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五州山的得名及其历史文化再说

2022-02-24 22:36

□ 乔长富

对于题目所说的两个问题,笔者曾根据《嘉定镇江志》和《光绪丹徒县志》等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浅见。但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笔者又继续查阅有关记载,终于在《光绪丹徒县志》卷五十五“明文”中找到了明人曹廷杰所撰《重建五州山因胜寺碑记》,看到其中有一些记载,对于今天我们了解五州山的得名及其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助益,所以这篇小文拟依据这篇记,就有关情况再说点个人浅见。

其一,《重建五州山因胜寺碑记》开始说:“润之山,自高骊(引者按:指高骊山)支分金陵,涌叠而东,为曹王山,为长山。自分流岗北忽突起,矗立为九峰(引者按:原文如此),如飞龙,是为五州。望之谽谺嵂崒。入其中,又甚平彝空旷,而扬而真,而通而泰,皆在望,而吾润固又在指顾间,故曰五州云。”这段话是说五州山的形势及其得名“五州”的原因。文中所说“扬”指扬州,“真”指真州(今仪征),“通”指南通,“泰”指泰州。不过,这些州中,通州距离太远,是无法看到的。比较而言,《嘉定镇江志》卷六说“前辈多以为登山之绝顶,望见五州”,但又说“只见真(指仪真)、扬、升(指南京)、润” 四州。如果把“因胜寺碑记”与《嘉定镇江志》结合起来看,则“登山之绝顶”可见真、扬、升、润、泰五州,五州山的得名当与可看到这五州有关。这应该是五州山得名的主要说法。

说到这里,论者或以为北宋曾布时还没有真州。其实,这是误解。理由很简单:曾布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而在曾布之前,宋真宗祥符六年(1013)已开始建有真州(以上参《辞海》)。又怎能说曾布时还没有真州呢?基于上述事实,笔者以为,前人之所以称五州山为“五州山”,当是极言山之高崇,登上山顶可以看见升、真、扬、泰以及润州。而前人把真州也视为“五州”之列,则表明五州山的开始得名“五州山”,其时间当是在宋真宗祥符六年后到宋徽宗之前。

推原宋人之所以称五州山为“五州山”,从曾布等所作诗看,当是由于五州山山势高崇,登山而望,面对长江,可见升、真、扬、泰、润等五州。而从前人所作诗文看(例如曾布等人诗、曹廷杰文),人们之所以称五州山就是突出它的高崇。

对于五州山的得名,《嘉定镇江志》又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文选》载《车驾幸京口》诗云:‘虞风载帝狩,夏谚颂王游。春方动乘驾,望幸倾五州。’注云:‘九州之地,宋得其五。五州之人倾心望帝幸焉。’按:晋宋间淮北遗黎侨寓江左,疑五州之民居此山左右,故得名耳。一名二义,当两存之。”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是有一些新义,但这种说法只是《嘉定镇江志》所“疑”,是后起之义,而且缺乏事实根据,并不能推翻前一种说法。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采取《嘉定镇江志》所说“一名二义,当两存之”较为妥当。但如果只取这一说法,而排除望见“五州”说,却是不够妥当的做法。

其二,五州山的历史遗迹,从前人方志的记载看,最早的当是“梁武帝辇道”。这一记载,从梁武帝当年由建康(今南京)往京口,以及从京口往建康的行程看,处于梁武帝往来路途中的五州山,当会有梁武帝所经过的辇道,因此所说是可以信从的。而且,从当时长江江面开阔于现在的情况看,梁武帝辇道在五州山南麓的可能性比较大。

