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镇江市图书馆里的镇江中医药

2022-03-10 20:48

□ 于 萌

镇江市图书馆的中医药典籍藏量丰富,品类可观。馆藏的中医药典籍有780余部、2500余册,其中《薛氏医案》170卷、《针灸大成》10卷入选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瘟疫类典籍是中医药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晋时的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中提出“断瘟病,令不相染”,即用艾灸的方法防止瘟疫传染。南北朝时的徐氏医学世家,八世行医。南宋以后,江南何氏医学世家自镇江迁播于各地,其后人曾广泛研究伤寒等传染性疾病,留存了多部相关专著。从何氏家族成员著述来看,可见其治疗伤寒的历史由来已久,尤其是其专长。古代的伤寒乃多种外感疾病的统称,与近代以来所说的伤寒概念迥异。东汉张仲景撰写于三世纪初的《伤寒论》 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明代何渊著《伤寒海底眼》,何爌著《伤寒全生集》《伤寒全生论》,清代何镇著 《伤寒纂要》《何氏伤寒家课》《伤寒或问》,何燧著《伤寒大白集》,何汝阈、何弦著《伤寒本义》,何世仁著《伤寒辨类》等。值得一提的是何氏在治疗伤寒方面不是完全拘泥于张仲景的伤寒理论,而是秉承家传治疗伤寒的经验,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而有所变化。何渊的《海底眼》一书,除了张仲景伤寒论中113方之外,结合他自己的经验,补入许多后人方剂,特别是对使用古方的加减法,颇有创新。例如清肺饮加减有13法,小续命汤加减有20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有33法,六一散加减有9法等。何汝阈所著《伤寒纂要》一书,秉承家传治疗伤寒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特别是他所处的江南地区,为鱼米之乡江河流洄、物候地气,与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的时代与环境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那么治疗也要有不同的思路。此外,何汝阈书中已明确区分了伤寒与温热病等概念,故后世有将何汝阈的《伤寒纂要》与差不多同时代的吴有性的《温疫论》 相提并论,认为都是脱出张仲景《伤寒论》框框,开了清代温热病学说的先河。清代何世仁著 《伤寒辨类》二卷,亦对伤寒学说多加发挥,不尽从六经立论,而是以症分类、以症寻经、不限经方,配合明人陶节庵及清初人常用的方法,在仲景113方之外,增补了二倍半,全书约400方,可称丰富。清末文人刘铁冷极赞何氏在治疗伤寒方面的成就:“重古何氏,松之世医也…… 以伤寒名于世,究不知伤寒之心传何在,及见《伤寒辨类》二卷稿,乃恍然于何氏伤寒之学,燥湿阴阳、辨尽毫芒、迥非世比”。

清代镇江名医王之政,号九峰,自幼聪明,好读书,“于岐黄家,独得精蕴”“生死吉凶,一诊立辨” ,被认为是镇江、常州一带著名的“孟河医派”之始祖,门下弟子极多,其中虞克昌、李文荣、蒋宝素、李欣园等都为清代名医,他们整理了王之政的诊病情况并汇集成册,即《王九峰医案》,内容涉及大量对时邪、疟疾、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研究。《镇江王氏医案》一卷、《王氏医案译注》10卷等亦是镇江人撰写的中医药典籍。镇江文成堂雕印的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镇江善化堂刊刻的《保产良方》、镇江大成书局出版的《汤头歌诀》等亦是在镇江印制出版的中医药典籍。这些中医药典籍既丰富了镇江的地方文化资源,又促进了镇江中医药文化的长足发展。

镇江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中医名家,其中,何氏中医世家可谓是世界医学史上罕见的六朝悬壶、行医济民800年的医学世家,其医术代代相接、世世相传。何公务、何朝柱、何光启祖孙三代都是南宋初期的御医和太医院使,他们先后谢官,作为隐医悬壶济世,并嘱后代“立志要忠”。何氏第一代世医“三兄弟”都是与岳飞同时期的京官,岳飞被害时,他们伸张正义,后被罢官,隐居镇江行医,成为镇江中医药文化史上的传奇。

为了扩大中医药典籍的影响力,推动镇江地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镇江市图书馆影印出版了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内容囊括了急性传染病、慢性病、外科、儿科、眼科和六畜病的治疗方法。

为纪念镇江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30 周年,镇江市图书馆开展了镇江历史文献丛刊《镇江文库》的编纂工作。《镇江文库》分为方志编、史料编、学术编和文学编 4个部分,其学术编预计收录中医药典籍 40 余部, 包括《肘后备急方》8卷、《刘涓子鬼遗方》五卷、《药 议》1卷、《食鉴本草》2卷、《何氏济生论》8卷等。

2021 年 2 月,《镇江市图书馆藏珍贵古籍图录》由广陵书社正式出版,其中收录了华佗撰 《华先生中藏经》8卷(明吴勉学刻本),朱震亨撰 《格致余论》(明刻本,有清康有为题跋), 皇甫谧撰 《针灸甲乙经》12卷(明吴勉学刻本), 杨继洲辑 《针灸大成》10卷(明万历二十九年赵文炳刻本),李梴撰《编注医学入门》7卷首一卷(明万历刻本)等7部珍贵中医药典籍。

目前,镇江市图书馆的中医药典籍数字化工作进展顺利,为中医药典籍的长期保护、有效传播和深度开发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镇江市图书馆为社会大众提供资源服务,充分发挥馆藏中医药典籍的价值,使镇江的中医药知识薪火相传。另外,镇江市图书馆还将整理地方中医药专题资料,加大对镇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促进镇江地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及地方中医药文化品牌的建设。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212

