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吴地先民“长袖善舞”

2022-04-11 15:20


舞蹈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这种原始的艺术形态产生之后,就成为人类在漫长发展道路上的忠实旅伴,陪同人类从蒙昧进入文明,更因发生地的不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外部形态。

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本身有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传说启喜好歌舞,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他曾下令舞《九韶》,虽然舞蹈的内容今天我们已无法知晓,但或可猜测是与祭祀有关。

长江下游是我国原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经建立过的吴国、吴郡,也是今日江南的核心区域。考古发现,从一万多年前太湖三山岛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开始,到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吴地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先进的史前文明,从中亦可窥见吴地原始舞蹈的印迹。

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多支距今七千多年的骨笛,根据中国古代诗乐舞并存的特性,进而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有骨笛乐器伴奏的吴地原始舞蹈活动。江南先民在骨笛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用肢体语言传情达意,反映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术礼仪。

原始农业的发达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吴地是中国桑蚕养殖和丝绸纺织业的发源地之一。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发现6900年前刻有4条蚕纹的象牙盅;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发现了一批4700年前放在竹筐中的丝织品,包括未炭化而呈黄褐色的绢片,已炭化但仍有一定韧性的丝带、丝线等,经测定,原料是家蚕丝。说明至少在五六千年前,吴地先民已经掌握了桑蚕养殖技术并制作出相关的丝织用品。

战国时的民谚已有“长袖善舞”的说法,“长袖善舞”的字面之意就是指“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吴地悠久的养蚕业、丝织业为“长袖善舞”的舞形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纷繁的战乱和频繁的疆土变更,使中原、越、楚文化在吴地发展过程中不断碰撞,吴楚两地的舞蹈文化也开始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屈原《招魂》中写道:“吴歈蔡讴、奏大吕些。”可见,在当时楚国的女乐演出中就有吴地歌舞的表演。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吴地归越国。公元前330年前后,楚国灭越,长江下游地区统归楚国版图,楚舞对吴地舞蹈的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融多种文化元素于一身的吴国乐舞,楚式的“翘袖折腰”舞成为春秋末期至汉代,吴地舞蹈的主要形式。

发端于吴地民间文化的吴地乐舞,在中华传统文化长期的浸润下,蕴含了浓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契合该地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1985年4月,镇江市谏壁王家山春秋土墩墓出土了春秋末期渔猎乐舞纹铜盘,通高5.3厘米,口径25厘米,薄胎,器内刻画了丰富的纹饰。画面分三层,为我们徐徐展开春秋时期吴地先民生活的图景。第一层为渔猎图,第二层为乐舞纹饰,第三层为三角形纹。乐舞表演者分为上下两列,上列右侧3乐人吹笙,其左边为4舞人,虽头部残缺,从其残存部分,仍可看出正挥长袖而舞,下列8人或舞袖,或挥巾起舞,姿态优美。舞袖挥巾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一大特色,该图为迄今所见这种舞蹈形态的最早图像。

除此之外,该图右侧还有一双层房屋,屋下层有两只鹤,楼梯上一人正在喂鹤。渔猎是吴人传统的生产方式,“鹤”在古人心目中是一种神鸟,也是吴人的图腾。由图可知,在春秋末期,吴地已经出现了“长袖”舞形。而以“鸟”为图腾的“白鹤”祭祀舞,在当时可能有原始的表现,也可能以“长袖”体现鸟意。无论何种方式,在春秋末期,吴地有“鸟”的舞意和“长袖”的舞形是肯定的。

别具风韵的吴地舞蹈有着丰富的历史源流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当时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江南文化博大精深,舞蹈文化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舞蹈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传承、诉说着锦绣江南细腻、秀美、柔和、生动、朴素的审美意向。

(马彦如 张剑)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陈路

74


舞蹈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这种原始的艺术形态产生之后,就成为人类在漫长发展道路上的忠实旅伴,陪同人类从蒙昧进入文明,更因发生地的不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外部形态。

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本身有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传说启喜好歌舞,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他曾下令舞《九韶》,虽然舞蹈的内容今天我们已无法知晓,但或可猜测是与祭祀有关。

长江下游是我国原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经建立过的吴国、吴郡,也是今日江南的核心区域。考古发现,从一万多年前太湖三山岛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开始,到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吴地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先进的史前文明,从中亦可窥见吴地原始舞蹈的印迹。

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多支距今七千多年的骨笛,根据中国古代诗乐舞并存的特性,进而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有骨笛乐器伴奏的吴地原始舞蹈活动。江南先民在骨笛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用肢体语言传情达意,反映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术礼仪。

原始农业的发达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吴地是中国桑蚕养殖和丝绸纺织业的发源地之一。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发现6900年前刻有4条蚕纹的象牙盅;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发现了一批4700年前放在竹筐中的丝织品,包括未炭化而呈黄褐色的绢片,已炭化但仍有一定韧性的丝带、丝线等,经测定,原料是家蚕丝。说明至少在五六千年前,吴地先民已经掌握了桑蚕养殖技术并制作出相关的丝织用品。

战国时的民谚已有“长袖善舞”的说法,“长袖善舞”的字面之意就是指“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吴地悠久的养蚕业、丝织业为“长袖善舞”的舞形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纷繁的战乱和频繁的疆土变更,使中原、越、楚文化在吴地发展过程中不断碰撞,吴楚两地的舞蹈文化也开始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屈原《招魂》中写道:“吴歈蔡讴、奏大吕些。”可见,在当时楚国的女乐演出中就有吴地歌舞的表演。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吴地归越国。公元前330年前后,楚国灭越,长江下游地区统归楚国版图,楚舞对吴地舞蹈的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融多种文化元素于一身的吴国乐舞,楚式的“翘袖折腰”舞成为春秋末期至汉代,吴地舞蹈的主要形式。

发端于吴地民间文化的吴地乐舞,在中华传统文化长期的浸润下,蕴含了浓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契合该地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1985年4月,镇江市谏壁王家山春秋土墩墓出土了春秋末期渔猎乐舞纹铜盘,通高5.3厘米,口径25厘米,薄胎,器内刻画了丰富的纹饰。画面分三层,为我们徐徐展开春秋时期吴地先民生活的图景。第一层为渔猎图,第二层为乐舞纹饰,第三层为三角形纹。乐舞表演者分为上下两列,上列右侧3乐人吹笙,其左边为4舞人,虽头部残缺,从其残存部分,仍可看出正挥长袖而舞,下列8人或舞袖,或挥巾起舞,姿态优美。舞袖挥巾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一大特色,该图为迄今所见这种舞蹈形态的最早图像。

除此之外,该图右侧还有一双层房屋,屋下层有两只鹤,楼梯上一人正在喂鹤。渔猎是吴人传统的生产方式,“鹤”在古人心目中是一种神鸟,也是吴人的图腾。由图可知,在春秋末期,吴地已经出现了“长袖”舞形。而以“鸟”为图腾的“白鹤”祭祀舞,在当时可能有原始的表现,也可能以“长袖”体现鸟意。无论何种方式,在春秋末期,吴地有“鸟”的舞意和“长袖”的舞形是肯定的。

别具风韵的吴地舞蹈有着丰富的历史源流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当时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江南文化博大精深,舞蹈文化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舞蹈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传承、诉说着锦绣江南细腻、秀美、柔和、生动、朴素的审美意向。

(马彦如 张剑)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