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北京为何3月中旬还降大雪,气象预警怎么看?

2022-03-19 10:26 人民日报客户端  

3月18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雪蓝色预警。18日早上9时10分,北京市发布暴雪蓝色预警信号,下午一场大雪如期飘落,人们纷纷走到户外,喜迎春雪。

3月18日,北京迎来降雪,司马台长城银装素裹。(吴强摄/人民图片)

北京为何3月中旬还下大雪?

3月18日上午,北京市自西向东出现降雪天气。10时至16时,全市平均降雪量5.1毫米。最大降雪出现在延庆龙庆峡,为10.6毫米。大部分地区积雪深度0—2厘米,西部北部山区4—10厘米。

受冷空气和降雪影响,气温明显下降,18日白天北京观象台最高气温为2.5℃,为近40年来同期第二低。近40年3月中旬观象台日最高气温的最低值为2.2℃,出现在1980年3月12日。

为何3月中旬的北京还会下大雪?

3月16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遭遇大范围降水降温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介绍,此次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等特点,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气温由前期明显偏高转为偏低。北方雨雪明显、相态复杂,南方降雨较强并伴有较大范围强对流天气。

“这次南方大范围强降水、北方雨雪天气,是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的结果。”她说。来自中南半岛的暖湿气流一路向北,为南方大部带来了温暖的春天,也送来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南下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在我国中东部一带相遇、碰撞,并在大气不稳定能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带来强降水天气。

与大雨“组团”而来的,还有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但这些强对流天气在这个季节并不罕见。符娇兰说:“这是冷暖空气交汇,加上水汽、高空槽、地面江淮气旋等系统配合密切造成的降雨‘组合拳’。”

这次天气过程北京降温幅度很大,但仍没有达到气象意义上的“倒春寒”标准。

中央气象台首席气象专家毛留喜表示,“倒春寒”在气象上是有明确标准的,根据2017年制定的《倒春寒气象指标》《GB/T 34816—2017》,“倒春寒”主要是指每年春季(3月至5月)出现的“前期暖、后期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倒春寒的“倒”字,就体现在前暖后冷上。一般北方多发生在4月至5月,南方多发生在3月至5月。

预警是怎么诞生的?

16日至18日,中央气象台连连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暴雪蓝色预警、强对流蓝色预警等,各地接连发布道路结冰、寒潮、大风等预警信号。

气象灾害预警,常被人们称为“信号灯”或是“翻山越岭的关怀”,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我国气象预警有哪些种类?如何发挥作用?公众如何“看懂”“用好”预警信息、做好防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预警发布室主任王佳禾、预警服务首席曹之玉、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总师杨继国做了解读。

为了及早发现可能引发灾害的天气现象,气象工作者通过空、天、地、海四基观测设备,对风(风力、风向)、温度(气温、地温、海温)、气压、湿度、能见度、雨(雪) 量、雷电、云等诸多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测。

这些设备包括天空、地面等各种监测设备,如高度可以抵达3万多千米以上的卫星、精度达到“微米级”的能见度仪、360度旋转的雷达、称重精确到0.1克的雨量计等。王佳禾说:“这些仪器就如同给大气做‘CT’,能够清晰看见大气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

收集到的各类气象观测数据,一边被传输到天气预报员的工作平台,一边被传输给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机经过海量计算,会得到一个关于某种气象灾害发生可能性的数值。预报员根据计算的数值结果以及全方位的立体观测数据,分析天气图和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研究各类天气图表,判断气象卫星和雷达探测资料等各种资料,来诊断天气演变;将研判得出的预报数值,与预先通过研究设定好的预警级别标准临界值进行比较,合乎条件时,立即启动发布相应类型与级别的气象预警信息。

目前,我国主要有14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根据气象灾害等级、发展态势、紧急程度、危害程度,从低到高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4个等级。

以某地区的暴雨灾害为例,发布蓝色预警信号,意味着未来12小时内降水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水可能持续;发布红色预警信号,意味着未来3小时内降水量将达到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水可能持续。

气象预警通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途径进行发布。预警信息发布后,气象预报员仍要密切关注灾害天气发展,对影响预警的数据持续观测,对预警级别进行及时调整。

“一条初发为黄色的预警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量级变化,可能会升级为橙色预警信号或者红色预警信号。”曹之玉说。当灾害天气过程结束后,还要将预警解除,以免影响公众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预警怎么发挥作用?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依托于国家、省、市、县四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接入了水利、农业、林业、旅游、公安、民政、环保、卫生、海洋、地震等30余个行业或部门的200余类预警信息,预警公众覆盖率达到92.7%,预警发布时效达到3分钟至8分钟,能在1分钟内靶向发送给受影响区域的防灾责任人,迅速开展应急响应,使预警信息真正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也及时发布各类预警,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影响区域,同时通报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接收到各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息后,将做好衔接预案,如公安交管部门怎么做好交通管理工作等。同时及时公告,如通过电视、广播、网站、手机等媒介及时传播预警信号,并标明发布预警信息的气象台站名称和发布时间等。

