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今年将完成

2022-04-18 08:36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4月1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等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

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已全面突破

郝淳介绍,中国空间站建造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分别规划了6次飞行任务。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主要任务目标是全面突破和掌握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相关的关键技术。自2020年以来,先后成功实施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共6次飞行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完成了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任务目标,为空间站建造阶段任务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包括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的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大型柔性电池翼可驱动机构技术、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都得到了突破,为后续空间站的建设攻克了技术难关。同时完善了任务的组织指挥体系,建立了载人飞船应急发射机制和航天员应急返回搜救机制等,保证航天员在轨安全和空间站稳定运行;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运营管理体系;取得了高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成果和显著的综合效益。包括利用核心舱上的空间科学实验设施,开展了以无容器和高微重力实验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实验,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

我国已完全具备航天员长期飞行驻留保障能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介绍,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创造了多项纪录。3名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协同配合默契、工作紧张有序、生活丰富多彩、任务完成出色,经受住了身心考验以及完成任务各方面的能力考验。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的科学有效,同时也表明我国已完全具备了航天员长期飞行驻留保障能力,为后续任务奠定了基础,积累了更为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神舟十三号顺利返回后,目前在轨的是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组合体,状态正常,在轨各项运行参数稳定。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院士介绍,核心舱在轨运行将近一年时间里,顺利完成了与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的交会对接等一系列任务,功能性能优于设计。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两个乘组驻留期间,天和核心舱的再生生保系统为航天员提供良好的载人环境,满足航天员在轨的物质代谢需求。大型柔性太阳电池翼及其电源技术,持续为核心舱及其组合体提供了能源,发电能力超出了设计预期,在出舱活动、交会对接、机械臂转位等能源需求较大的任务中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供给。机械臂在整个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完成了航天员出舱、转位货运飞船以及舱外状态巡检等多项关键任务。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表示,通过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实践和技术积累,已掌握和初步验证了空间站组装建造阶段的核心关键飞控技术。同时,为稳妥应对空间安全风险,对空间站平台设备、航天员健康等状态进行全时监测,同时对空间环境、空间目标碰撞等情况加强监视预警,采取必要的规避措施。今年2月以来,已向全世界公布空间站运行轨道,供世界各航天实体进行碰撞预警计算。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于6月发射

郝淳表示,2022年是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又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建造中国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随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圆满完成,工程正式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

根据任务安排,今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分别是: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将在轨驻留6个月;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站的3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之后,还将实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这3名航天员在轨和神舟十四号的航天员完成轮换后,将在轨工作和生活6个月。

目前,空间站其他两个舱段——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研制进展顺利。空间站建造完成后,两个实验舱将是航天员在轨主要的工作场所,在两个实验舱里都可开展密封舱内和密封舱外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以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站建成后,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新一代载人飞船综合能力也将大幅提升,可搭载7名航天员,上行和下行载荷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还考虑研发空间站的扩展舱段,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空间站这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还将利用空间站舱内安排的科学实验柜和舱外大型载荷设施,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特别是明年计划发射我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

郝淳表示,中国空间站计划实施的投资规模总体适中,一直保持着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的节奏。载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投入较少、发展较快、成果较多、可持续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未来,中国载人航天也将会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进而迈向深空。在进行空间站研制建设的同时,也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缪小兵

69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4月1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等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

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已全面突破

郝淳介绍,中国空间站建造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分别规划了6次飞行任务。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主要任务目标是全面突破和掌握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相关的关键技术。自2020年以来,先后成功实施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共6次飞行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完成了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任务目标,为空间站建造阶段任务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包括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的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大型柔性电池翼可驱动机构技术、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都得到了突破,为后续空间站的建设攻克了技术难关。同时完善了任务的组织指挥体系,建立了载人飞船应急发射机制和航天员应急返回搜救机制等,保证航天员在轨安全和空间站稳定运行;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运营管理体系;取得了高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成果和显著的综合效益。包括利用核心舱上的空间科学实验设施,开展了以无容器和高微重力实验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实验,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

我国已完全具备航天员长期飞行驻留保障能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介绍,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创造了多项纪录。3名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协同配合默契、工作紧张有序、生活丰富多彩、任务完成出色,经受住了身心考验以及完成任务各方面的能力考验。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的科学有效,同时也表明我国已完全具备了航天员长期飞行驻留保障能力,为后续任务奠定了基础,积累了更为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神舟十三号顺利返回后,目前在轨的是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组合体,状态正常,在轨各项运行参数稳定。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院士介绍,核心舱在轨运行将近一年时间里,顺利完成了与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的交会对接等一系列任务,功能性能优于设计。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两个乘组驻留期间,天和核心舱的再生生保系统为航天员提供良好的载人环境,满足航天员在轨的物质代谢需求。大型柔性太阳电池翼及其电源技术,持续为核心舱及其组合体提供了能源,发电能力超出了设计预期,在出舱活动、交会对接、机械臂转位等能源需求较大的任务中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供给。机械臂在整个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完成了航天员出舱、转位货运飞船以及舱外状态巡检等多项关键任务。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表示,通过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实践和技术积累,已掌握和初步验证了空间站组装建造阶段的核心关键飞控技术。同时,为稳妥应对空间安全风险,对空间站平台设备、航天员健康等状态进行全时监测,同时对空间环境、空间目标碰撞等情况加强监视预警,采取必要的规避措施。今年2月以来,已向全世界公布空间站运行轨道,供世界各航天实体进行碰撞预警计算。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于6月发射

郝淳表示,2022年是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又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建造中国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随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圆满完成,工程正式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

根据任务安排,今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分别是: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将在轨驻留6个月;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站的3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之后,还将实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这3名航天员在轨和神舟十四号的航天员完成轮换后,将在轨工作和生活6个月。

目前,空间站其他两个舱段——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研制进展顺利。空间站建造完成后,两个实验舱将是航天员在轨主要的工作场所,在两个实验舱里都可开展密封舱内和密封舱外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以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站建成后,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新一代载人飞船综合能力也将大幅提升,可搭载7名航天员,上行和下行载荷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还考虑研发空间站的扩展舱段,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空间站这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还将利用空间站舱内安排的科学实验柜和舱外大型载荷设施,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特别是明年计划发射我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

郝淳表示,中国空间站计划实施的投资规模总体适中,一直保持着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的节奏。载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投入较少、发展较快、成果较多、可持续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未来,中国载人航天也将会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进而迈向深空。在进行空间站研制建设的同时,也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