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景曙 王露 通讯员 唐悦之 朱研
耄耋之年的陈锁成医生,现在还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继续上着班,科室医护们都亲切地称他“老主任”。陈锁成1996年至2016年,担任一院心胸外科主任长达整20年,此后任该科名誉主任。
早在2009年,陈锁成就被一院聘为终身教授。退而不休,以行动履职“终身教授”的陈锁成,不仅是一院目前年龄最大的“在岗”员工,也是迄今为止,一院史上年龄最大的“在岗”员工之一。此前,老院长郑国强退休后也曾被医院返聘15年,直到80岁才开始安享晚年。
出生于1942年的陈锁成,按照“做九不做十”民俗,去年已经过了八十大寿——是同事和他的研究生为他特别举办的一个简朴而温暖的仪式。陈锁成讲述,他本人当时是婉拒的,但“蒋院长建议我接受大家的心意”。谈起去年这件事,院长蒋鹏程表示,“陈主任这样的康复前辈太值得我们敬重了!”
一段时间以来,“不想给自己过大生日”的陈锁成,却与所有“一院人”一样,期盼着他们共同拥有的另一个“大生日”。这个不同寻常的“大生日”,比陈锁成个人的80周岁生日大了整整20年。这个“大生日”,也在今年,就在今天:2022年4月2日。
基督医院投建奠基牌
■启航1922,混沌时局中的古城人文亮色
经规模扩大、布局调整后,主门朝向发生改变,今天的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官宣地址为“电力路8号”,而在老镇江心中,她仍然是与“新马路”关联度极高的一大重要地标。提起一院,很多人还认“新马路1号”这块门牌。
“新马路”不新,它的修建迄今已有109年历史,初名南马路,1927年更名至今,被誉为镇江地名史上唯一仅存的“马路化石”。作为当时城市建设的进步标志,1913年与新马路同步修建的,还有横跨古运河的新西门桥,路桥贯通,旨在“直达火车栈行”。
这里建桥铺路10年之后,1923年,西侧桥堍位置以南大约16亩的地块上,一所规划中全市体量最大的西式医院正式破土动工。然而,历经百年风雨洗礼、迄今仍与当年建筑并存的奠基石上,却是清晰铭刻着“基督医院 1922”。原因很简单,这么一项当年堪称巨大的基建工程,其建筑设计、场地平整、材料准备等一系列关键性前期工作都是在承上启下的1922年完成,相关流程甚至可更早追溯至上一年里的选址与购地。
启航年份确凿无疑。相隔大半个世纪后的1987年,时任一院工会副主席的黄铮,受命牵头编纂首部院志时,遇到的第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医院的开业时间究竟精准在“哪一天”——这一信息曾长久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当时手头上虽拥有大量不同年代的档案资料,但它们基本都是记录医院被新政府接管的解放后,早先基督医院时期的资料几乎无存。黄铮认为,某种意义上一所医院也是个生命体,“就像一个人的出生,如果只知道是哪一年,却弄不清是几月几日,就太遗憾了!”
踏破铁鞋、不懈努力,院志编纂组最终在上海档案馆对当年《申报》的查阅中,成功“打捞”出医院的生日“4月2日”。事实上,作为国内时局混沌背景下相对安逸的一座江南古城,作为古城新添的一大人文亮点,镇江基督医院的开业备受当时高端媒体关注,不仅《申报》,1923年4月1日出版的《民国日报》也以《教会临时医院开门》为题,提前一天对医院的开业时间做了预发布:“定于明日开幕,候新屋落成后,始行并入。”
基督医院旧貌
其时,“新屋”仍在紧张施工之中,“为急于救济病家起见”,基督医院是在新马路上临时购置了10间平房,设病床15张,开门接诊。当年底,主体3层、局部4层、总面积2418平方米的欧式“新屋”(病房大楼)投入使用,病床数量扩至50张。此后1924至1925年间,医院又增建二层门诊楼一幢,面积997平方米。
■漫漫征程,“康复血脉”源远流长
饱经沧桑100年,跨越从战争到和平,跨越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跨越世纪之交。
合拍时代变迁节奏,经历太多次归属调整与更名的一院,院名中真正带有“康复”一词,也就在1952年8月至1960年5月间的短短9个年头,且不用这个名称已长达60余载。
但是,如同“院址新马路”早已深深刻印在人们记忆中,脱口而出的“康复医院”旧称、乃至言简意赅的“康复”二字,至今也仍是老镇江们有所寄托的一份心灵情结。加盟一院“医联体”达十年之久的基层医疗机构之一、润州区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栾立敏介绍,如今他单位的员工常引以为豪地自称“我们是小康复”。
追根溯源,此前数十载,面对芸芸众生,以“救济病家”为己任的基督医院,其实也是“百年康复”的血脉融通,有如身边流淌不息的千年运河,从远方而来,向更远方而去。