其三,五州历史上知名的寺庙,有显慈寺和因胜寺。对于它们,笔者曾有小文述及。这里所要说的则是曹廷杰所作《重建五州山因胜寺碑记》记载的一些情况。文章说:“(五州)山旧有寺,曰因胜(引者按:如下文所说,因胜寺本在城内,本不在五州山),起晋永熙中,扩于齐梁,更唐宋,俱称名刹。有石桥、水陆堂、白衣大雄天王殿。由殿而陟,有岭若鸱蹲。岭而降,有洞,洞中宴坐可二十余人。夜时闻猛兽怒号。洞左有墩,曰木棋礅。由墩蜿蜒而下,可数百步许,有卓锡泉。泉甚深,一曰千尺井,井甃万佛,又曰万佛井。山生兰蕙,每岁春峭蒨葱青,红翠万状。翠岩真禅师尝栖隐于此。宋丞相张商英问机,禅师曰:‘野僧迎客下烟岚,试问如何是翠岩?’禅师随应之曰:‘门径横岩千尺井,石桥分水绕松杉。’丞相叹异之。宋末兵燹频仍,寺僧散,殿宇灰烬,山魈栖号,而千载琳宫一旦销歇,游人徘徊其上,往往叹息而去。……万历辛亥岁,终南僧智公来,周览形胜,悟法藏轮回,遂自誓建兴。……乡人笪某、何某、刘某、曹某捐给地以助兴建。智公删芜割阻,聚石鸠工,不日成精舍三间。阅岁元默,益广规模。载岁昭阳,遂成绮错,广殿崇台,高廊密室。……宜刻诸石,以著厥美。”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明代重建寺并称建于五州山之寺为因胜寺,当始于万历辛亥年即万历三十九年(1611),建成时间当在其后不久。文中所说“终南僧智公”,《光绪丹徒县志》卷六“智”作“自”。值得注意的是,此文所说的“因胜寺”,据《光绪丹徒县志》卷六“因胜寺”所说,作为苏颂“功德院”的因胜寺本来在“虎踞门内”,其后屡经毁建,到明万历年间才移建于五州山。到清乾隆年间,五州山因胜寺又改名净因寺。由此看来,当我们今天谈论五州山的因胜寺时,只能是从明代后期说起。明代万历以前,五州山有显慈寺而无因胜寺。五州山因胜寺的前身当是五州山显慈寺。五州山因胜寺的后身则是净因寺。三寺有联系,但时代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最后说点题外话。镇江古代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但由于种种原因,前人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说法,令人目迷五色,不知所从。例如,北固山的甘露寺,就有始建于东吴、梁代、唐代三说,寺址在山上、山下、山上和山下三说。今人也有不知所从,随意发挥的情况。又如,今人注元代萨都剌《宿因胜庄二首》引《江南通志》称:“因胜寺在镇江府城西二十里五州山。宋熙宁中为显慈寺,元祐中为因胜报亲院。”把因胜寺说成元祐中在五州山。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对历史文化的正确传承。我们应该尊重历史,深入挖掘,基于史实,区分是非,择善而从。本着这种想法,对五州山的得名及其历史文化说点个人浅见,希望得到指正。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118

□ 乔长富

对于题目所说的两个问题,笔者曾根据《嘉定镇江志》和《光绪丹徒县志》等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浅见。但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笔者又继续查阅有关记载,终于在《光绪丹徒县志》卷五十五“明文”中找到了明人曹廷杰所撰《重建五州山因胜寺碑记》,看到其中有一些记载,对于今天我们了解五州山的得名及其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助益,所以这篇小文拟依据这篇记,就有关情况再说点个人浅见。

其一,《重建五州山因胜寺碑记》开始说:“润之山,自高骊(引者按:指高骊山)支分金陵,涌叠而东,为曹王山,为长山。自分流岗北忽突起,矗立为九峰(引者按:原文如此),如飞龙,是为五州。望之谽谺嵂崒。入其中,又甚平彝空旷,而扬而真,而通而泰,皆在望,而吾润固又在指顾间,故曰五州云。”这段话是说五州山的形势及其得名“五州”的原因。文中所说“扬”指扬州,“真”指真州(今仪征),“通”指南通,“泰”指泰州。不过,这些州中,通州距离太远,是无法看到的。比较而言,《嘉定镇江志》卷六说“前辈多以为登山之绝顶,望见五州”,但又说“只见真(指仪真)、扬、升(指南京)、润” 四州。如果把“因胜寺碑记”与《嘉定镇江志》结合起来看,则“登山之绝顶”可见真、扬、升、润、泰五州,五州山的得名当与可看到这五州有关。这应该是五州山得名的主要说法。

说到这里,论者或以为北宋曾布时还没有真州。其实,这是误解。理由很简单:曾布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而在曾布之前,宋真宗祥符六年(1013)已开始建有真州(以上参《辞海》)。又怎能说曾布时还没有真州呢?基于上述事实,笔者以为,前人之所以称五州山为“五州山”,当是极言山之高崇,登上山顶可以看见升、真、扬、泰以及润州。而前人把真州也视为“五州”之列,则表明五州山的开始得名“五州山”,其时间当是在宋真宗祥符六年后到宋徽宗之前。

