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因爱联结 相伴成长

2022-02-16 10:22

□ 刘蓉

每次经过中山东路上的镇江报业大厦,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嘴角上扬,抬头凝视,俊秀的大楼和那镶嵌在大楼顶端的四个俊逸的毛体“镇江日报”,在我眼里是那条街上最百看不厌的风景。它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把这份报纸和美好带给我的人。

上世纪80年代,暑假生活漫长而单调,父亲很爱我,总是变着法子给我匮乏的生活增添色彩。他在上铁水泥厂工作(现在那片已经开发为住宅区山林名墅),印象中工厂整天笼罩在一片漫天灰尘里,工作环境很差。可我那时竟然觉得父亲的单位很好,因为每天下班他都会带回一些好吃的,同时还会有一份镇江日报。这些当中,仿佛还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是我的最爱。

我习惯在第二天上午,坐在家里那张古旧的八仙桌旁,翻开报纸,一个版面一个版面,一条新闻一条新闻津津有味的品读,甚至报纸中缝的寻人启事也不放过,读报令我两眼发光、豁然开朗。原来我周围的世界如此奇妙,每天都有好多大事和奇奇怪怪的事情在发生。看到有趣的内容我还会剪下来,贴在一个专门的剪报本上。《镇江日报》伴随我度过了少年时代的闲暇时光。

90年代,我工作了,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在《镇江日报》上也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文章。为让学生爱上语文,提升综合素养。我尝试着每天早读课安排背诵一首古诗词,每节语文课的开始,拿出3分钟作为口语训练时间,让学生轮流站在讲台上来演讲或朗诵。同时,每年组织班级学生集体参加镇江日报社举办的“增华阁”作文大赛,以赛代练。经过一届三年训练,班级学生语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把这教学探索写成小论文,并在《镇江日报》刊登了。后来,我挑战自己,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复习备考阶段,时事政治和申论方面的内容获取主要来源于校阅览室的《镇江日报》和《半月谈》。感恩日报助力,最终我公考成功。在33岁“高龄”进入京口区政府工作。

本世纪初,我第一次见到时任象山镇宣传委员的梅永生,狂喜。就像迷妹得见偶像本尊,啊啊,原来你就是那个经常在日报上发表文章的梅永生啊(小时候看报,对这个出现频率特别高的名字印象极深)。女儿出生后,从她识字开始,我就会拿一份《镇江日报》和一本《新华字典》,从教她读新闻标题开始,遇到不认识的字让她随时查字典。这样学认字,她兴趣盎然。三年级时,她第一次参加增华阁作文大赛,居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永远忘不了公布获奖名单那期日报和在几大张印满密密匝匝蔚为壮观的名单中忐忑翻找女儿名字的景象。她在一中读书时,有次回来,特别兴奋,说自己上报纸了,后来我找出那期报纸,原来是“学周刊”用一个版面介绍了她所在的校“东篱”诗社。这期报纸,她至今还珍藏着。我特别记得《南京大学领导亲自上门送录取通知书,21名一中学子领到南大喜报》这篇报道,标题太提气了,让阅读者惊喜于镇江教育的腾飞。我有一个小孩正在读高一的同事,看了报道他特别有感触,即兴在这报道旁边空白处写了一大段文字勉励自己的孩子要见贤思齐、严格自律。

十年前,我工作调整到大市口街道,先后分管文化、民政和经济工作,报社作为街道的辖区企业,有了更多接触和更深了解。作为市重点文化企业,采编、发行、广告,如何应对网络媒体和经济下行的冲击,实现转型升级,镇报人用初心坚守、靠创新突围,毕竟国内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纸媒已经悄然谢幕。我们的社区活动,百姓心声,报社的编辑记者们也在第一时间给予关注和报道,难忘王呈背着大大相机的身影,每次都是悄然现身,取景后,匆匆赶往下一个点;还有常常忙得误了饭点,吃鸭血粉丝充饥的孙晨飞;为写稿子认真跟我求证的温婉才女马彦如,以及幽默风趣堪称文史专家的滕建锋、质朴真诚的谦谦君子卢伟庆……跟他们交往让我受益良多。作为街道,能回馈的就是日报晚报征订的全力支持和更好更优的服务。

时代的高速列车已经把我们带入飞速发展的21世纪20年代。期冀镇江日报创新运用好融媒体,强化新闻矩阵作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鼓与呼,加速奔跑,以一流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永远是镇江人民的最爱和骄傲。