□ 于 萌

镇江市图书馆的中医药典籍藏量丰富,品类可观。馆藏的中医药典籍有780余部、2500余册,其中《薛氏医案》170卷、《针灸大成》10卷入选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瘟疫类典籍是中医药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晋时的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中提出“断瘟病,令不相染”,即用艾灸的方法防止瘟疫传染。南北朝时的徐氏医学世家,八世行医。南宋以后,江南何氏医学世家自镇江迁播于各地,其后人曾广泛研究伤寒等传染性疾病,留存了多部相关专著。从何氏家族成员著述来看,可见其治疗伤寒的历史由来已久,尤其是其专长。古代的伤寒乃多种外感疾病的统称,与近代以来所说的伤寒概念迥异。东汉张仲景撰写于三世纪初的《伤寒论》 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明代何渊著《伤寒海底眼》,何爌著《伤寒全生集》《伤寒全生论》,清代何镇著 《伤寒纂要》《何氏伤寒家课》《伤寒或问》,何燧著《伤寒大白集》,何汝阈、何弦著《伤寒本义》,何世仁著《伤寒辨类》等。值得一提的是何氏在治疗伤寒方面不是完全拘泥于张仲景的伤寒理论,而是秉承家传治疗伤寒的经验,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而有所变化。何渊的《海底眼》一书,除了张仲景伤寒论中113方之外,结合他自己的经验,补入许多后人方剂,特别是对使用古方的加减法,颇有创新。例如清肺饮加减有13法,小续命汤加减有20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有33法,六一散加减有9法等。何汝阈所著《伤寒纂要》一书,秉承家传治疗伤寒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特别是他所处的江南地区,为鱼米之乡江河流洄、物候地气,与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的时代与环境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那么治疗也要有不同的思路。此外,何汝阈书中已明确区分了伤寒与温热病等概念,故后世有将何汝阈的《伤寒纂要》与差不多同时代的吴有性的《温疫论》 相提并论,认为都是脱出张仲景《伤寒论》框框,开了清代温热病学说的先河。清代何世仁著 《伤寒辨类》二卷,亦对伤寒学说多加发挥,不尽从六经立论,而是以症分类、以症寻经、不限经方,配合明人陶节庵及清初人常用的方法,在仲景113方之外,增补了二倍半,全书约400方,可称丰富。清末文人刘铁冷极赞何氏在治疗伤寒方面的成就:“重古何氏,松之世医也…… 以伤寒名于世,究不知伤寒之心传何在,及见《伤寒辨类》二卷稿,乃恍然于何氏伤寒之学,燥湿阴阳、辨尽毫芒、迥非世比”。

清代镇江名医王之政,号九峰,自幼聪明,好读书,“于岐黄家,独得精蕴”“生死吉凶,一诊立辨” ,被认为是镇江、常州一带著名的“孟河医派”之始祖,门下弟子极多,其中虞克昌、李文荣、蒋宝素、李欣园等都为清代名医,他们整理了王之政的诊病情况并汇集成册,即《王九峰医案》,内容涉及大量对时邪、疟疾、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研究。《镇江王氏医案》一卷、《王氏医案译注》10卷等亦是镇江人撰写的中医药典籍。镇江文成堂雕印的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镇江善化堂刊刻的《保产良方》、镇江大成书局出版的《汤头歌诀》等亦是在镇江印制出版的中医药典籍。这些中医药典籍既丰富了镇江的地方文化资源,又促进了镇江中医药文化的长足发展。

镇江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中医名家,其中,何氏中医世家可谓是世界医学史上罕见的六朝悬壶、行医济民800年的医学世家,其医术代代相接、世世相传。何公务、何朝柱、何光启祖孙三代都是南宋初期的御医和太医院使,他们先后谢官,作为隐医悬壶济世,并嘱后代“立志要忠”。何氏第一代世医“三兄弟”都是与岳飞同时期的京官,岳飞被害时,他们伸张正义,后被罢官,隐居镇江行医,成为镇江中医药文化史上的传奇。

为了扩大中医药典籍的影响力,推动镇江地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镇江市图书馆影印出版了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内容囊括了急性传染病、慢性病、外科、儿科、眼科和六畜病的治疗方法。

为纪念镇江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30 周年,镇江市图书馆开展了镇江历史文献丛刊《镇江文库》的编纂工作。《镇江文库》分为方志编、史料编、学术编和文学编 4个部分,其学术编预计收录中医药典籍 40 余部, 包括《肘后备急方》8卷、《刘涓子鬼遗方》五卷、《药 议》1卷、《食鉴本草》2卷、《何氏济生论》8卷等。

2021 年 2 月,《镇江市图书馆藏珍贵古籍图录》由广陵书社正式出版,其中收录了华佗撰 《华先生中藏经》8卷(明吴勉学刻本),朱震亨撰 《格致余论》(明刻本,有清康有为题跋), 皇甫谧撰 《针灸甲乙经》12卷(明吴勉学刻本), 杨继洲辑 《针灸大成》10卷(明万历二十九年赵文炳刻本),李梴撰《编注医学入门》7卷首一卷(明万历刻本)等7部珍贵中医药典籍。

目前,镇江市图书馆的中医药典籍数字化工作进展顺利,为中医药典籍的长期保护、有效传播和深度开发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镇江市图书馆为社会大众提供资源服务,充分发挥馆藏中医药典籍的价值,使镇江的中医药知识薪火相传。另外,镇江市图书馆还将整理地方中医药专题资料,加大对镇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促进镇江地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及地方中医药文化品牌的建设。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