百年岁月里经历错综复杂的体制调整中,最重要节点事件之一,也是“康复血脉”里最“名副其实”、最浓墨重彩的段落史之一,是上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医院被委以国之重任,心无旁骛地救治从朝鲜战场护送回国的伤病员。
1955年康复六院八区休养员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揭幕9个月之后1951年6月9日,解放军华东军区后勤卫生部第三后方医院(简称“后三院”)奉命接管镇江基督医院,一个月后便收治了第一批共119名志愿军伤病员,与之同时,医院因需新设放射科。
次年8月,体制调整,“后三院”划归苏南行署管理,更名为苏南第三康复医院。这次调整未满年,新的调整又接踵而至:1953年2月,苏南、苏北行署合并,资源重新整合后,苏南第三康复医院更名为江苏省第六康复医院,于同年7月收治第二批共110名志愿军伤病员。
无论是部队属性的“后三院”,还是后来划归地方后的两次“康复”更名,医院的特殊使命均一以贯之,不再对社会开放。史料记载:当时在镇江,每到一批志愿军伤病员,政府和各界群众都到火车站隆重迎接,伤势重的用汽车载,伤势轻的则4人一组用担架抬,沿途其他车辆无不礼让通行。
这段光荣而特别的履职机缘,也助力医院短时间内大踏步发展。1953年7月,省里拨专款95亿元人民币(旧币),供医院同时动工兴建了3幢病房大楼,病床位数量由100张激增至450张,并在数年间相继新增制剂室、牙科、眼科、血库、耳鼻喉科、供应室、理疗室、中医科、胸外科、针灸科、麻醉科、肺科、泌尿科、骨科、门诊手术室、急诊室以及护校等一大批机构建制。
1957年6月,随着志愿军休养员逐步治愈出院,医院部分科室对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开放门诊。1958年5月,医院全面对市民开放门诊和住院治疗。
此后,又经数次区划与体制调整,“康复六院”于1960年更名为镇江专区医院、1970年更名为镇江市人民医院。1984年7月,史上第八次更名为沿用至今的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正是同一年,仍兼任原脑外科(今神经外科)主任的袁志诚开始担任副院长。
1989年,外科大楼落成
■无数“第一”,记录“实力康复”强身之路
与陈锁成一样,今年77岁、誉满杏林的袁志诚也是退休后被医院返聘,迄今仍经常参与科室的查房、会诊与手术。对他而言,一院早已是自己的“另一个家”。
1984年上任副院长伊始,袁志诚就牵头为医院办了一件载入院史、乃至载入镇江临床医疗史的大事——引进全市第一台CT机,而且是“全身CT机”。对今天哪怕最基层的医疗机构而言,“全身CT机”已是司空见惯,但那个年代,它在全国都很罕见,江苏省的拥有量更是屈指可数。
为这台当时投资“足以建一幢大楼”、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端设备,袁志诚两次进京,前后跑了一年多时间,太多酸甜苦辣,“我能写出一本100万字的书来!”回忆38年前的这件公务,袁志诚历历在目,感慨多多。他讲述,正是得益于这台珍贵机器的落户,医院打通了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南通、扬州、盐城等地的医院可以开镇江一院的CT检查单,送患者远道而来拍片。
发展无止境。“百年康复”的综合装备水平早己今非昔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一院共拥有各类医疗设备6174台,设备总价值5.7亿,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2.5倍。现任院医学装备科科长姜大鹏介绍,如同“全身CT机”“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其中相当多的设备引进时都是“镇江第一台”、甚至是 “江苏地方医院中第一台”,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2021年,引进全市第一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上世纪50年代,毁胸手术(一种战伤医疗手术)是一项高难度手术,作为当时的毁胸手术专家、已故一院老院长朱养荣,四处奔走在华东地区,为受伤的志愿军伤员开刀。1955年10月,朱养荣调入一院,领衔组建原胸外科(现心胸外科)——此为江苏省最早建立的心胸外科专科之一。
早在1980年9月20日,全市第一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在一院完成。此后至本世纪初的20年间,相继在朱养荣、陈锁成两位科主任的带领下,一院心胸外科以数十个密集的“填补空白”,写下骄人的发展史。