“在应急管理中,这叫做‘基于同一个画面的应对’,各部门在收到预警信息时,需要积极协作,按照职责采取有效措施,针对容易受灾、容易被破坏的地方进行精细化决策,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杨继国说。

目前,一些常用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如大喇叭、显示屏、手机短信及App、广播、电视、锣、手摇警报器等都能因地制宜发挥作用,将气象预警信息送到公众的手中。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驻守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护佑群众平安。

预警从“出炉”到传递至受影响人群,留给人们采取防灾避灾措施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在这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气象预警信息‘ 最后一公里’走得是否顺畅,直接关乎防灾减灾实效。”王佳禾说。

预警怎么看懂用好?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有4种颜色:蓝黄橙红,代表气象灾害的四个级别,每个级别的影响以及其防御方式不同,怎么区分并用好预警信号?

目前,我国实施了一套比较全面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它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不同颜色的预警信号表示不同等级。一般来说有蓝、黄、橙、红四种颜色,分别对应着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以及发展态势,为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

从蓝色、黄色到橙色和红色,同一种类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不同,对应的防御措施也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各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类别和级别并不统一,例如有些地区会受台风影响,有些地区则不会,同一类别有的是三级“黄橙红”3种颜色,有的是四级“蓝黄橙红”4种颜色。

王佳禾解释,这是由于我国地理范围广大,各地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种类和范围都不一样,各省、区、市等可以根据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选用或者增设规定的预警信号种类,设置不同信号标准。比如12小时内50毫米的降水,如果发生在多雨的华南沿海地区,与发生在少雨的西北地区相比,造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发布的预警信号级别也可能不同。

“因此公众更应关注预警的级别,而非降水的量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越高,公众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王佳禾强调。

对公众来说,看到最低一级的预警信号就要注意出行等安排了。比如,当最低一级的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发布时,人们应该谨慎考虑远行、郊游或者去地势低洼地区的计划,并随时关注天气变化。随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的提高,人们应做好相应的防范准备。

与此同时,公众可以查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进一步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相关气象灾害的防范措施,通过中国气象局官方网站、中央气象台网、中国天气网等渠道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也都会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屏等设施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大家可以注意查看。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祝愿大家远离气象灾害影响,平安顺利!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编辑:金凯

197

3月18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雪蓝色预警。18日早上9时10分,北京市发布暴雪蓝色预警信号,下午一场大雪如期飘落,人们纷纷走到户外,喜迎春雪。

3月18日,北京迎来降雪,司马台长城银装素裹。(吴强摄/人民图片)

北京为何3月中旬还下大雪?

3月18日上午,北京市自西向东出现降雪天气。10时至16时,全市平均降雪量5.1毫米。最大降雪出现在延庆龙庆峡,为10.6毫米。大部分地区积雪深度0—2厘米,西部北部山区4—10厘米。

受冷空气和降雪影响,气温明显下降,18日白天北京观象台最高气温为2.5℃,为近40年来同期第二低。近40年3月中旬观象台日最高气温的最低值为2.2℃,出现在1980年3月12日。

为何3月中旬的北京还会下大雪?

3月16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遭遇大范围降水降温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介绍,此次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等特点,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气温由前期明显偏高转为偏低。北方雨雪明显、相态复杂,南方降雨较强并伴有较大范围强对流天气。

“这次南方大范围强降水、北方雨雪天气,是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的结果。”她说。来自中南半岛的暖湿气流一路向北,为南方大部带来了温暖的春天,也送来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南下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在我国中东部一带相遇、碰撞,并在大气不稳定能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带来强降水天气。

与大雨“组团”而来的,还有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但这些强对流天气在这个季节并不罕见。符娇兰说:“这是冷暖空气交汇,加上水汽、高空槽、地面江淮气旋等系统配合密切造成的降雨‘组合拳’。”

这次天气过程北京降温幅度很大,但仍没有达到气象意义上的“倒春寒”标准。

中央气象台首席气象专家毛留喜表示,“倒春寒”在气象上是有明确标准的,根据2017年制定的《倒春寒气象指标》《GB/T 34816—2017》,“倒春寒”主要是指每年春季(3月至5月)出现的“前期暖、后期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倒春寒的“倒”字,就体现在前暖后冷上。一般北方多发生在4月至5月,南方多发生在3月至5月。

预警是怎么诞生的?

