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父亲的中医药书

2022-04-07 17:54

□ 赵理章

父亲赵禹珍,原吕城医院中医,1984年病故。父亲逝世虽已38年,但家中仍有父亲部分的中医药书遗存。

赵禹珍

父亲16岁(民国二十年)去武进罗溪学中医,拜师谢恒昌。听父亲生前说过,他学医时每年学费是16担米钱,在当年这学费可以说是较高的。

我祖母一生没生养孩子,父亲是在他一岁时被祖母从邻镇的导墅大华领养来的。虽我祖父在四十岁时就早早病故,但祖母她依靠喂养桑蚕等积累的资金,来供养父亲学医。

父亲学医期间,谢家收有13名学生,13个同学中,丹阳籍仅2名学生,父亲外,还有一名来自丹阳城区附近荆林的周某。

在学习期间,有一次白天,父亲向他的老师提了一个问题,问口干与口渴有什么区别?父亲提出这一问题后,他的老师没有及时单独地为父亲解答,等到了晚上,老师把13名学生召集来,围坐在桌子旁,在煤油灯下,令13位同学听好,今有某某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父亲说他提的这个问题,他的老师真正讲解了近一小时,把口干与口渴不同的原理及起因,深入浅出地阐述得相当认真仔细,使他们受益匪浅!

父亲求学的阶段,学习的是纯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外科,包括妇科、耳、鼻、眼、喉科等,几乎涉及中医的全领域。因父亲老师的长兄是进士,从北京回家探亲时,常带些京城里新的医书给他弟弟谢恒昌,由于有这样的机会,父亲他们这班学生,也能开阔些眼界,接受些新的医疗知识。

父亲学习中,主要熟读医药书和抄写医药书,当年老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像现在的学生,学习的书籍一人一册在手,自己手头要拥有一部书籍,惟有誊抄下来。家里现尚存的中医学药书中,有多本是父亲求学期间,用毛笔抄录下来的,其中有药方类编的“案方杂录”“丸散各方”等十几部都是手抄本,还有一部浩大的“金匮要略”医药书一至五卷,每卷有三百多页,是正楷小字,父亲全按原书样无标点一一的很详细全面的抄录了下来,其中一部《治痧全书》上下卷,落款写有赵禹珍抄。当细细地翻看父亲这些手抄的书本时,想想父亲四年的学医生涯,所付出的是有多么的艰辛!

父亲遗存的医学书中,有《本草丛新》《金匮要略心典》《时病论》《疫痧草》《验方新编》《温病条辩》《外科图说》《针灸大成》《药方类编》《重楼玉论》及《霍乱白喉》合订本等百余部,这些书籍大都出版在民国,其中较早的有《医宗必读》和《医学心悟》分别出版于光绪戊戍年和明代。在这些医书中,唯一一部《秘方集录》的扉页上,写有民国二十四年,罗溪谢恒昌师授,赵氏禹珍珍藏。百余部书中有一套十二本装帧在同一硬夹套内,十二本中分别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和《伤寒论浅注补正》等,这套书父亲在生前,不知被翻阅了多少次,因为两支象牙制作的夹书销已脱落了一支,硬纸板与棉布黏合的包装套也已分离。这大部分的中医学专著,是民国时期由上海江东书局和上海广益书局及锦章图书局等印行出版。

集体图中有小孩的是赵禹珍(小孩是赵理章)

这些“珍稀之宝”,真正陪伴在父亲的身边有半个多世纪,经土改、肃反、文革等历次运动幸存下来,特别是在“文革”初期,造反派抄家时,“挖地三尺”,把家中一大木箱的名贵书画拉走,包括多部医药学书籍。这些现存的之所以未遭厄运,幸好当年是在父亲的手头,存放在工作单位备用而幸免。

父亲遗留下来的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宝藏”,见物思人,见证了父亲在历经半个世纪这漫长的岁月中,专注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编辑:金凯