从事心胸外科近半世纪的陈锁成,已在该领域开展上万例手术。他职场生涯里最重要的技术节点之一,便是2001年1月,成功主持了全市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正是同一年,一院心胸外科跻身首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当时入选省级专科的心胸外科,全省仅4家。”陈锁成介绍。2003年7月,一院又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心肺联合移植术,“当时全国只做过8例,我们做成了第九例,患者存活4年10个月,是当时国内存活期最长的一例。”2012年2月,一院再次施行了一例心肺联合移植术,10年后的今天患者仍健在。一院成为全国迄今能够开展心肺联合移植手术的唯一地市级医院。
1997年,引进全市第一台头部旋转式伽马刀
时至2015年,陈锁成带领团队开展了世界首例“全心脏移植加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移植加降主动脉术中支架植入”手术,60多岁的患者同时换了心脏和部分主动脉,这再一次刷新一院心胸外科的救治水准高度。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为此出具的一份《科技查新报告》表明,“在检索的国内外文献范围内,未见与陈锁成等开展的课题内容相同的文献报道。”
心胸外科的发展提升,只是“实力康复”的一个缩影,更多的“第一”“唯一”“率先”写满整部康复史:
62年前,“心导管术”在全市实现“零的突破”;
1971年,在全市率先开展白内障冷冻摘除术,成为当时省内乃至国内较早开展这一手术的医院之一;
1989年,在全市率先实现血液透析“零的突破”;
2006年,在全市成功实施首例活体肾脏移植术;
2013年4月,通过了JCI(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评审认证,成为国内第六家、省内第一家通过此项认证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并于2016年和2019年分别高分通过JCI复评;
2013年5月14日,全球首例感染H7N9型禽流感孕妇在一院治愈出院;
2015年,在全市率先开展SuperPath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2018年,重症医学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020年2月29日,全省首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一院治愈出院;
……
实力写在多层面、多维度上:1995年,以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为试点城市的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启动(史称“两江医改”),一院成为我市医改试点的主力军;2003年,镇江新区人民医院整建制划归一院,成为一院新区分院;2005年,依托儿科基础,镇江市儿童医院在一院成立;2008年,通过综合性“三甲”医院评审;2015年,获得“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全市首家“国字号”胸痛中心;2016年,成功入选全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简称省“双创计划”)团队项目1个,成为全省千余海外引进团队中脱颖而出的50个团队之一、镇江唯一; 2018年,成为镇江市肿瘤医院;成为全国第一批通过“中国心衰中心”认证的单位,镇江唯一一家“国字号”心衰中心;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一院血液科,成为全市唯一一个连续8年入选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评选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专科排行榜;2019年,建成南京医科大学镇江临床医学院;2021年,在全市公立医院中唯一获批为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1994年,“两江医改”批复
2012年6月,全省首批确认的13个护理专业、共计25个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名单中,一院与南京市鼓楼医院并列为两家省级静疗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该培训基地逐年“报名人数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学员是来自全省同行心目中的“标杆医院”“龙头医院”。
以业务能力为导向的护理队伍管理机制,让一院的护士普遍满怀求“专”的上进心,而“专科护士”不同凡响的技术身份也为这个群体实现职场价值乃至人生价值,提供了多元通道:目前一院800多名护士中,市级专科护士50人、省级专科护士76人、中华级(中华护理学会)专科护士7人。
