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出去150碗扣肉,却遭顾客以“三无产品”为由起诉,农家网店“毛妈妈土特产经营部”被判赔5万元。这些天,新闻一直在刷屏,这碗“肉”的故事始终处于舆论漩涡之中。
这本是一个法律问题,或者说是食品安全的事件。然而,舆论场的聚焦,却随着新闻的发酵和当事人的一步步“放话”,逐渐失去了探讨的理性,硬生生变成了感情的站队,让这碗“肉”的故事终究歪了“楼”。
回顾一下事件的过程,双方当事人的“放话”,其实都没有“讲理”,其实都是一味地“说情”。
“毛妈妈”一方,在网上发视频诉苦说,扣肉是自己婆婆亲手制作的,老人家一把年纪了,混个生活不容易。职业打假人碰瓷她们家店,索赔5万元,欺负老人家,让她婆婆的勤苦劳动付之东流也就算了,还要倒贴5万元,实在是丧尽天良。说得声泪俱下,还把婆婆流泪的照片贴在网上。一个农妇的梗儿,一个生活艰难却卖力拼搏的样子,成功地戳中了民众的朴素情感。于是,网络声援响彻一片。
然而,“毛妈妈”隐瞒了一些关键要素。譬如,“毛妈妈”并不只是一位普通的农妇,而是专业的店铺,是有经营行为且有了一定规模的市场主体。2020年,媒体《忠州日报》以及“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都曾有过报道,题为“‘毛妈妈’的老味道这样飘出了山”。新闻如是报道:“通过不断发展,‘毛妈妈’传统产品2019年的年产量达30余吨,年销售10余吨50余万元,利润25万余元,其中电商上行销售额达35万余元。通过务工、收购农产品等方式,还带动了20余个贫困户脱贫致富。”还有,“毛妈妈”此次亦非初犯,类似的情况,她已然“摔过跟头”。澎湃新闻报道,微信群里一名成员曾从“毛妈妈”那里购买产品拿到加油站去售卖,一名打假人购买30瓶酱后向该成员索赔1万,后“毛妈妈”和该成员各自承担了5000元赔偿。不过,这次教训并未能让“毛妈妈”足够注意产品包装信息缺失的风险,于是再次“摔倒”。
而另一方,打假者隐瞒了一些关键要素。譬如,据网友爆料,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检索发现,2021年打假者在重庆江津,大渡口,合川和沙坪坝等地方,曾起诉过约20家小作坊、副食店,其中同一家小超市曾被多次起诉。再有,打假者在150碗扣碗肉收货后,是全程录像固定证据,可谓100%的专业手段。
他在事件曝光之后的发言,也始终是在网络上寻求同情。譬如,他一直坚称自己是一个懂法的消费者,而非“职业打假人”;他向媒体追问:“难道一个和食品安全问题较真的消费者站出来维权就是错了?”甚至,他说:“相关视频曝光后粉丝把您家网店的食品抢购一空,婆婆的眼泪真的是因为被索赔后流下的痛苦的泪水还是因为您家数个平台网店被抢购一空喜极而泣呢?”还有:“现在全网都在批判我欺负了农民婆婆,可是现在一个百人团队的微商群主却在网暴我。”
所有这些言语,本质上与“毛妈妈”的发言是一回事——在互联网环境中,把自己描述成弱者,以获得舆论优势。
于是,舆论漩涡中,一桩食品安全的事件,一个消费侵权的案例,彻底演变成了当事双方的互相攻讦,也就是不探讨事件本质问题怎么样,而是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隐私加以攻击,以赢得舆论,获取利益。
事实上,或许,我们本可以借这个事件讨论一下,中小业者和散制食品如何在做大之后,走上规范发展之路。卖扣肉的“毛妈妈”不能因为5万块赔偿金,就罔顾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利用舆论控诉打假人之前,店家更需要反思、整改自家的食品生产和销售体系,使之完全合法合规。我们也可以讨论一下,职业打假的监督之路怎么走,才既合乎法律要求也拥有道德基础。中国打假人的名声差,主要就差在“惧强凌弱”,没有曾经的3·15晚会那种一往无前的冲击力。对小微企业的过度打击,也会严重地伤害到小微企业的生存。甚至,我们还应该讨论一下,短视频、微商等新型经营模式的兴起,对市场监管和商业环境建设发起了新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以此促进新兴商家和创业者重视法制。
然而,这些“本可以”和“应该”,在“我弱势,所以我有理”的网络氛围和“不问是非、只问立场”的情感“站队”中,已然被忽视,被“消失”,甚至,逐渐演变成为某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这,恰是我们更应当警惕与关注的!(华翔)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