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读史札记 | 北宋阵图之戒

2022-03-10 20:50

□ 滴石水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是两宋时局的代名词。初听此言,很是诧异。北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群星璀璨,为何独缺能征善战的将领?研究北宋历史,感到一个重要原因,是阵图给战将们戴上了镣铐。

所谓阵图,是指古代军队作战时兵力部署、队形变化的图式。这个图式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唐太宗李公卫问对》记载看,图式在黄帝时就有,商周时姜尚布太公阵,春秋时郑庄公用鱼丽阵、孙武摆八卦阵,战国时孙膑创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八阵,到三国时诸葛亮更是发展成著名的八阵图。冷兵器时代,打仗要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纵横”,把战斗队形排列组合画在图上,就是阵图。历代名将领兵打仗,都非常重视排兵布阵。熟练使用阵图是一个将领的必备素质。

可是,到了宋朝,阵图变了味,它成了皇帝给武将们的枷锁。武将率兵赴战,皇帝都要给予阵图。还没有到战场,皇帝坐在宫中,就把这兵怎么布、仗怎么打给定了。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熟知兵法,带过兵打过仗,给将领们的阵图,总体符合战场情况。建隆四年(963年)正月,赵匡胤命慕容延钊和李处耘领军收复荆湖,出发前,赵匡胤就“以成算授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发起灭蜀之战。战前,赵匡胤把东路大军主帅刘光义拉到地图前,“授以方略”……皇帝遥控指挥,战场的结果都证明赵匡胤的阵图是正确的。

但阵图风开,到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手上,完全玩砸了。宋太宗“不知兵”,是个读书人,但他自己可不这么认为,觉得自己是个英明神武的统帅。“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而能御下者”。此话就是说,他选领兵之将,第一是要听话,第二是要听话,第三还是要听话。听话就是要按他的阵图办。雍熙四年(987年)五月,宋太宗集合大宋王朝的所有天才,和他们一起御制了《平戎万全阵图》。平戎,万全,仅看此名,真是威武霸气。该阵图所需兵士14万,分前锋、殿后、中军、左翼、右翼五个大阵。中军以11万步兵和战车组成,其余四阵以骑兵为主,军阵宽度达20里。面面俱到,气势恢宏。可是,一到战场上,漏洞百出。哪有战场就必须是20里阵宽的?这么大一个军阵,哪来的机动性?14万人摆开阵,起码得有十天半个月,敌人会等你摆好阵再打吗?静观威武雄壮,动则庞大呆板,打仗哪能是静止的呢?坐在皇宫,指挥远在百里乃至千里之外的前线部队,敌人的兵力部署,遭遇地形,战场气候,全都不管,就凭这万全阵图决定,再有才能的武将,最终也只能是败军之将。但宋太宗根本不这么认为。《平戎万全阵图》御制后,他即召见潘美、田重进、崔翰等大将,跟他们讲解要旨,并正式确定了“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宜,主帅遵行”的大宋家法。从此,宋朝武将的噩梦开始了。他们打仗必须按官家颁布的阵图打。宋真宗继位后,制阵图授将比太宗有过之而无不及。仅咸平年间就送出几十副阵图。

其实,古人研制阵图,不是要捆住将帅的手脚,而是要武将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灵活作战。诸葛亮的八阵图,仔细研究,精髄就是个变字。比如天覆阵“善用三军,其形不偏”;地载阵“其体莫测,动用无穷,独立不可,配之於阳”;风扬阵“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绕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云垂阵“云附於地,始则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鸟能突出,云能晦异,千变万化,金革之声”……它不是战场武将的镣铐,而是灵活应战的指南。它根本不是死的,完完全全是活的。

为什么到了宋朝,阵图失去了原义?从宋太宗的话中可以找到原因。他曾多次讲:“外扰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这话说白了就是说,外患不可怕,可怕的是武将有“奸邪”。阵图原来不是为灭外患的,而是为防内患的。有这样的指导思想,就难怪北宋王朝把阵图当成神器了。怎么让武将们听命于朝?阵图无疑是最佳工具。阵图为害,北宋必然无将。北宋无将不重要,重要的是屡战屡败。1075年,宋神宗和大臣们研究对辽是战还是和的问题。北宋重臣张方平问宋神宗,宋和契丹打了多少仗?胜了多少?神宗和大臣们一脸茫然。神宗反问张方平,张说:“宋和契丹大小八十一战,惟张齐贤太原之战,才一胜矣。”八十一仗败了八十仗,这宋朝的天下还能稳吗?

