们5个队员要负责全社区3000多居民的采样任务,所以大家非常忙碌。”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六病区护士长、援沪队员李海珍告诉记者,采着采着,天色就暗下来了,她所处在社区小广场一个角落里,无法架灯,只能借助远处的灯光进行采样,眼睛很累,效率也很低。

“前面还排着不少人,我非常着急。突然此时我感觉眼前一亮,一束光从背后照到我面前。我回过头,发现是一名小姑娘,远远地站在我身后用手电筒在给我照明。”李海珍说,那一刻她特别激动、特别暖心。

小姑娘对李海珍说:“老师,我从远处给您打光,可以吗?”“可以!可以!但还有这么多人要采集,你一直举着太累了!”“没关系,你们比我们更辛苦,我举一会儿手电筒没什么!”

晚上9点、10点、11点……时间慢慢流逝,排队的居民终于全部采样完毕。此时,李海珍注意到身后的灯光还在,于是赶紧转身对小姑娘说:“姑娘,结束了,谢谢你!快点回家吧!”此时她才放下手电筒,用力甩了甩胳膊,向我鞠个躬。“看着与我孩子差不多大的小姑娘,我的心里除了心疼还有感动,此刻,我只想说:苏沪一家,同心抗疫,我们一定会胜利!”

队友情深,护士长变身“大家长”

“我们这批队员一共102人,其中有72人是第一次到方舱支援。”从 4月1日深夜抵达上海,这已经是江苏省援沪医疗队、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副组长陶连珊援沪工作的第31天了。

今年52岁的她,身边不少队员都和她女儿差不多一样大。“抗疫之外,保护这群孩子也是我的责任之一。”陶连珊从穿脱防护服、消毒、洗手,到处置病情,确保每个人都要通过培训考核过关后上岗。担心年轻人们虽然满怀信心来支援,但不排除可能产生畏惧心理,陶连珊经常把“有什么事一定来找我”“没关系”挂在嘴边,俨然成了援沪队员们的“大家长”。

初进方舱,许多工作还未能理顺,清点物资、规划进舱出舱路线……陶连珊经常带着大家忙碌到深夜。一名护士在抗疫日志里这样写道:陶连珊护士长是大家的“物资生活总管”,这位援鄂英雄三上“火线”,年近六十的她常常忙到深夜,对大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别急,一开始有点困难,后面会慢慢变好的。”

说到“年近六十”的说法,陶连珊在电话那头温柔地笑开了:“相信姐妹们是因为能从我身上获得安定感,才愿意这样形容我的吧!”

随着方舱内一些床位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床位,不少卧床、有基础疾病的老人被收治进来,护理压力陡增。有的老人需要每两个小时翻一次身,护士们想出办法,将床单折成三折,让老人像在“襁褓”中一样。这个动作并不容易,每次需要4名护士同时发力,往往几次下来瘦小的护士们就会浑身大汗。“这些年轻人让我这种‘前浪’自愧不如,她们从不叫苦。”

陶连珊2020年在武汉抗疫53天,2021年在南京栖霞区隔离点工作20天,今年3月在连云港支援19天。这次再到上海,又看到了很多曾并肩作战的江苏省医疗队的队员。“这些老朋友还依然冲锋在前,非常亲切,敬佩他们!”

领队丁丰美在巡查点位

内心的满足和成长,是最大的褒奖

近一个月来,江苏广大援沪医疗队员不仅工作强度大,还经历了风雨、寒冷和烈日等恶劣天气的洗礼。为了减少上海方面的负担,部分援沪医疗队每次都当日往返,光是来回车程都在十小时左右,尽管长途诸多不适,没有人叫苦叫累。许多年轻队员把这种经历当成人生成长的宝贵历练和精神财富。

“能够成为江苏省援沪医疗队核酸采样队的一员,我深感荣幸!”回顾援沪的这一个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外科医师罗成充满感慨,“咱们支援队伍,从任务伊始,每次都能够一个不少的出去,一个不少的回来。不仅完成支援任务,为集体争光,我个人也得到了极大的褒奖。”罗成告诉记者,这里的褒奖并不是指物质层面,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自豪,收获和成长。

罗成所在的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采样小队目前共完成11次采样任务,总共采样近60万人次。“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集体力量和年轻的活力。”罗成说,这次抗疫支援让自己深深意识到,波澜壮阔的抗疫动员,数量大的核酸采样任务,都需要每位队员的积极响应、辛苦付出及上海人民、志愿者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作为曾当过军医的80后,罗成说,援沪医疗队中大部分都是90后和00后的少男少女。这次援沪经历让他重新认识了新时代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不亚于军人的执行力、纪律性和奉献精神。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将活泼可爱的性格、青春飞扬的神采、与时俱进的气息带入到队伍的每个角落。”每次任务完成后,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谈笑风生地说着遇到的各种趣事,自豪地分享当地居民向他们表达的谢意,骄傲地展示着当天取得的“成果”。“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为自己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骄傲。”(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蒋明睿 王甜

来源:交汇点

编辑:缪小兵

181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海的疫情防控始终牵动着江苏人民的心。近一个月来,江苏先后派出1.4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上海。他们无惧风雨,星夜驰援,与当地居民、患者之间结下深情厚谊,谱写了一曲苏沪人民团结携手共克时艰的战“疫”之歌。

