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丹徒区宝堰镇徐巷村的殡葬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徐巷村王家渡自然村的迁坟过程中,有一穴非常普通的墓穴受到了许多村民的尊重和关注。
这个已经去世的村民叫张大榴,也叫张大牛,生前曾经与父母兄弟一道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军的眼皮底下机智勇敢地掩护一名受伤的新四军侦察员,使新四军侦察员巧妙地逃过了日军的追捕,最后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战略侦察任务。
张大榴生于1923年,已去世20多年,生前经常有中老年人讲他的传奇故事,但随着张大榴和他的同龄人陆续去世,已很少有人讲述,如今年轻人几乎没人知道这位平民英雄。
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陈列的张大榴的照片
在位于宝堰镇的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内显眼位置的墙壁上,张大榴的照片已静静地陈列了27年。自从1995年纪念馆开馆以来,张大榴就作为民众支持新四军抗战的典型人物之一,照片挂在这里供后人瞻仰学习。纪念馆开馆时,张大榴还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开馆仪式。
现任纪念馆馆长张峰告诉记者,1938年,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先后开赴江南以后,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有效打击日寇,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这些战斗胜利的背后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
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
据王家渡村93岁的陈爱青奶奶等健在老人介绍和纪念馆史料显示,1938年夏,已经开赴江南的新四军为了摸清四县交界宝堰附近(包括丹阳延陵、行宫、常州金坛、西旸、句容春城等地)的敌情,司令部派出两名新四军侦察员深入到这些敌占区进行战略侦察。两名新四军侦察员化妆成做生意的小贩到这些城镇及村庄,进行了详细的侦察。两人返程经过丹阳延陵景家渡村与丹徒宝堰王家渡村交界处时,被日军哨兵发现有可疑之处。
两名新四军侦察员因身上带有侦察到的重要纸质情报,立即机智避开准备盘查的日军,迅速向宝堰方向撤离。两人的快速撤离更加引起了敌人的注意,随后驻守在这里的一队日军向侦察员撤离的方向边追击边开枪。其中一名侦察员撤退到通济河北岸王家渡村附近时,腿部中弹受伤。
此时,驻守在宝堰据点的日军也闻讯包抄过来,对受伤的新四军侦察员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在这千钧一发之时,王家渡村民张大榴一家发现这一情况,并很快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们不顾全家掉脑袋的危险,将自家在渡口以摆渡为生的小木船底部打开,将受伤的新四军侦察员藏进了船的底舱,然后将平时用来烧饭的“杠锅仓”(一种用泥糊的最原始的土灶)放在通向船底的开口处,再在土灶上点火烧水。
当年张大榴家智救侦察员处,现在架起了桥梁
不一会,气势汹汹的日军从延陵、宝堰东西两个方向几乎同时赶到王家渡渡口,眼前却不见了侦察员的踪影,只有用芦苇与稻草搭起来的“滚地龙”(张大榴家当时极度贫困,一家四口只能住在用稻草盖的最原始的三角形草棚内)和一条用来摆渡糊口的破旧小木船。日军见状对张大榴一家呜哩哇啦说了一通,张大榴一家当时虽然很害怕,但内心很镇定,知道敌人的来意后,随后用手一指通向北边的土大路,示意对方要找的人向北边的王巷村方向跑去了。
日军在张大榴家内外乱搜一气,见这里只有烂草棚与破旧木船,木船的土灶上还冒着呛人的烟,意识不到灶下船舱内会藏着一个大活人,于是呼啦啦朝着路北方向追了过去。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天色渐渐已晚,张大榴一家将受伤的侦察员从船舱内救了出来,万幸的是,侦察员只是皮肉受了枪伤,没有伤到骨头。此后张大榴一家将草棚搭得更加隐蔽,供侦察员在此养伤,还从外面弄来治伤的草药,并把一家用于糊口的粗面饼和山芋给受伤的侦察员吃。
经过几天的精心护理,侦察员可以缓步慢行了。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张大榴一家用小木船将侦察员从北岸渡到了南岸,再将侦察员精心化装成当地农民的打扮,由张大榴的父亲将其护送到了荣炳境内官舍村,后侦察员从官舍村安全转移到了茅山,找到了新四军主力部队,圆满完成了战略侦察任务。
王家渡村
抗战胜利后,张大榴一家智救新四军侦察员的传奇经历在当地口口相传。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位被救的新四军侦察员还专门与家人不远千里来到宝堰王家渡村,对张大榴一家表示感谢。
记者了解到,张大榴的后人为支持殡葬改革,已将其父墓穴迁移进村里公墓。当地有名的党史教育和革命烈士故事宣讲团体——宝堰老少故事团已搜集整理了这段历史,准备疫情过后重点宣讲这个红色故事。(通讯员 李岚 全媒体记者 方良龙)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