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勾勒出发展足迹;一个个熟悉的面孔,见证了奋斗芳华。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1982年3月1日,《镇江日报》顺利复刊(当时报名为《镇江市报》)。40年来,一代代报人风雨兼程,与时代同频共振;40年来,在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的变革中,《镇江日报》书写着城市华章。
2月25日,《镇江日报》复刊40周年老报人座谈会在美丽的金山湖畔举行。老报人们畅谈往事,亲切交流,共同寄语镇江报业未来的发展。
这是一次蕴含着“历史记忆”的聚会,更是一次围绕“忆往昔,而知来时路;望未来,唯愿更精彩”的交心座谈。老同志济济一堂,他们有报业集团退休的领导,有复刊初期的“筹备组”成员,也有复刊首批招聘人员和早期进入报社的同志。虽然他们的年龄不一,但对这份报纸的感情,都同样热烈。
不畏艰苦,是老报人的“底色”。“复刊初期,我们缺乏经费,第一张报纸的印刷费用都是借的,第一张记者证的内芯材料都是‘黄板纸’,信封要用正反两次,桌子不平,自己磨玻璃台板……”筹备组的曹卫民边说着复刊初期的“趣闻”,边展示了第一代记者证,言语中丝毫不见“抱怨”,只有满满的骄傲。
“1988年6月,我进入镇江日报社,当时,我们的办公地点在大西路,三个人一个房间,桌子、椅子、柜子摆下来,走路都难。但我们不怕苦、不怕难,报纸的采访和报道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我们建起了镇江日报的报业大厦。”作为这栋大厦的建造“负责人”,老领导方裕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清晰,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声声感谢,是老报人的“情怀”。“感谢今天这个平台,让我们这些老同志再聚首;感谢这个时代,为报社的发展提供了好的环境;感谢在成长道路上领进门、扶一程的老前辈们;感谢勇敢前行的自己和理解支持的家人。”老报人孙肖苏用数个感谢,道出了对镇江日报的深厚情谊。
“感谢当年被我看到的那个招聘启事,改变了我的命运。”老报人杨咏对当初的“幸运相遇”,至今依旧记忆犹新,正是这个契机,让他从市纺织厂进入了镇江日报社,并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虽然很早就离开了镇江日报社,但对于“老报人”蒋勃来说,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让他对镇江日报满含深情,“在外工作,别人常问我是不是从报社出来的,我都很高兴地说没错,报社是我的底色,是我人生的重要经历,我十分感激这段相伴时光。”
句句祝福,是老报人的“期待”。“未来充满朝气,祝愿《镇江日报》继续发挥党报主流媒体的优势地位,风雨同行,再创辉煌。”老报人范秀章还笑着说道,希望报社对老同志有更多关怀,更加支持老干部党支部工作。
“我们都是镇江日报发展的时空伴随者,都亲身参与了其发展的多个阶段,我们都很有感情。”老报人顾洪恩表示,希望镇江日报有更好的发展,建好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
因故未能来现场的老报人欧阳箐,还特意赋诗一首,表达特别的感怀:老来健忘偏多忆,最忆志同道合时。天不假年悼故友,爱如严父谢恩师。笔耕相伴四十载,苦乐年华心自知。鬓发如霜再聚首,相约来日共期颐。
“我们都衷心祝愿镇江日报越办越好。”老报人朱宏瑗、赵寅生、尹冰胜、马天翼、丁卉、季荣荣等都带着美好期待,对镇江日报社的未来发展表达深深的祝福。
在活动最后,播放了老报人陈大经为镇江日报复刊40周年制作的短片《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用一张张或黑白或彩色的“光影”,展示了老报人与《镇江日报》共成长的时光印记。一代代报人,把心血奉献给了《镇江日报》,倾心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发展鼓与呼;老报人们也期待新报人,怀揣梦想,接力肩负起新的责任使命,在融合创新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全媒体记者 周迎)图/视频:李嘉斌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