16日至18日,中央气象台连连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暴雪蓝色预警、强对流蓝色预警等,各地接连发布道路结冰、寒潮、大风等预警信号。

气象灾害预警,常被人们称为“信号灯”或是“翻山越岭的关怀”,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我国气象预警有哪些种类?如何发挥作用?公众如何“看懂”“用好”预警信息、做好防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预警发布室主任王佳禾、预警服务首席曹之玉、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总师杨继国做了解读。

为了及早发现可能引发灾害的天气现象,气象工作者通过空、天、地、海四基观测设备,对风(风力、风向)、温度(气温、地温、海温)、气压、湿度、能见度、雨(雪) 量、雷电、云等诸多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测。

这些设备包括天空、地面等各种监测设备,如高度可以抵达3万多千米以上的卫星、精度达到“微米级”的能见度仪、360度旋转的雷达、称重精确到0.1克的雨量计等。王佳禾说:“这些仪器就如同给大气做‘CT’,能够清晰看见大气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

收集到的各类气象观测数据,一边被传输到天气预报员的工作平台,一边被传输给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机经过海量计算,会得到一个关于某种气象灾害发生可能性的数值。预报员根据计算的数值结果以及全方位的立体观测数据,分析天气图和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研究各类天气图表,判断气象卫星和雷达探测资料等各种资料,来诊断天气演变;将研判得出的预报数值,与预先通过研究设定好的预警级别标准临界值进行比较,合乎条件时,立即启动发布相应类型与级别的气象预警信息。

目前,我国主要有14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根据气象灾害等级、发展态势、紧急程度、危害程度,从低到高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4个等级。

以某地区的暴雨灾害为例,发布蓝色预警信号,意味着未来12小时内降水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水可能持续;发布红色预警信号,意味着未来3小时内降水量将达到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水可能持续。

气象预警通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途径进行发布。预警信息发布后,气象预报员仍要密切关注灾害天气发展,对影响预警的数据持续观测,对预警级别进行及时调整。

“一条初发为黄色的预警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量级变化,可能会升级为橙色预警信号或者红色预警信号。”曹之玉说。当灾害天气过程结束后,还要将预警解除,以免影响公众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预警怎么发挥作用?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依托于国家、省、市、县四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接入了水利、农业、林业、旅游、公安、民政、环保、卫生、海洋、地震等30余个行业或部门的200余类预警信息,预警公众覆盖率达到92.7%,预警发布时效达到3分钟至8分钟,能在1分钟内靶向发送给受影响区域的防灾责任人,迅速开展应急响应,使预警信息真正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也及时发布各类预警,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影响区域,同时通报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接收到各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息后,将做好衔接预案,如公安交管部门怎么做好交通管理工作等。同时及时公告,如通过电视、广播、网站、手机等媒介及时传播预警信号,并标明发布预警信息的气象台站名称和发布时间等。

“在应急管理中,这叫做‘基于同一个画面的应对’,各部门在收到预警信息时,需要积极协作,按照职责采取有效措施,针对容易受灾、容易被破坏的地方进行精细化决策,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杨继国说。

目前,一些常用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如大喇叭、显示屏、手机短信及App、广播、电视、锣、手摇警报器等都能因地制宜发挥作用,将气象预警信息送到公众的手中。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驻守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护佑群众平安。

预警从“出炉”到传递至受影响人群,留给人们采取防灾避灾措施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在这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气象预警信息‘ 最后一公里’走得是否顺畅,直接关乎防灾减灾实效。”王佳禾说。

预警怎么看懂用好?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有4种颜色:蓝黄橙红,代表气象灾害的四个级别,每个级别的影响以及其防御方式不同,怎么区分并用好预警信号?

目前,我国实施了一套比较全面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它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不同颜色的预警信号表示不同等级。一般来说有蓝、黄、橙、红四种颜色,分别对应着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以及发展态势,为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

从蓝色、黄色到橙色和红色,同一种类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不同,对应的防御措施也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各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类别和级别并不统一,例如有些地区会受台风影响,有些地区则不会,同一类别有的是三级“黄橙红”3种颜色,有的是四级“蓝黄橙红”4种颜色。

王佳禾解释,这是由于我国地理范围广大,各地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种类和范围都不一样,各省、区、市等可以根据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选用或者增设规定的预警信号种类,设置不同信号标准。比如12小时内50毫米的降水,如果发生在多雨的华南沿海地区,与发生在少雨的西北地区相比,造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发布的预警信号级别也可能不同。

“因此公众更应关注预警的级别,而非降水的量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越高,公众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王佳禾强调。

对公众来说,看到最低一级的预警信号就要注意出行等安排了。比如,当最低一级的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发布时,人们应该谨慎考虑远行、郊游或者去地势低洼地区的计划,并随时关注天气变化。随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的提高,人们应做好相应的防范准备。

与此同时,公众可以查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进一步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相关气象灾害的防范措施,通过中国气象局官方网站、中央气象台网、中国天气网等渠道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也都会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屏等设施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大家可以注意查看。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祝愿大家远离气象灾害影响,平安顺利!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编辑:金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