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刀圭事业殊,堂成慈济冠南徐。
读书应待金门诏,医国时闻玉殿呼。
丹鼎夜深看火伏,药畦春暖带烟锄。
客星此际膺天眷,喜见龙文耀旧庐。
这首明代诗人秦玉《题丹徒何彦澄慈济堂》的七律,生动记叙了明代镇江籍太医何彦澄创办“慈济堂”,仁心仁术,医人医国,济人利物的大医风范。
何氏世医迁镇一世祖名何公务,原为宋臣,绍兴中(1131-1156年)累官至康州防御使。他素精医学,宋高宗赵构患疾,召何公务入内诊治获愈。高宗疾愈后,授任何公务为德寿宫太医院使。其时,秦桧为相,擅权乱政,何公务见奸臣当道,耻于为伍,便辞官隐居镇江,在大市口卖药行医为生。后宋孝宗授任其子何朝柱为太医院使。何朝柱六世之后,生何水。何水曾任元代洛阳尹,时洛阳灾疫盛行,他施药救活数万人。但因与上司政见不合,至元年间,也辞官回镇江,卖药行医,并屡征不出。
何水的孙子名何渊,字彦澄,任太医时,深受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三朝皇帝知遇。明仁宗向来不直呼何渊的姓名,而称其字,所以时人也都习称其字。何彦澄幼赋敏睿,穷究六经诸子史,尤精于医药学,于《素问》《难经》诸方书无不精研,洞里彻微于多种病症,辨证入微,悉见毫发。他在丹徒家中种有数百亩中草药,并建有“慈济堂”,为百姓诊病。凡是城镇、乡村百姓生病上门求治,他都不择高下贫富,一概为他们诊治。凡是他认为可以医治的病人,总是一药而愈,妙手回春。对贫穷交不起医药费的病人,辄酌情免收诊费和药资。因为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被选征于太医院,任职二十多年。何彦澄常说:“医者圣贤之学也,必其心仁厚,然后能施德及人。”明仁宗朱高炽为东宫太子时,礼贤重士,推诚用人。何彦澄以名医侍其左右。因为学精行饬,才行端谨,皇太子深为器重,礼遇极隆。在何渊的精心诊治下,久病的太子登上了帝位。仁宗多次要授何彦澄官位,但他都谢而不受,便赐以太常寺正卿俸禄,礼之如宾臣。仁宗平素体弱多病,最信任何彦澄的用药,常用亲札或直授成方,或详书体候,也间识以图书,注上年月日款。仁宗天语告诏,与何彦澄亲密如同家人父子。何彦澄进药,特别用心,也总收奇效,因此宠遇日隆。他前后得仁宗亲写手札积31纸,常暗自庆幸为千载之遇,获宝至多,十分珍惜。他细心将这些帝札装潢成册,并相继请当朝三位宰辅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一一跋识,珍藏于家,永为家宝。仁宗还赐何彦澄文马二、家人二,及高丽所贡轮藏药斗一具等物。
何彦澄精研医术,却视富贵如浮云,屡赐官不受。他经常思忖,自己一介布衣,能侍皇帝左右,邀宸翰,食高官俸禄,屡被显赐,唯有汲汲读书,不断精进,在尽心给皇室诊病之暇,利济世人。因此,他将家中的“慈济堂”又改名为“皆春堂”,其意为利济世人,天下皆春。他认真总结医学经验,著有《内外证治大全》四十八卷。另撰《伤寒海底眼》两卷。
何彦澄用心给皇帝诊病,对京师公卿贵人以至家乡和坊间的闾阎细民有疾病延请者,都用心诊治。其心仁,其术精,故其施治无不效验。京城有口皆碑,都称赞太医何彦澄堂有春风聚太和,仁惠君民世皆春。
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首辅大臣杨士奇疽发于背,何彦澄施药治愈。杨士奇特写《丹徒何彦澄皆春堂》诗赞云:
百亩药畦春浩荡,济人浑是太和心。
泉香橘畔苏眈井,花满云边董奉林。
灵剂不须酬白璧,丹砂自可致黄金。
南徐城下沧江水,会比何家阴德深。
诗中“太和”即“大和”,指人平和的心理状态。苏眈井,即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中苏仙院子里的水井。传说用这口井水加橘叶便可防疾治疫。董奉林,即晋葛洪《神仙传·董奉》中所称杏林。三国时期,东吴有一位道医董奉隐居庐山,长年为百姓治病,却不接受病人的报酬,但要重症愈者植杏五株,轻症愈者植杏一株。积年已植十多万株,蔚然成林。董奉在林中建了一间草房,待到杏子成熟时,就对人们说,你们要杏子,不必给我讲,只要装一盆米倒在我的米仓里,便可以换一盆杏子拿走。董奉用杏子换来的米,去赈救贫苦百姓,供给行旅。后来人们在董奉隐居的杏林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等纪念董奉。后世,人们也用“杏林”赞颂良医。杨士奇借用“云边杏林”“春满杏林”赞扬何彦澄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吏部尚书王直和太子侍从梁潜都曾专门为何彦澄写过传记,称赞:“彦澄虽未仕,而仁惠之施与夫清介之行,自足以不朽”。何彦澄逝世后,朝中自亲王至名公巨卿,无不伤悼不已,纷纷写诗挽之,计有百首之多。杨士奇还亲自为何彦澄写墓志。何彦澄的儿子何俊、何仪被朝廷封赠,袭任太医院使。(范然 陈黎)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