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余英杰:独爱木工手作发簪

©原创 2022-04-29 15:09

今日镇江讯  两年前,在西津渡小码头街的店面里,你可能会发现一种木工手作发簪,它便是余英杰的作品;现在受到疫情的影响,余英杰从线下转到线上,在朋友圈里卖这种小玩意,仍然很受欢迎,因为大家都比较认同他的手艺。



余英杰在“西津大市”摆摊

不过小余的手艺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了“几道轮回”才慢慢修炼出来的。这还要从他小时候的经历说起,余英杰年少时住小街,紧靠西津渡,老街上独有的人文底蕴和传统气息始终吸引着他的目光:那里摆着很多古玩摊,里面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可以拿来逐个把玩;那里还有好几间裱画店,每家的生意都不错,闲时可以挨个去看热闹;那里还有很多老居民,他们散漫却别致的生活深深地烙刻在了街巷的年轮里。

如此耳濡目染之下,余英杰也表现出与普通孩子的不同。初中时不知哪根神经搭错了,他开始捣鼓起篆刻,当时的环境不像现在,大街上的艺术培训班比药房还多。实在找不到人教,余英杰便自学,竟一直坚持到了高中。2009年考大学时,他本来是想学建筑,顺带说一下这也是受西津渡老建筑的氛围感染。可惜一本没考上,只考上了二本淮阴师范,只好挑了一个最接近建筑的专业——城乡规划。大学三年时间正值国学大热,小余天天沉迷在茶道、汉服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能自拔。

当时,茶道中的一个小道具吸引了小余的注意,它就是茶针,其功能是疏通茶壶的内网,以保持水流畅通。简单说它就是一根特大号的竹木签,当然它的制作工艺可能很考究,无聊时女孩子会把这根茶针直接插头上当发簪……这一幕让小余突发奇想,不如自己尝试做一下,他到网上买材料、找制作视频,慢慢揣摩。这种木工活其实与篆刻有相似之处,都考动手能力,所不同的一个是和石头拼命,另一个与木头较劲。

做了这么多年发簪,余英杰独爱绿檀木。绿檀木有三个特点:一是有檀香味,可历经数年不散;二是油脂厚,表面有孔雀羽毛般的纹理,很精美;三是会变色,刚开下来的木料呈黄色,一个礼拜后会变为绿色。不过,再好的木材,也得通过细致打磨才能呈现最好的一面。余英杰用的砂纸从50目一直涨到数千目,可见精细的程度。发簪的打磨还算是比较轻巧的,如果要做绿檀手镯,对打磨的要求更高,可见手作绝对是磨人性子的活儿。

还好,小余最大的特点就是坐得住。“90后”的他喜欢看着一块粗糙的木头在自己手里,慢慢变成精致的木器,这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无法与人分享。一件精致细腻的手工木作,背后一定有一颗平和宁静、懂爱与感恩的心。偶尔,他也会做木梳,这样发簪、手镯、梳子就可以凑成“三件套”,再配上礼盒,绝对是人见人爱的送礼佳品。去年,小余受邀在“西津大市”摆摊设点,展示自己的技艺和作品,他逛了一圈集市才发现,好像没有人像他这样对手作发簪如此痴迷。

某种程度上,这个极具标识度的副业成了余英杰的身份标签,而他的本职工作则是咨询行业。要说小余与西津渡还真有缘分,去年他写的一段解说词上了西津渡的宣传牌,将西津渡的风华绝代娓娓道来,夹叙夹议,时不时有惊人语。彼时的余英杰,更像是一位雨中走在老街巷的行吟诗人,蓦然回首间,历史如放电影般一帧帧掠过……但骨子里,小余更爱西津渡现在的模样,他常常会拿当下的场景与记忆中的风景比对:如果说儿时这里的所见所闻为今天的他定下了人生基调的话,那么他也想为明天的西津渡做点什么,让西津渡成为众人眼里更好的存在。(竺捷)

