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翔
■摘要
唯有“敢”争,才有赢的诸般可能;唯有“会”争,赢的诸般可能方能变成真的能。
“争”,这个强烈的信号,释放于今年我市新春第一会。
于是,想起张家港,这个以“争”成就城市、因“争”闻名全国,并最终将这个“争”演绎成16字张家港精神的地方。
张家港很年轻。当明清时期的苏州成为“人间天堂”的代名词时,张家港的大部分土地还浸泡在滚滚江水中。后来有了沙洲县,却依然是“百废待兴、一穷二白”。
1992年元月,56岁的秦振华担任张家港市委书记。刚一上任,秦振华就响亮提出两句话:一句话是“三超一争”,即“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另一句话就是后来叫响全国的“张家港精神”。“三超一争”的提出,石破天惊,媒体称这是在苏州放了一把火。此举当时遭到一片质疑,也把张家港推上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境地。
为什么一定要争?秦振华当时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是“干工作就要争第一,没有争第一的勇气,第二、第三也争不到”,二是“市场经济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
1992年,国家要在江苏建一个内河港型保税区,但当时江苏省内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的条件都优于张家港。“我们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先下手为强!”4000人动员大会后,保税区建设拉开帷幕。长着一大片芦苇的长江边,3个月,1284户村民动迁完毕;6个月,完成区内“五通一平”;9个月保税区封关运行,创造了让人惊叹的张家港速度。1992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张家港建保税区的公文正式下发,张家港成功抢建了全国第一个内河港型国家级保税区,“以港兴市”的战略决策落到了实处,掀起了新一轮建设高潮。
争,激发出的创造力,为张家港赢得诸多先机和“第一”,包括全国第一个内河港型保税区、全国第一家县级外贸自营进出口权、全国第一条县级高等级张杨公路、全国第一条步行街……到1994年底,张家港经济总量、税收入库、外贸出口、外资引进等主要经济指标领先于苏州各县(市),不仅实现“三超一争”目标,还夺得28项“全国第一”、34项全国先进。一时间,张家港内外客商云集,成为投资热点。
张家港的“争”,内涵很多,譬如“通天线”“接地气”,解放思想抢机遇;譬如说了做、定了干,负重奋进勇担当。但无疑,一个“敢”字,是其最鲜明的特色。唯有“敢”争,才有赢的诸般可能。
而另一座城市,亦曾经面临发展的囧境,甚至有媒体形容“仿佛进入了一个无解的‘死胡同’”。而这座城市的谷底攀升之路,亦诠释了“争”的另一面——“会”。唯有“会”争,赢的诸般可能方能变成真的能。
城市名曰无锡。2011年到2015年的5年里,无锡经济增速总体上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不断滑落,GDP在全国的排名跌出前十,从第9掉到了第13。另一方面,2005年到2015年,无锡工业投资10年下降了10.2个百分点,总量从第2降到了第6,缺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连续多年没有超百亿美元的大项目,整个“十二五”,无锡只有海力士实施了两个超百亿元的技改项目。一时间,不少人开始感到悲观无力,甚至唱衰无锡。
变化始于2015年。这一年8月中旬召开的无锡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梳理了无锡必须直面的13个方面问题和不足,其犀利程度十分罕见。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无锡重新校正了自己的方向,提出了“无锡必须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的发展道路”和“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的发展导向。“奔流财经社”文章《无锡为什么能》中写道:这次堪称里程碑式的会议解决了无锡的几个大困惑:
第一,无锡明白了,实体经济才是自己的最大优势,绝不能“脱实向虚”,绝不能逾越发展阶段。“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无锡强。”还有,衡量粗放发展还是集约发展和产业本身无关,传统产业也有高端环节,新兴产业也有低端环节,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决不能用“格式化”的方法来简单腾退传统产业,而是要根据实际,区别对待、分类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上,制造业是水,服务业是船,水不涨而船高就是“虚高”,一个城市如果过度转移制造业,片面追求服务业占比,就会产生产业结构“早熟”的问题,动摇经济增长基础。“奔流财经社”说:“这些论断,看起来很朴实无华,但在7年前,它就是一道刺破阴霾的光,一把斩开荆棘的剑。”
第二,“产业强市”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一整套、有系统的打法。其关键,就是狠抓项目,同时有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迅速跟进。“产业强市的基础在重大项目,关键在重大项目,抓住重大项目就是牵住了发展的‘牛鼻子’。”
代表性的“牛鼻子”项目,比如2017年引进的超百亿美元的华虹集成电路项目。其重大,不仅在于它是当时无锡历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更因为,华虹项目的到来,使无锡集成电路产业链更加完整,当时便有专家指出,芯片是集成电路的核心一环,向上可以发展大硅片,向下可以发展封装、测试,华虹的到来让无锡在向产业上、下游延伸发展方面获得了核心力量。今日的无锡,其集成电路产业,已形成包括设计、制造、封测、配套材料、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各类企业近300家,产业规模在全国仅次于上海市位列第二,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也落户在无锡。
于是,我们看到无锡“能”的底色,正在于“会”——要做事,摸清楚问题、搞清楚规律先;真做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先;做成事,更需要遵循科学的办法。然后,诸般可能将自然演变成真的“能”。
张家港的“争”,无锡的“能”,当下的镇江,或许可以再琢磨琢磨。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