那束微光,照亮我前行的路

“这件事虽然过去好多天了,但我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小姑娘,还有那束微弱的光芒,它一直照亮我前行的路……抗疫的路上我们医护人员并不孤单,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4月9日上午,当再次接到支援上海的通知后,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立即组织医疗队员第三次赶赴上海支援核酸采样工作。“我们是上午10点多淮安坐大巴出发的,到达上海郊区一个较偏僻社区时,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当时我们5个队员要负责全社区3000多居民的采样任务,所以大家非常忙碌。”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六病区护士长、援沪队员李海珍告诉记者,采着采着,天色就暗下来了,她所处在社区小广场一个角落里,无法架灯,只能借助远处的灯光进行采样,眼睛很累,效率也很低。

“前面还排着不少人,我非常着急。突然此时我感觉眼前一亮,一束光从背后照到我面前。我回过头,发现是一名小姑娘,远远地站在我身后用手电筒在给我照明。”李海珍说,那一刻她特别激动、特别暖心。

小姑娘对李海珍说:“老师,我从远处给您打光,可以吗?”“可以!可以!但还有这么多人要采集,你一直举着太累了!”“没关系,你们比我们更辛苦,我举一会儿手电筒没什么!”

晚上9点、10点、11点……时间慢慢流逝,排队的居民终于全部采样完毕。此时,李海珍注意到身后的灯光还在,于是赶紧转身对小姑娘说:“姑娘,结束了,谢谢你!快点回家吧!”此时她才放下手电筒,用力甩了甩胳膊,向我鞠个躬。“看着与我孩子差不多大的小姑娘,我的心里除了心疼还有感动,此刻,我只想说:苏沪一家,同心抗疫,我们一定会胜利!”

队友情深,护士长变身“大家长”

“我们这批队员一共102人,其中有72人是第一次到方舱支援。”从 4月1日深夜抵达上海,这已经是江苏省援沪医疗队、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副组长陶连珊援沪工作的第31天了。

今年52岁的她,身边不少队员都和她女儿差不多一样大。“抗疫之外,保护这群孩子也是我的责任之一。”陶连珊从穿脱防护服、消毒、洗手,到处置病情,确保每个人都要通过培训考核过关后上岗。担心年轻人们虽然满怀信心来支援,但不排除可能产生畏惧心理,陶连珊经常把“有什么事一定来找我”“没关系”挂在嘴边,俨然成了援沪队员们的“大家长”。

初进方舱,许多工作还未能理顺,清点物资、规划进舱出舱路线……陶连珊经常带着大家忙碌到深夜。一名护士在抗疫日志里这样写道:陶连珊护士长是大家的“物资生活总管”,这位援鄂英雄三上“火线”,年近六十的她常常忙到深夜,对大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别急,一开始有点困难,后面会慢慢变好的。”

说到“年近六十”的说法,陶连珊在电话那头温柔地笑开了:“相信姐妹们是因为能从我身上获得安定感,才愿意这样形容我的吧!”

随着方舱内一些床位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床位,不少卧床、有基础疾病的老人被收治进来,护理压力陡增。有的老人需要每两个小时翻一次身,护士们想出办法,将床单折成三折,让老人像在“襁褓”中一样。这个动作并不容易,每次需要4名护士同时发力,往往几次下来瘦小的护士们就会浑身大汗。“这些年轻人让我这种‘前浪’自愧不如,她们从不叫苦。”

陶连珊2020年在武汉抗疫53天,2021年在南京栖霞区隔离点工作20天,今年3月在连云港支援19天。这次再到上海,又看到了很多曾并肩作战的江苏省医疗队的队员。“这些老朋友还依然冲锋在前,非常亲切,敬佩他们!”

领队丁丰美在巡查点位

内心的满足和成长,是最大的褒奖

近一个月来,江苏广大援沪医疗队员不仅工作强度大,还经历了风雨、寒冷和烈日等恶劣天气的洗礼。为了减少上海方面的负担,部分援沪医疗队每次都当日往返,光是来回车程都在十小时左右,尽管长途诸多不适,没有人叫苦叫累。许多年轻队员把这种经历当成人生成长的宝贵历练和精神财富。

“能够成为江苏省援沪医疗队核酸采样队的一员,我深感荣幸!”回顾援沪的这一个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外科医师罗成充满感慨,“咱们支援队伍,从任务伊始,每次都能够一个不少的出去,一个不少的回来。不仅完成支援任务,为集体争光,我个人也得到了极大的褒奖。”罗成告诉记者,这里的褒奖并不是指物质层面,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自豪,收获和成长。

罗成所在的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采样小队目前共完成11次采样任务,总共采样近60万人次。“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集体力量和年轻的活力。”罗成说,这次抗疫支援让自己深深意识到,波澜壮阔的抗疫动员,数量大的核酸采样任务,都需要每位队员的积极响应、辛苦付出及上海人民、志愿者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作为曾当过军医的80后,罗成说,援沪医疗队中大部分都是90后和00后的少男少女。这次援沪经历让他重新认识了新时代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不亚于军人的执行力、纪律性和奉献精神。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将活泼可爱的性格、青春飞扬的神采、与时俱进的气息带入到队伍的每个角落。”每次任务完成后,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谈笑风生地说着遇到的各种趣事,自豪地分享当地居民向他们表达的谢意,骄傲地展示着当天取得的“成果”。“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为自己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骄傲。”(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蒋明睿 王甜

来源:交汇点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