编辑:何冰

72

今日镇江讯  两年前,在西津渡小码头街的店面里,你可能会发现一种木工手作发簪,它便是余英杰的作品;现在受到疫情的影响,余英杰从线下转到线上,在朋友圈里卖这种小玩意,仍然很受欢迎,因为大家都比较认同他的手艺。



余英杰在“西津大市”摆摊

不过小余的手艺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了“几道轮回”才慢慢修炼出来的。这还要从他小时候的经历说起,余英杰年少时住小街,紧靠西津渡,老街上独有的人文底蕴和传统气息始终吸引着他的目光:那里摆着很多古玩摊,里面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可以拿来逐个把玩;那里还有好几间裱画店,每家的生意都不错,闲时可以挨个去看热闹;那里还有很多老居民,他们散漫却别致的生活深深地烙刻在了街巷的年轮里。

如此耳濡目染之下,余英杰也表现出与普通孩子的不同。初中时不知哪根神经搭错了,他开始捣鼓起篆刻,当时的环境不像现在,大街上的艺术培训班比药房还多。实在找不到人教,余英杰便自学,竟一直坚持到了高中。2009年考大学时,他本来是想学建筑,顺带说一下这也是受西津渡老建筑的氛围感染。可惜一本没考上,只考上了二本淮阴师范,只好挑了一个最接近建筑的专业——城乡规划。大学三年时间正值国学大热,小余天天沉迷在茶道、汉服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能自拔。

当时,茶道中的一个小道具吸引了小余的注意,它就是茶针,其功能是疏通茶壶的内网,以保持水流畅通。简单说它就是一根特大号的竹木签,当然它的制作工艺可能很考究,无聊时女孩子会把这根茶针直接插头上当发簪……这一幕让小余突发奇想,不如自己尝试做一下,他到网上买材料、找制作视频,慢慢揣摩。这种木工活其实与篆刻有相似之处,都考动手能力,所不同的一个是和石头拼命,另一个与木头较劲。

做了这么多年发簪,余英杰独爱绿檀木。绿檀木有三个特点:一是有檀香味,可历经数年不散;二是油脂厚,表面有孔雀羽毛般的纹理,很精美;三是会变色,刚开下来的木料呈黄色,一个礼拜后会变为绿色。不过,再好的木材,也得通过细致打磨才能呈现最好的一面。余英杰用的砂纸从50目一直涨到数千目,可见精细的程度。发簪的打磨还算是比较轻巧的,如果要做绿檀手镯,对打磨的要求更高,可见手作绝对是磨人性子的活儿。

还好,小余最大的特点就是坐得住。“90后”的他喜欢看着一块粗糙的木头在自己手里,慢慢变成精致的木器,这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无法与人分享。一件精致细腻的手工木作,背后一定有一颗平和宁静、懂爱与感恩的心。偶尔,他也会做木梳,这样发簪、手镯、梳子就可以凑成“三件套”,再配上礼盒,绝对是人见人爱的送礼佳品。去年,小余受邀在“西津大市”摆摊设点,展示自己的技艺和作品,他逛了一圈集市才发现,好像没有人像他这样对手作发簪如此痴迷。

某种程度上,这个极具标识度的副业成了余英杰的身份标签,而他的本职工作则是咨询行业。要说小余与西津渡还真有缘分,去年他写的一段解说词上了西津渡的宣传牌,将西津渡的风华绝代娓娓道来,夹叙夹议,时不时有惊人语。彼时的余英杰,更像是一位雨中走在老街巷的行吟诗人,蓦然回首间,历史如放电影般一帧帧掠过……但骨子里,小余更爱西津渡现在的模样,他常常会拿当下的场景与记忆中的风景比对:如果说儿时这里的所见所闻为今天的他定下了人生基调的话,那么他也想为明天的西津渡做点什么,让西津渡成为众人眼里更好的存在。(竺捷)

编辑:何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