现在,阵图当然不存在了,但自恃高明的长官意志、主观主义并未绝迹,有些地方有的时候还很严重。我们一定要以北宋阵图为戒。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139

□ 滴石水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是两宋时局的代名词。初听此言,很是诧异。北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群星璀璨,为何独缺能征善战的将领?研究北宋历史,感到一个重要原因,是阵图给战将们戴上了镣铐。

所谓阵图,是指古代军队作战时兵力部署、队形变化的图式。这个图式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唐太宗李公卫问对》记载看,图式在黄帝时就有,商周时姜尚布太公阵,春秋时郑庄公用鱼丽阵、孙武摆八卦阵,战国时孙膑创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八阵,到三国时诸葛亮更是发展成著名的八阵图。冷兵器时代,打仗要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纵横”,把战斗队形排列组合画在图上,就是阵图。历代名将领兵打仗,都非常重视排兵布阵。熟练使用阵图是一个将领的必备素质。

可是,到了宋朝,阵图变了味,它成了皇帝给武将们的枷锁。武将率兵赴战,皇帝都要给予阵图。还没有到战场,皇帝坐在宫中,就把这兵怎么布、仗怎么打给定了。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熟知兵法,带过兵打过仗,给将领们的阵图,总体符合战场情况。建隆四年(963年)正月,赵匡胤命慕容延钊和李处耘领军收复荆湖,出发前,赵匡胤就“以成算授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发起灭蜀之战。战前,赵匡胤把东路大军主帅刘光义拉到地图前,“授以方略”……皇帝遥控指挥,战场的结果都证明赵匡胤的阵图是正确的。

但阵图风开,到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手上,完全玩砸了。宋太宗“不知兵”,是个读书人,但他自己可不这么认为,觉得自己是个英明神武的统帅。“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而能御下者”。此话就是说,他选领兵之将,第一是要听话,第二是要听话,第三还是要听话。听话就是要按他的阵图办。雍熙四年(987年)五月,宋太宗集合大宋王朝的所有天才,和他们一起御制了《平戎万全阵图》。平戎,万全,仅看此名,真是威武霸气。该阵图所需兵士14万,分前锋、殿后、中军、左翼、右翼五个大阵。中军以11万步兵和战车组成,其余四阵以骑兵为主,军阵宽度达20里。面面俱到,气势恢宏。可是,一到战场上,漏洞百出。哪有战场就必须是20里阵宽的?这么大一个军阵,哪来的机动性?14万人摆开阵,起码得有十天半个月,敌人会等你摆好阵再打吗?静观威武雄壮,动则庞大呆板,打仗哪能是静止的呢?坐在皇宫,指挥远在百里乃至千里之外的前线部队,敌人的兵力部署,遭遇地形,战场气候,全都不管,就凭这万全阵图决定,再有才能的武将,最终也只能是败军之将。但宋太宗根本不这么认为。《平戎万全阵图》御制后,他即召见潘美、田重进、崔翰等大将,跟他们讲解要旨,并正式确定了“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宜,主帅遵行”的大宋家法。从此,宋朝武将的噩梦开始了。他们打仗必须按官家颁布的阵图打。宋真宗继位后,制阵图授将比太宗有过之而无不及。仅咸平年间就送出几十副阵图。

其实,古人研制阵图,不是要捆住将帅的手脚,而是要武将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灵活作战。诸葛亮的八阵图,仔细研究,精髄就是个变字。比如天覆阵“善用三军,其形不偏”;地载阵“其体莫测,动用无穷,独立不可,配之於阳”;风扬阵“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绕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云垂阵“云附於地,始则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鸟能突出,云能晦异,千变万化,金革之声”……它不是战场武将的镣铐,而是灵活应战的指南。它根本不是死的,完完全全是活的。

为什么到了宋朝,阵图失去了原义?从宋太宗的话中可以找到原因。他曾多次讲:“外扰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这话说白了就是说,外患不可怕,可怕的是武将有“奸邪”。阵图原来不是为灭外患的,而是为防内患的。有这样的指导思想,就难怪北宋王朝把阵图当成神器了。怎么让武将们听命于朝?阵图无疑是最佳工具。阵图为害,北宋必然无将。北宋无将不重要,重要的是屡战屡败。1075年,宋神宗和大臣们研究对辽是战还是和的问题。北宋重臣张方平问宋神宗,宋和契丹打了多少仗?胜了多少?神宗和大臣们一脸茫然。神宗反问张方平,张说:“宋和契丹大小八十一战,惟张齐贤太原之战,才一胜矣。”八十一仗败了八十仗,这宋朝的天下还能稳吗?

现在,阵图当然不存在了,但自恃高明的长官意志、主观主义并未绝迹,有些地方有的时候还很严重。我们一定要以北宋阵图为戒。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