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你看,这一大片都是我家的地,七七八八加起来,有660亩左右,现在主要是我儿子和女婿在忙,我老喽,给他们帮帮忙,管理管理。”这几天,正是雨后赤霉病防治的重要节点,在荣炳盐资源区的丹徒区荣炳菊花水稻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朱罗照正看着儿子操作无人机进行赤霉病防治工作。在他眼里,虽然种田越来越“科技化”,但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他依旧喜爱种田,看着一季季粮食从小苗到收获,他十分满足。
老朱和他的儿子
说起老朱种田的故事,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那时候,已经50多岁的老朱买了一台拖拉机,给村里的农户服务。“那时候农村有拖拉机的不多,我靠着这台拖拉机,给周边农户休耕的农田进行打田作业,靠这个养家。”朱罗照说,随着服务的农户多了,他自己也萌生了承包土地种粮的念头。
说干就干。1998年,老朱从村里承包30亩地,开始了“种粮大户”的征程。50多岁包地种粮,老朱可是下了不小的决心。“那时候,种田其实赚不了多少钱,靠着自己有拖拉机,还有儿子帮忙,30多亩地的粮食种出来,留下口粮,剩下的卖掉,也就够家里开支,没什么结余。”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农田里的辛苦付出,让老朱一家的生活逐渐有了变化。“最开始,我是贷款买农机,从拖拉机到插秧机,再到收割机,一台台农机的加入,让我有底气应付更大面积的农田,种粮面积也逐渐扩大。”朱罗照回忆道,到2014年,他的种粮面积就有300多亩,还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贷款也还得差不多了,种粮路也轻松许多。
让老朱最高兴的事,是他种的田被镇江市农业农村局选中,作为农业“三新”技术展示的重要示范点。“镇江市农业农村局的农技、植保和种子等专家经常来我的田里做实验,还传授给我不少种田的好方法,好技术,让我受益不少,种田的理念和管理技术都有了不少提高。”朱罗照告诉记者,从品种上,以前他种的是镇稻10号,再到武运粳23,后来就是专家们推荐的南粳系列和沪软系列。从病虫害防治上来说,用物理方法治虫,用好的药剂防治病害,这些都是专家们教的。
老朱指着正在防治的无人机说,现在,他们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一亩地要30元左右,还只是一次防治的费用。下雨之后还要第二次防治,主要是为了提高小麦品质,到时能卖个好价钱。
如今,在老朱家的机库里,有3台拖拉机,2台插秧机,1台收割机,还有3台无人植保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十分明显。“我年纪大了,现在主要是儿子在忙,农忙时女婿也会来帮忙,我就给他们打打下手。”老朱说,今年他79岁了,只要干得动,他还是喜欢在田里转悠,这是他一辈子的事业,那一片片或青绿,或金黄的田野,是他难以割舍的梦。(全媒体记者 周迎 通讯员 尤恒 孙杰)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