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民彤
2月20日晚间,北京冬奥会举行闭幕式,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送别》的环节,被赞誉为“中国式的浪漫”“折柳寄情”:“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悠扬深情的《送别》的音乐中,舞者们在地屏冰面上走出一幅“垂柳图”,柳絮飘到人们手中,变为晶莹发光的柳枝,365个男女老少怀抱柳枝汇聚场地中央……
冬奥会闭幕式结束后,人们纷纷赞扬张艺谋与团队这个“折柳寄情”的文化创意的绝佳与惊艳,“张艺谋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被热搜爆了,人们更是纷纷探讨“折柳寄情”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意蕴。
对于“折柳寄情”的这个文化意象,张艺谋发文介绍和阐发他与团队选择和刻画“折柳寄情”的精神寓意:由群众演员手持发光的“柳条”,在《送别》的音乐中聚在一起,“我们特别把光调成绿色的,意味着生命、希望和成长,我们没有太多的悲伤,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纪念”,“绿色的希望重新升起,一切都要向前看,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在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柳,音同“留”,有惜别和盼归之意。“折柳”也成为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我们期待所有来到北京参加冬奥会的朋友们,带上这一条柳枝,带走中国人民的友谊。“在《送别》的环节,我们也想借此机会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传递到全世界”……
无疑,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的这个文化符号、精神象征,来自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异常丰富多彩的精神资源,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提供了其文化创意表现的依据和基础,而张艺谋及其团队也是希望通过冬奥会上这样一个“折柳寄情”的文艺形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传递到全世界”……
“折柳”,这是一个非常美好动人的寓意,其“绿色、生命、希望和成长”也是一个特别容易触发我们丰富联想的文化形象。这也不禁让我们想起我国传统文化中“折柳”所包含的精神意蕴。
在传统文化中,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这最早见于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
张籍的《蓟北旅思》中有:“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的《兰陵王》中有:“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中有:“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即柳絮。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的《风入松》中有:“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除此之外,古诗词中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比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中国文化中“折柳送别”如此富有诗意、美丽动人,是它完美地呈现了“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的精神寓意。
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这一诗性的、抒情性的文化形象,深深打动了国人,也惊艳了世界,更传递出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好情谊,这无疑是挖掘我们深远的传统文化,博大深厚的文化资源,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结果。
这次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颇富文化创意的完美呈现,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文化情感的慰藉和丰富的历史想象,激起了我们对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使我们感受到担负起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文化自觉。我们深知,一个民族有了这种文化的自觉、文化自信,就不会失去精神家园和文化的根,而这一切决定了这个民族是否拥有深厚的思想、活泼的想像力、奔放的创意、旺盛的自我超越的精神,更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真实国力和它的未来……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