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成
关注市报的发展,往事难忘。说起编读互动,不断提高通讯写作水平,我特别要感谢复刊初期的《镇江日报》编辑同志。
记得1985年,《镇江日报》登了一篇批评《“意识流”会小议》的文章。我有感而发,写了篇《戒“扯”》投给报社。很快文章发表了,我发现中间几小节全被删去了,只留下一个头,一个尾。也许是凡动笔总要花一番心思的缘故吧!我在文章见报愉悦的同时,面对这百十来字,开始心中还稍有点不快。认为市报毕竟是小报,版面有限,只能这样删节了。但后来我对照原稿,反复揣摩编者的用心时,顿然大悟。越看越觉得编辑同志高明。他们删掉的是我写的一般化议论,留下的却是点明要害的东西。一篇小言论,我讲的是“戒扯”,结果是自己偏偏扯了起来。因此,在我觉得编辑同志可敬可佩的同时,又不禁自惭得很。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省镇江中学教思想政治课。自知本人语文功底浅,因此,在我写的文章见报后,总要对照原稿。体会再三,不思考不觉得什么,越思考就越使我感动。我写一些稿件,比较粗糙,毛病多多,不是这篇文句不够简练,就是那篇内容安排不精当等。编辑同志又总是怀着对通讯员扶持的热忱,努力发掘来稿的价值、费心修改稿件。他们守职敬业,用心良苦。还记得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稿,里面将邓干成老师勤奋教学的事迹罗列过多、零乱,文章显得冗长。能否被采用,我自己都不指望了。后来还是被编辑同志去粗存精,妙手紧缩成一篇短文,换了个题目,以《干成的事业》见报。其意双关,令我由衷地点赞。此后,我认识了孙爱国同志,他对我多有鼓励。
编辑同志的费心改稿,就是对我无声的教诲,使我受益匪浅。即使退稿,也让我感动。一次,我写的稿件被副刊部退回。报社一般是不退稿的,这篇退稿是让我明白自己的笔力不够。我一直把它视为报社对我的厚爱。
一边投稿,一边学习。由于在通讯报道中取得良好成绩,1987年,受到镇江日报社的表扬。1989年,在党报举办的“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形象”征文中,我还荣获三等奖。
文章能常见报,还受到表扬,自然是很高兴的事。不过,对我来说,难能可贵的还是,自从我与党报打上交道后,经过写稿——改稿——思考这种编读之间的默契,使我远离“文章自己的好”那种俗话。写作时,能先把自己当作读者,反复审稿,不惧修改,勇于割爱,渐渐养成“多写多修改”的习惯而受益。
步入耄耋之年的我,幸逢党报庆典,谨以絮语感恩,再谢编者。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