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川
贤桥是江南古城丹阳的标志性建筑,如把贤桥比作一顶皇冠,那么东河路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一想到东河路,尘封的往事从记忆中浮现……
依桥脚向南行的东河路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行人道,旁边青砖黛瓦的深宅大院、花园教堂、名人老屋等一直延伸到内城河的南边尽头。
东河路众多的高屋老宅门前都砌有一堵高而威严的照壁墙,它既挡住了西晒的太阳,又显示了主人的身份。程家门口的一堵照壁墙又高又宽还雕着砖花。原先的主人程伯衡老先生早年建造了丹阳有名的“天主教堂”和多幢深宅大院。老宅都是厚厚的拱形大门,每个大门都有两米宽,门下都是高高的青皮石门坎,很是威武气派。两扇大门都钉有铜钉,装有圆环把手,非常沉重,开关门都需有力气的大人。
南边是大街上邱福星浴室老板邱长松的老宅,邱老板为人处世豪爽大方,他生有三女一子,三个女儿都很能干,二女儿新中国刚成立就当了女兵,在欢送的人群中骑着高头大马非常风光。大门上”光荣之家”的牌子是他最大的骄傲。三女儿大学毕业成了北京林学院教师。这幢房子里还住着日新布店束老板一家,他后来当了工商联主席和政协委员。
在许鸟巷开日杂店的李伯良家门口高高的照壁墙后面长满了槐树、柳树、皂荚树,是东河路河边树长得最多之处。李家大门始终关着,李大爷喜欢讲话,李家奶奶恰恰相反,深居简出,偶尔出门脚上总穿着擦得很亮的皮鞋,穿着打扮得体。他家六个儿子,个个有出息,老六是北京部队的军官,也是李大爷全家的骄傲。
天主堂是东河路最大的地标建筑。进门是一堵高而长的照壁墙,面对照壁墙的是一排红色的门,中间是大门,两边是小门。大门的两边有两间椭圆形的房屋,将天主堂划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立空间。顺着台阶上去穿过院子,中间就是做礼拜的大教堂。令人肃静的大讲台四周均是巨大的拱形落地窗,上面镶嵌了红紫黄的彩色玻璃。教堂两边有两排平房,一排是主教修女居住,一排是勤杂人员居住。传教士高高的个子,大鼻子,大眼睛,典型的欧州人长相,非常和蔼,会讲汉语,大家都叫他张老师。每年做大礼拜的时候,都有来自各地的信徒。那一天,整条东河路都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来来往往的信徒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听老人说,以前天主堂不但有主教大人,还有很多修女,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女都被遣回原地了。最后留下了张神父和管理的老范。老范是一个非常直爽的山东人,管理张神父的生活,并协助管理天主堂的事务。天主堂里有个非常大的花园,里面不但有名贵的花草,还有很多高大的果树,每当老范忘记关门,附近的小孩都会溜进去摘果子。当年马相伯农校曾开在里面,后来做过县委招待所,记得当年省扬剧团也在这里的招待所住过,演出的“红楼梦”“双推磨”“走上新路”等剧目轰动了整个丹阳城。姚澄、沈佩华、王兰英、费兴生等名角每天从东河路去大会堂演出时,引得沿途路人纷纷驻足观望。
顺着天主堂再往前走,沿途还住着桂家、眭家、黄家、张家、丁家、裴家等。
在东河路南端住着受人尊敬的姚震医生,家的堂屋都铺着罗砖地,房间均是通长地板,姚震非常绅士,梳大背头,穿带有皮背带的西装裤,身上永远一尘不染,过去他在日本的军队里做过医生,最擅长的是儿科。他态度和蔼,医学高超,四邻八乡找他看儿科病的人络绎不绝。姚师母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漂亮女人,后来私人诊所被合并到城镇医院。
紧靠着的是丹阳城里赫赫有名的“马泰源”家,他们家开饼行为主,每当农民的菜籽、黄豆上市,东河路早早就有农民推着小车送货了。他们家兄弟四人,个个精明能干,妯娌几个也都是出生大户,漂亮贤惠。兄弟四个住了两进房子,堂前的房屋是置放原材料的,房间都很大很多,像迷宫似的,七拐八弯都是房间。东河路的最后一家是丁家祠堂。
值得一提的是,东河路曾经驻扎过好多军队,他们大多住在大户人家堂屋里,马匹就系在河边的树上,国民党的部队习性难改,随便拿老百姓东西,解放军的文化部队九大队,主动帮老百姓抬水,打扫卫生,还自编节目给老百姓看,大人小孩都喜欢他们。在他们的影响下,东河路的男女青年也踊跃参军,随大部队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斗,东河路居民和老板都积极投入捐献飞机大炮的行列,力所能及地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那时蜿蜒的内城河因与运河相通,河中流水波澜不惊,不时有小鱼船从河中划过,船头上站着穿着蓑衣的渔翁,几只鱼鹰不断从水中叼出鱼来,引得岸上观看人的阵阵喝彩。河边码头是家庭主妇们淘米洗菜、汰洗衣服的好地方,这里常常是欢声笑语不断,真是一派江南水乡的美好风光。
每当夏夜来临,家家都搬出春凳、竹床或用条凳架上门板……纳凉用品不拘一格,布满了东河路。这时从贤桥方向传来嘀嗒的竹板声,渐行渐近,大家知道唱啷当的来了,一个小姑娘手牵着一根竹竿,抓竹竿的是背着二胡的盲人老头,后手敲着竹板,嘀嗒嘀嗒慢慢走来。有人招呼花上一分钱,他们就停下来唱上一曲丹阳啷当小调,孩子们也跟着怪声怪气地唱起来:“东方日岀嘛,太阳红得,哎哎哎哎哟……”然后嘀嗒声向天主堂方向渐行渐远。这是丹阳人一道独特的夏夜风景,为纳凉人增添了无穷乐趣。
当外河的水雨天暴涨影响城里的交通后,朱家弄的门口造了个水闸,从此切断了外河与内河的流通。渔业社在内城河投放了鱼苗,长大的鱼就投入市场供应。河里养了鱼有趣的事也就多了,那时候整条东河路的河边都站满了钓鱼的人,每到夏天天气闷热,由于气压低养在河里的鱼全部浮到河面,霎时,整个河面热闹起来了,跳到河里抓鱼的,用叉子叉鱼的,到后来用篮子在岸边都能捞到大鱼。在那个年代,这种机遇真是让人高兴得发狂,这件有趣的事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东河路承载了小时候太多的童趣,冬天,我们能看到屋檐下结出三四米长的冰凌,在厚厚的雪地上支起了筛子抓麻雀,秋天去天主堂的花园里偷采水果,夏天就在门前的河里游泳,打水仗,跟着兄长们用长竹竿裏上面粉抓知了,捉金龟子,晚上打着电筒抓蟋蟀。有时还到处捡玻璃拿到东门大街的潘家废品店去卖……
儿时贤桥脚下的东河路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太多的欢乐,它一直是我心中的福地,永远魂系梦萦的地方。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