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青年科技项目,让青年人在科技创新的平台上能够一展身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下一步关键是要补上‘人才’这个短板。”在今年的两会“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都提到了人才问题,提出特别是要给广大青年人才成长提供空间舞台。
有统计表明,科技工作者作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区为25-45岁,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事获奖研究时的平均年龄为38.7岁。青年阶段处于科研工作的黄金阶段,青年群体是最具创新力的社会群体。放眼今天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无论是科技强国的征途中,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还是在产业前沿的阵地里,今天的青年人才,已经开始担当、有所作为,在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人才的厚度决定发展的高度,赢得青年人才方能赢得未来。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的战场上,更加离不开具备竞争优势的人才。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用好用活人才,盘活人才的“蓄水池”,才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对任何类型的人才来说,引进、培育和使用都有其规律。青年人才往往具有知识结构新、发展潜力大、创新精神强等特点,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存在经验欠缺、积累不足等短板和不足,有时还不免走弯路、犯错误。但是,如果将缺经验不稳重与青年人才画等号,认为“嫩肩膀挑不了硬担子”,缺乏对青年人才的鼓励和支持,或者看不到青年人才的特性,将目光聚焦于“大师”“顶尖人才”,在选拔人才时设置“硬杠杠”,卡住的将不仅是青年人才的锐气和朝气,还有创新发展的一片活力。
有舞台才有展示,压担子才善承重。善于托举,才能更好腾飞。一方面,要用更宽广的视角看待青年人才,以“投资青年人就是投资未来”的理念,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鼓励他们不断磨练、长期积累。另一方面,在体制机制上,要创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更好地安身、安心、安业,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青年力量。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