回眸百年,令人由衷感怀。新西门桥边,建院伊始的基督医院,透过位于二楼的窗户,古运河上舟楫往来的繁忙景象即可尽收眼底,而如今,整个院区楼宇林立,当年的欧式小洋楼今犹在,却早已被淹没于高大建筑群中,运河早已“远”去。
百年对照,数据更是惊人:启航之日的“临时医院”只有内、外、妇、儿4个科室,员工7人,病床15张,当年门诊量958人次、出院量44人次;截至2021年,一院(含新区分院)总建筑面积19.45万平方米,在职员工2484人,临床科室数量(含医技)64个,开放床位1981张,年门急诊诊疗166.69万人次,年出院7.28万人次——是镇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甲医院。
2004年12月27日,新区分院开工建设
■“大爱康复”,一所医院折射一座城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也无论经历什么样的风雨飘摇乃至战火纷飞,“百年康复”史的内涵精髓,就是一部恪尽职守、百折不挠的奋进史,更是初心引领下的“大爱康复”史。在“大爱镇江”的强劲语境里,一所医院足以充分折射一座城。
多年前的某次偶然中与一院院史结下不解之缘的文史爱好者蔡庆来,长期热衷于搜集这方面的老物件,总量已达700余件。其中,一张1951年“后三院”时期向原丹徒县荣炳乡采购猪肉的“收购条”,令人十分感怀,“解放初期物资短缺的那个年代,猪肉是很贵重的食品,由此可见,为了保障志愿军伤病员的营养,医院可以说是尽了最大力量。”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志(1922年-2011年)》P359页上记载:1965年11月,由院长陈刚带队,共12名医务人员奔赴贵州六枝矿务局医院支援。这是国家推进“大三线”建设时期“大爱康复”的生动体现,也是目前史料记载中一院援外医疗、“双支”(支农支边)医疗、救灾医疗时间最早的一次行动。
“干到80岁才退休”的老院长郑国强,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受命与同院另4名骨干医生一起汇入江苏省医疗队,紧急北上参与抗震救灾。两年后,郑国强又随队被派往非洲几内亚执行医疗援外任务;而同是老院长的朱养荣,则更早分别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两度援外。
1976年欢送在时“镇江市人民医院”治愈、来自唐山大地震灾区的伤员
1966年12月,朱养荣、蒋荫华两人成为一院最早执行援外医疗任务的医生,参加的是中国第二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2020年,邹晨等9名一院医生参加了中国(江苏)第三十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从“二期”到“三十期”,时光逾越半个世纪,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从未改变。
援藏、援疆、援陕,直至援鄂、援宁、援扬。1996年,陈锁成接任一院心胸外科主任的这一年,科室护理岗位上新分配进一名20岁的小姑娘,她叫冯丽萍,如今已成长为一院护理部科护士长兼心胸外科一病区护士长。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冯丽萍成为镇江派出共77名援鄂医疗队员中的一员,也是镇江整建制4批援鄂医疗队中唯一的女队长,在武汉重症救治岗位上战斗71天,是最后归来的镇江队员之一。
这一年,包括冯丽萍在内,一院共派出13名援鄂队员,是从全院收到的近700份请战书中挑选而出——相当于每百名请战者中选出2名队员。队员刘竞与刘宁利是2019年一院同批援陕的战友,奔赴武汉,他俩再续“援缘”;而队员张晶晶援鄂归来没多久,又马不停蹄地受命援陕。
“大爱康复”,凝聚医者仁心。2000年从老主任袁志诚手上接任一院神经外科掌门人的李巧玉,不久前也已卸任科室主任一职,但仍以专家身份服务患者。李巧玉讲述了早年他还是年轻医生时的一个小故事。一名因扒火车而摔伤脑部的年轻人,被送来就诊时全身都是煤灰,又脏又破。那是个下雨天,送患者去手术室的路上李巧玉还摔了个大跟头。随后,同事们不仅为患者清洗、理发、手术治疗、精心护理,还为他买了新衣服,心怀感激的家属在接患者回家时,在医院门口放起了鞭炮,“那个场景震撼了我,让我明白一个好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技术水平,还要对患者给予人文关怀。”
医者仁心,赢得百姓口碑。几年前不幸患上重病的花季女孩小戴,在一院成功迈过了“劫难”之坎,“非常感谢一院的医生护士们,特别是谭军和谢军两位专家,他们无论对我诊治还是护理,都十分细致贴心。”身为幼儿教师的小戴如今已重返校园。今年57岁的徐梅梅(化名),拥有一对双胞胎女儿,18年前,上高中的小女儿在一院经神经外科李巧玉诊断,患上脑胶质细胞瘤,回忆当年徐梅梅说,“当时,几乎崩溃的我们全家,在李巧玉主任的安慰下重振了信心。”