编辑:金凯

172

□ 刘蓉

每次经过中山东路上的镇江报业大厦,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嘴角上扬,抬头凝视,俊秀的大楼和那镶嵌在大楼顶端的四个俊逸的毛体“镇江日报”,在我眼里是那条街上最百看不厌的风景。它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把这份报纸和美好带给我的人。

上世纪80年代,暑假生活漫长而单调,父亲很爱我,总是变着法子给我匮乏的生活增添色彩。他在上铁水泥厂工作(现在那片已经开发为住宅区山林名墅),印象中工厂整天笼罩在一片漫天灰尘里,工作环境很差。可我那时竟然觉得父亲的单位很好,因为每天下班他都会带回一些好吃的,同时还会有一份镇江日报。这些当中,仿佛还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是我的最爱。

我习惯在第二天上午,坐在家里那张古旧的八仙桌旁,翻开报纸,一个版面一个版面,一条新闻一条新闻津津有味的品读,甚至报纸中缝的寻人启事也不放过,读报令我两眼发光、豁然开朗。原来我周围的世界如此奇妙,每天都有好多大事和奇奇怪怪的事情在发生。看到有趣的内容我还会剪下来,贴在一个专门的剪报本上。《镇江日报》伴随我度过了少年时代的闲暇时光。

90年代,我工作了,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在《镇江日报》上也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文章。为让学生爱上语文,提升综合素养。我尝试着每天早读课安排背诵一首古诗词,每节语文课的开始,拿出3分钟作为口语训练时间,让学生轮流站在讲台上来演讲或朗诵。同时,每年组织班级学生集体参加镇江日报社举办的“增华阁”作文大赛,以赛代练。经过一届三年训练,班级学生语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把这教学探索写成小论文,并在《镇江日报》刊登了。后来,我挑战自己,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复习备考阶段,时事政治和申论方面的内容获取主要来源于校阅览室的《镇江日报》和《半月谈》。感恩日报助力,最终我公考成功。在33岁“高龄”进入京口区政府工作。

本世纪初,我第一次见到时任象山镇宣传委员的梅永生,狂喜。就像迷妹得见偶像本尊,啊啊,原来你就是那个经常在日报上发表文章的梅永生啊(小时候看报,对这个出现频率特别高的名字印象极深)。女儿出生后,从她识字开始,我就会拿一份《镇江日报》和一本《新华字典》,从教她读新闻标题开始,遇到不认识的字让她随时查字典。这样学认字,她兴趣盎然。三年级时,她第一次参加增华阁作文大赛,居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永远忘不了公布获奖名单那期日报和在几大张印满密密匝匝蔚为壮观的名单中忐忑翻找女儿名字的景象。她在一中读书时,有次回来,特别兴奋,说自己上报纸了,后来我找出那期报纸,原来是“学周刊”用一个版面介绍了她所在的校“东篱”诗社。这期报纸,她至今还珍藏着。我特别记得《南京大学领导亲自上门送录取通知书,21名一中学子领到南大喜报》这篇报道,标题太提气了,让阅读者惊喜于镇江教育的腾飞。我有一个小孩正在读高一的同事,看了报道他特别有感触,即兴在这报道旁边空白处写了一大段文字勉励自己的孩子要见贤思齐、严格自律。

十年前,我工作调整到大市口街道,先后分管文化、民政和经济工作,报社作为街道的辖区企业,有了更多接触和更深了解。作为市重点文化企业,采编、发行、广告,如何应对网络媒体和经济下行的冲击,实现转型升级,镇报人用初心坚守、靠创新突围,毕竟国内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纸媒已经悄然谢幕。我们的社区活动,百姓心声,报社的编辑记者们也在第一时间给予关注和报道,难忘王呈背着大大相机的身影,每次都是悄然现身,取景后,匆匆赶往下一个点;还有常常忙得误了饭点,吃鸭血粉丝充饥的孙晨飞;为写稿子认真跟我求证的温婉才女马彦如,以及幽默风趣堪称文史专家的滕建锋、质朴真诚的谦谦君子卢伟庆……跟他们交往让我受益良多。作为街道,能回馈的就是日报晚报征订的全力支持和更好更优的服务。

时代的高速列车已经把我们带入飞速发展的21世纪20年代。期冀镇江日报创新运用好融媒体,强化新闻矩阵作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鼓与呼,加速奔跑,以一流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永远是镇江人民的最爱和骄傲。

编辑:金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