172

□ 赵理章

父亲赵禹珍,原吕城医院中医,1984年病故。父亲逝世虽已38年,但家中仍有父亲部分的中医药书遗存。

赵禹珍

父亲16岁(民国二十年)去武进罗溪学中医,拜师谢恒昌。听父亲生前说过,他学医时每年学费是16担米钱,在当年这学费可以说是较高的。

我祖母一生没生养孩子,父亲是在他一岁时被祖母从邻镇的导墅大华领养来的。虽我祖父在四十岁时就早早病故,但祖母她依靠喂养桑蚕等积累的资金,来供养父亲学医。

父亲学医期间,谢家收有13名学生,13个同学中,丹阳籍仅2名学生,父亲外,还有一名来自丹阳城区附近荆林的周某。

在学习期间,有一次白天,父亲向他的老师提了一个问题,问口干与口渴有什么区别?父亲提出这一问题后,他的老师没有及时单独地为父亲解答,等到了晚上,老师把13名学生召集来,围坐在桌子旁,在煤油灯下,令13位同学听好,今有某某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父亲说他提的这个问题,他的老师真正讲解了近一小时,把口干与口渴不同的原理及起因,深入浅出地阐述得相当认真仔细,使他们受益匪浅!

父亲求学的阶段,学习的是纯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外科,包括妇科、耳、鼻、眼、喉科等,几乎涉及中医的全领域。因父亲老师的长兄是进士,从北京回家探亲时,常带些京城里新的医书给他弟弟谢恒昌,由于有这样的机会,父亲他们这班学生,也能开阔些眼界,接受些新的医疗知识。

父亲学习中,主要熟读医药书和抄写医药书,当年老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像现在的学生,学习的书籍一人一册在手,自己手头要拥有一部书籍,惟有誊抄下来。家里现尚存的中医学药书中,有多本是父亲求学期间,用毛笔抄录下来的,其中有药方类编的“案方杂录”“丸散各方”等十几部都是手抄本,还有一部浩大的“金匮要略”医药书一至五卷,每卷有三百多页,是正楷小字,父亲全按原书样无标点一一的很详细全面的抄录了下来,其中一部《治痧全书》上下卷,落款写有赵禹珍抄。当细细地翻看父亲这些手抄的书本时,想想父亲四年的学医生涯,所付出的是有多么的艰辛!

父亲遗存的医学书中,有《本草丛新》《金匮要略心典》《时病论》《疫痧草》《验方新编》《温病条辩》《外科图说》《针灸大成》《药方类编》《重楼玉论》及《霍乱白喉》合订本等百余部,这些书籍大都出版在民国,其中较早的有《医宗必读》和《医学心悟》分别出版于光绪戊戍年和明代。在这些医书中,唯一一部《秘方集录》的扉页上,写有民国二十四年,罗溪谢恒昌师授,赵氏禹珍珍藏。百余部书中有一套十二本装帧在同一硬夹套内,十二本中分别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和《伤寒论浅注补正》等,这套书父亲在生前,不知被翻阅了多少次,因为两支象牙制作的夹书销已脱落了一支,硬纸板与棉布黏合的包装套也已分离。这大部分的中医学专著,是民国时期由上海江东书局和上海广益书局及锦章图书局等印行出版。

集体图中有小孩的是赵禹珍(小孩是赵理章)

这些“珍稀之宝”,真正陪伴在父亲的身边有半个多世纪,经土改、肃反、文革等历次运动幸存下来,特别是在“文革”初期,造反派抄家时,“挖地三尺”,把家中一大木箱的名贵书画拉走,包括多部医药学书籍。这些现存的之所以未遭厄运,幸好当年是在父亲的手头,存放在工作单位备用而幸免。

父亲遗留下来的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宝藏”,见物思人,见证了父亲在历经半个世纪这漫长的岁月中,专注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编辑:金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