1976年,不仅郑国强等人奔赴唐山参与抗震救灾,尚有170名灾区伤员被护送来一院接受了救治;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院除了同样派出精干医护团队赶往灾区,也有40名伤员来一院接受了进一步治疗,15岁的都江堰女中学生张杨是其中之一。住院期间,感于“白衣天使”阿姨、姐姐们的悉心照料,小张杨不止一次透露自己的心愿:将来长大后也要当一名护士!后来,张杨兑现青春诺言,果然填报了护校,遥跨两地传递一份“天使之爱”。
对一所医院而言,大爱的根本就是心系百姓疾苦,一切为民、真情待民、实事惠民。一院党委书记孙萍表示,作为全市公立医院的排头兵,长期以来,一院始终秉持公益属性,把爱深深扎进土壤里、扎在百姓中。
孙萍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院就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广泛活跃在广场街头、校企机关、社区村镇等全市角角落落,开展科普义诊、送医送药、援助孤寡、扶贫助学等多种形式的爱心公益活动。新形势下,院党委倾力打造“党建引领健康为民——一支部一品牌”行动:消化内科党支部进行消化道早癌筛查的“明月计划”,10年来已累计筛查超15万人次;乳房外科党支部推出的“粉红丝带”关爱乳房行动,至今已走访16个乡镇,免费筛查1.5万名群众;内分泌科党支部的“甜蜜天使”团队,14年来持续为我市糖尿病患者服务。
2006年,引进全市第一台64层螺旋CT
■代代传承,为民情怀照亮未来
斯人故去已11载,但熟悉老院长朱养荣的“康复人”一提起他,依旧满怀崇敬和感恩。对老领导的这份深情,现任一院心胸外科主任丁国文比其他人更甚一层。
1991年,丁国文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院心胸外科时,朱养荣是科室主任。他讲述,朱老对待病人就像亲人一样,工作中非常认真细致,由他主刀的每一例手术,术前、术中、术后情况都记录得非常详细——这种一笔一划手写的记录本,朱老密密麻麻写了好多本,这些记录如今已成为科室宝贵的临床资料。
对于人才的培养,朱养荣呕心沥血。丁国文回忆,朱养荣家里有很多专业书籍,他经常会拿到科室给年轻医生们看,担心大家因为工作忙没时间把书看完,他还自己先在家中用直尺和笔将书上的重点划出来,以方便大家提高学习效率,“朱老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医术,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
朱养荣夫妇是一对“康复伉俪”。妻子唐贞自1958年一院护士学校开办以来一直在学校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先后培养了10多批、500多名护理人员,这些当年优秀的“护理苗子”毕业后分配至市内各家医院,成为日后镇江医疗护理工作的中坚力量。
1984年,一院始设护理部,唐贞出任首任护理部主任。尽管现在早已退休,但每年的“5·12”护士节之际,唐贞都会返回医院参与为新护士授帽仪式。
回眸过往,“百年康复”是一座彰显医院巨大发展成就的里程碑;放眼未来,从这一个百年迈进下一个百年,“百年康复”更是一个闪耀着辉光的前行路标: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无论技术如何变革、也无论人员如何更替,以救死扶伤、勇为人先为内核的“康复精神”将始终一脉传承。
作为“基督医院”时期员工中年纪最长的健在者,今年98岁高龄的邬秀坤,除了听力有所减退,精神依然矍铄,她一直关注着医院的发展壮大。谈及百年院庆这一历史性节点,饱经沧桑的“百岁老人”朴实寄语:“为了镇江的老百姓,大家继续加油啊!”
市政协副主席、一院院长蒋鹏程,是“百年康复”的第21任院长,已在医院工作30多年的他也是位“老康复”了。蒋鹏程引以为豪,一所医院拥有百年历史,在镇江是“唯一”,在省内是“稀有”,在全国亦是“不可多得”。走过百年,仍然被时代认可,被人民信赖,蒋鹏程认为,力量就源自服务百姓的初心没有变、一切为民的情怀没有变。
蒋鹏程表示,如何呼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高品质医疗的更高追求,走好下一个百年之路,是新时代“康复人”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梳理“来路”,是为了走好“新路”。创造下一个百年荣光,仍然要聚焦服务百姓这一根本宗旨,传承好“追求卓越”的百年康复精神,在练就治病救人一流本领的“硬实力”和创造服务社会一流环境的“软实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与提升。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