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3月25日一大早,微雨、倒春寒。跟随丹阳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科长、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站长范磊冒着风雨,记者来到了位于丹阳司徒镇白栎村的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丹阳(青虾)推广示范基地一探这里的工厂化水产养殖。
今年56岁的基地负责人茅建俊,从2008年正式开始水产养殖,不仅是一位下得了鱼塘,上得了课堂的职业农民,还是镇江市劳动模范、镇江市第二届十佳农民。在茅建俊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基地大棚里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共建的田间课堂。
“田间课堂已经办了两年。每年基本上要办4期,每次规模在80-100人。田间课堂毫无保留地传道、授业、解惑,不仅吸引了我们自己合作社的成员,还有不少周边村庄、兄弟乡镇的合作社成员和农民精英前来学艺。”茅建俊说,3月8日刚举办一期,培训了90多位村民。在这里,大家学习的不仅仅是怎么养殖水产、种植果蔬,还有村民们共同富裕和助力美丽乡村发展的美好期望。
记者看到,田间课堂左手边是水蜜桃基地,右手边有13个培育池,其中4个圆形,9个方形,十分吸人眼球。“这就是工厂化高密度养殖用的设施,圆形池直径6.8米,高1.5米,一般放水1.3米,3个多平方米的水池可以养殖2000尾左右的鲈鱼,产量一吨左右,产值1.6万元。”茅建俊告诉记者,9个方形池是育苗池,水长期恒温,多个水池利用水位差, 通过提升水泵自流循环、净化。一个方形池内能孵化出200多万尾鱼苗。今年,他正在养殖专家的帮助下,尝试高密度鲈鱼圈样模式。今年前期孵化的400多万尾鲈鱼苗,这几天刚放入大塘,“其间要翻两三次塘,成活率在三成多,大概能收获成鱼100多万尾。”说起工厂化水产养殖,茅建俊滔滔不绝。
在范磊的记忆里,为了学习新技术,只要有时间茅建俊就会参加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开办的各类专业培训,获取新品种、新政策、新技术的信息来提高养殖水平。茅建俊笑着说:“大致的操作方式我们都知道,但具体如何操作,精细化地提高养殖水平,达到增收目的,还要用大量的时间和实验去摸索。我的成功离不开农民培训和农业政策扶持,离不开专家的帮助,除了养鱼,青虾培育更是如此。”
作为先富起来的养殖户代表,茅建俊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土专家”。他坚信,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走得更远,农业技术对水产养殖的重要性也十分关键,他将所学之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社员,为社员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信息,助力社员、村民走技术脱贫道路,帮扶周边养殖户共同致富。
“当时养殖户都各干各的,一盘散沙,产、供、销十分混乱,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伙都希望有个组织能指引方向。”于是,茅建俊联合了55个社员,在政府的推动下,2009年成了丹阳市佳吉渔业专业合作社。目前佳吉合作社是省级示范合作社,发展至今已有100多户社员,分布在丹阳开发区、司徒、延陵、曲阿街道一带,有包括亲本培养、鱼花孵化、鱼苗培育等各环节的生产基地,总面积超8000亩,主要从事四大家鱼、青虾繁育、新品种引进研发以及渔业增殖放流等工作。
佳吉合作社成立以来,致力帮扶养殖户解决生产问题,扩展销路。据不完全统计,作为省内第二大的养殖基地,目前养殖的太湖一号、二号青虾覆盖了我省大部分地区。对于社员而言,佳吉合作社不仅是起跑线,更是避风港。从合作社成立初期,每户亩均效益在1000至1500元左右,到目前已提升至3000-4000元,有的甚至超5000元,养殖户年收入达到了三四十万元。
茅建俊表示,接下来他将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提升淡水鱼苗繁育技术水平,力争繁育出难度更大、经济效益更好的鱼苗,通过加强技术理论应用和养殖经验技术推广,帮助和带动更多养殖户共同收获“鱼”利,发家致富。(全媒体记者 贺莺)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