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明朝灭亡根本原因:人口近两亿,某项配置远远落后

2017-07-19 17:11 《百家讲坛》杂志  

明朝灭亡,清军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农民军起义。

而农民军主要来自陕北,骨干也以陕北饥民为主。陕北闹饥荒并非因为土地兼并,真实原因是,明末人口逼近两亿,而粮食增长的空间耗尽,各方面都出现崩溃的征兆。与此同时,西北(特别是陕北)的军人及预备役军人很多,是明军的兵库,但他们生活得很惨。

崇祯时,都督卢象升巡视边防后向朝廷汇报西北军人的惨状,说现在军队欠饷太多,军士们吃不饱穿不暖,病弱惨死者甚多,他见了都不免潸然泪下。实际上,明亡之前的二三十年间,部队因为欠饷哗变的事屡见不鲜。

难道明朝官员没脑子,故意开罪军人?不是。农民军起义之初,总督杨鹤计划招抚,出粮赈济。农军一听政府有粮食补助,便偃旗息鼓,不闹事了。但陕北那么多人,政府怎能赈济得过来?本来赈济就杯水车薪,再碰上中间克扣,所救者不及十分之一。最后陕北义军卷土重来,席卷南北,也就天下大乱,不可收拾了。

如果农民军都是普通农民,政府或许可以动用职业军人镇压,但农民军的骨干也是职业士兵,这仗就不好打了。同为职业军人,一边是有饭吃的官军,另一边是快饿死的农民军,谁的斗志更强呢?而且官军也闹粮荒,不少官军打着打着,饿极了,也造反了。

因为土地有限,粮食产量增长有限,所以人口增长高于粮食供应这个问题无法根本解决。那怎么办?一种办法是节育,这在避孕措施并不普及的明朝只能是社会奇谈。另一种办法就是打仗,互相杀戮,人死得差不多了,残存者又可以继续生活。很不幸,明朝就剩下后一条路。

饥荒引发叛乱,反过来叛乱又破坏秩序,秩序一乱,种粮食的人也就少了。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越乱,越没人种粮食;越没人种粮食,越乱。据记载,农民军狠,官军也狠,双方疯狂抢粮,最后吃光了粮食,吃光了农民,部队内部互相残杀,惨不忍睹。

除此以外,大明帝国就没有别的解救办法了吗?有。

当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革命正在全世界进行。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印第安人培育的农作物如番薯、玉米、马铃薯等迅速传遍全世界,包括中国。这些农作物产量高,尤其是番薯,适应各种土壤和环境,抗虫能力强,适宜大面积种植。

这些农作物传到中国东南部时,明末大战乱还未开始。如果崇祯真有眼力,发现这些高产农作物的价值,并及时引进到西北部,缓解极度紧张的粮食问题,或许可以避免灭亡的悲剧。可惜,真正吃到大馅饼的是清朝。正是清廷的大力推广,这些高产农作物才遍植中国,使从西汉末到明末从未超过两亿的中国人口,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达到前所未有的2.9亿!

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们的基础不是什么帝王将相,而是玉米、番薯与花生,这就是“粮食政治学”。

25

明朝灭亡,清军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农民军起义。

而农民军主要来自陕北,骨干也以陕北饥民为主。陕北闹饥荒并非因为土地兼并,真实原因是,明末人口逼近两亿,而粮食增长的空间耗尽,各方面都出现崩溃的征兆。与此同时,西北(特别是陕北)的军人及预备役军人很多,是明军的兵库,但他们生活得很惨。

崇祯时,都督卢象升巡视边防后向朝廷汇报西北军人的惨状,说现在军队欠饷太多,军士们吃不饱穿不暖,病弱惨死者甚多,他见了都不免潸然泪下。实际上,明亡之前的二三十年间,部队因为欠饷哗变的事屡见不鲜。

难道明朝官员没脑子,故意开罪军人?不是。农民军起义之初,总督杨鹤计划招抚,出粮赈济。农军一听政府有粮食补助,便偃旗息鼓,不闹事了。但陕北那么多人,政府怎能赈济得过来?本来赈济就杯水车薪,再碰上中间克扣,所救者不及十分之一。最后陕北义军卷土重来,席卷南北,也就天下大乱,不可收拾了。

如果农民军都是普通农民,政府或许可以动用职业军人镇压,但农民军的骨干也是职业士兵,这仗就不好打了。同为职业军人,一边是有饭吃的官军,另一边是快饿死的农民军,谁的斗志更强呢?而且官军也闹粮荒,不少官军打着打着,饿极了,也造反了。

因为土地有限,粮食产量增长有限,所以人口增长高于粮食供应这个问题无法根本解决。那怎么办?一种办法是节育,这在避孕措施并不普及的明朝只能是社会奇谈。另一种办法就是打仗,互相杀戮,人死得差不多了,残存者又可以继续生活。很不幸,明朝就剩下后一条路。

饥荒引发叛乱,反过来叛乱又破坏秩序,秩序一乱,种粮食的人也就少了。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越乱,越没人种粮食;越没人种粮食,越乱。据记载,农民军狠,官军也狠,双方疯狂抢粮,最后吃光了粮食,吃光了农民,部队内部互相残杀,惨不忍睹。

除此以外,大明帝国就没有别的解救办法了吗?有。

当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革命正在全世界进行。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印第安人培育的农作物如番薯、玉米、马铃薯等迅速传遍全世界,包括中国。这些农作物产量高,尤其是番薯,适应各种土壤和环境,抗虫能力强,适宜大面积种植。

这些农作物传到中国东南部时,明末大战乱还未开始。如果崇祯真有眼力,发现这些高产农作物的价值,并及时引进到西北部,缓解极度紧张的粮食问题,或许可以避免灭亡的悲剧。可惜,真正吃到大馅饼的是清朝。正是清廷的大力推广,这些高产农作物才遍植中国,使从西汉末到明末从未超过两亿的中国人口,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达到前所未有的2.9亿!

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们的基础不是什么帝王将相,而是玉米、番薯与花生,这就是“粮食政治学”。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