推原宋人之所以称五州山为“五州山”,从曾布等所作诗看,当是由于五州山山势高崇,登山而望,面对长江,可见升、真、扬、泰、润等五州。而从前人所作诗文看(例如曾布等人诗、曹廷杰文),人们之所以称五州山就是突出它的高崇。

对于五州山的得名,《嘉定镇江志》又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文选》载《车驾幸京口》诗云:‘虞风载帝狩,夏谚颂王游。春方动乘驾,望幸倾五州。’注云:‘九州之地,宋得其五。五州之人倾心望帝幸焉。’按:晋宋间淮北遗黎侨寓江左,疑五州之民居此山左右,故得名耳。一名二义,当两存之。”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是有一些新义,但这种说法只是《嘉定镇江志》所“疑”,是后起之义,而且缺乏事实根据,并不能推翻前一种说法。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采取《嘉定镇江志》所说“一名二义,当两存之”较为妥当。但如果只取这一说法,而排除望见“五州”说,却是不够妥当的做法。

其二,五州山的历史遗迹,从前人方志的记载看,最早的当是“梁武帝辇道”。这一记载,从梁武帝当年由建康(今南京)往京口,以及从京口往建康的行程看,处于梁武帝往来路途中的五州山,当会有梁武帝所经过的辇道,因此所说是可以信从的。而且,从当时长江江面开阔于现在的情况看,梁武帝辇道在五州山南麓的可能性比较大。

其三,五州历史上知名的寺庙,有显慈寺和因胜寺。对于它们,笔者曾有小文述及。这里所要说的则是曹廷杰所作《重建五州山因胜寺碑记》记载的一些情况。文章说:“(五州)山旧有寺,曰因胜(引者按:如下文所说,因胜寺本在城内,本不在五州山),起晋永熙中,扩于齐梁,更唐宋,俱称名刹。有石桥、水陆堂、白衣大雄天王殿。由殿而陟,有岭若鸱蹲。岭而降,有洞,洞中宴坐可二十余人。夜时闻猛兽怒号。洞左有墩,曰木棋礅。由墩蜿蜒而下,可数百步许,有卓锡泉。泉甚深,一曰千尺井,井甃万佛,又曰万佛井。山生兰蕙,每岁春峭蒨葱青,红翠万状。翠岩真禅师尝栖隐于此。宋丞相张商英问机,禅师曰:‘野僧迎客下烟岚,试问如何是翠岩?’禅师随应之曰:‘门径横岩千尺井,石桥分水绕松杉。’丞相叹异之。宋末兵燹频仍,寺僧散,殿宇灰烬,山魈栖号,而千载琳宫一旦销歇,游人徘徊其上,往往叹息而去。……万历辛亥岁,终南僧智公来,周览形胜,悟法藏轮回,遂自誓建兴。……乡人笪某、何某、刘某、曹某捐给地以助兴建。智公删芜割阻,聚石鸠工,不日成精舍三间。阅岁元默,益广规模。载岁昭阳,遂成绮错,广殿崇台,高廊密室。……宜刻诸石,以著厥美。”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明代重建寺并称建于五州山之寺为因胜寺,当始于万历辛亥年即万历三十九年(1611),建成时间当在其后不久。文中所说“终南僧智公”,《光绪丹徒县志》卷六“智”作“自”。值得注意的是,此文所说的“因胜寺”,据《光绪丹徒县志》卷六“因胜寺”所说,作为苏颂“功德院”的因胜寺本来在“虎踞门内”,其后屡经毁建,到明万历年间才移建于五州山。到清乾隆年间,五州山因胜寺又改名净因寺。由此看来,当我们今天谈论五州山的因胜寺时,只能是从明代后期说起。明代万历以前,五州山有显慈寺而无因胜寺。五州山因胜寺的前身当是五州山显慈寺。五州山因胜寺的后身则是净因寺。三寺有联系,但时代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最后说点题外话。镇江古代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但由于种种原因,前人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说法,令人目迷五色,不知所从。例如,北固山的甘露寺,就有始建于东吴、梁代、唐代三说,寺址在山上、山下、山上和山下三说。今人也有不知所从,随意发挥的情况。又如,今人注元代萨都剌《宿因胜庄二首》引《江南通志》称:“因胜寺在镇江府城西二十里五州山。宋熙宁中为显慈寺,元祐中为因胜报亲院。”把因胜寺说成元祐中在五州山。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对历史文化的正确传承。我们应该尊重历史,深入挖掘,基于史实,区分是非,择善而从。本着这种想法,对五州山的得名及其历史文化说点个人浅见,希望得到指正。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