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翔
■摘要
或许,我们可以将企业发展的“专精特新”路径移植到政府治理方面,提出政府发展经济的“专精特新”概念。
自2011年,工信部首次提出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以来,“专精特新”已多次出现在“十四五”规划、中央政治局会议相关文件以及中央领导历次讲话中。当下,“专精特新”不仅是一个热词,更是一声时代号角,既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力量,也是广大中小企业的进化方向,渐成呼之欲出的时代浪潮。如何培育专精特新公司,如何成长为专精特新公司,传统企业又如何在目前的政策方向下搭上“专精特新”的快车,成为政府、创投机构和企业家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3月28日,2022年“潮起何处·‘专精特新’企业与投资峰会”将开幕。“吴晓波频道”近日刊发了关于这场峰会的一篇预告性文章,文中一句话不禁让人由企业的“专精特新”想到了政府的“专精特新”。这句话如是:“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大水漫灌不一定行得通,更需要的是从政策到资本‘无微不至’的精准扶持。”
“无微不至”的精准扶持,谈何容易!“GEI新经济瞭望”2月末刊发文章,说到了新时期招商引资的三大新难题。其一,“新”项目越来越看不懂。譬如各类具有爆发潜力的新物种企业项目、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往往既有高深的技术背景,也有创新的场景应用,甚至有多种业态的跨界融合与商业模式的颠覆创新等,是并无成例可循的“新”项目,难以被局外人所理解,于是变成了招商部门看不懂、不敢招的对象。其二,“大”项目越来越看不准。是否在“蹭热度、蹭概念”,是否满足市场实际需求,是否具备真实的研发能力以及产业化实力等,政府内部的招商人员往往缺乏足够科学的判断力。其三,“好”项目越来越谈不拢。在招商沟通和接洽的实际操作中,政府招商人员往往只掌握本地传统的招商政策与措施,而缺乏“懂产业、懂企业、懂技术”的谈判人员,不懂得企业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如有些项目需要政府开放业务场景,有些项目需要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对接等。“痛点”不通,如何能让优质项目落地。
这三大新难题,“GEI新经济瞭望”文章分析,是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仍沿用工业经济时代“大干快上”的招商引资方法,招商手段和优惠政策主要依靠财税、投资等方面的各种补贴等,而对项目方出现的新特征、新现象、新需求不敏感,对项目质量越来越难以把控和评判。但“吴晓波频道”文章的那句话也恰可解释,即企业已然谋划“专精特新”发展路径,政府发展经济却依然在“大水漫灌”,是“商”变了、“招”没变。
于是,最简单的延伸,土壤或曰生态,当与欲种植、待生长的果实,具有一致的特性。于是,漫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将企业发展的“专精特新”路径移植到政府治理方面,提出政府发展经济的“专精特新”概念。
企业方面,“专精特新”指的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政府方面。“专业化”,基础的,包括招商引资中建立与完善项目的评估机制,包括充分认知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即重视项目本身,也重视对相关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培育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系统性新政策;高阶的,则可以看上海。2021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强化“四大功能”(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以城市功能的定位与营造,增强地方经济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促进高端要素资源不断优化组合、产生化学反应、孕育新生事物,恰是城市发展专业水平的体现。“精细化”,还是看上海。精细化管理,在上海应对疫情的工作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极重要的经验,正是“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由数字赋能的治理应用场景和持续提升的治理效能,在上海的城市各个层面,都日趋体现。那么,于其他城市而言,以数据驱动保障项目评估引进、企业培育成长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精准实现,当更有不少文章可为。还有,“特色化”,既是要彰显独具特色的城市优势,也是要发展独具竞争力的重点产业。“新颖化”,则既包括城市在各个层面的发展上都当以创新驱动,也包括在发展新经济、奔跑新赛道上必须奋楫争先。
一个认知当是必然的,即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一定是包含着“专精特新”意涵的。企业如何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径,政府、企业和专家学者们已然有颇多研究与探讨。政府是否也有一条“专精特新”路径,应当可以探索实践。
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申国平在回答“‘专精特新’之路,企业还要怎么做”时曾有建议:一、不仅要埋头干,还要抬头看。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看国家的政策,二是要看宏观形势。了解政策,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方向和步骤。还要放眼长远,练好内功。“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也是永恒的追求目标,必须要在生产发展的基本要素上做足内功,不能仅仅对照眼前的申报条件,看重一些优惠的奖励政策而急功近利。需要久久为功,立足长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或许,这对破题政府“专精特新”之路,具有同样的意义。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