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会议提出的5个方面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敏锐洞察、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探讨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
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并就5个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阐述,排在首位的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这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出了方向、凝聚了共识。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稳住就业这个基本,居民就有了收入和消费,经济社会大盘就有了稳定基石。2021年以来,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到实施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从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到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我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形势稳中向好。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就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推动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筑牢坚实基础。
“富裕”体现效率、要求做大蛋糕,“共同”体现公平、要求分好蛋糕。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就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没有捷径,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去推进,必须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来实现。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励引导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创新创业创造实现增收致富。企业首先要“办好自己的事”,通过诚信合法经营,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不断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时,我们也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从长远来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意味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要与发展规律相契合,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在现阶段,必须统筹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与此同时,具备条件就要尽力去做,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有苦干实干的冲劲,有稳中求进的务实,有水滴石穿的韧性,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就一定能在神州大地上实现。
2
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5个方面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对于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资本是要逐利的,既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也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资本活动要依法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初见成效,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稳步向好。这说明,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就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源头治理和行业监管,强化市场监管和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规制,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既要设置“红灯”也要设置“绿灯”,“红灯”是为了划定边界、加强规范,“绿灯”是为了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应该看到,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国内和国际,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两手并重、两手都要硬,明确规则,划出底线,设置好“红绿灯”,目的是引导督促企业服从党的领导,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鼓励支持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规范发展、加强监管,是为了促进更加健康、更可持续、更为长远的发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是为了资本能够有序发展、健康发展,对于支持相关企业实现规范创新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完善市场准入、行业监管、公平竞争等法律制度,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体制基础,能够为各类资本、各个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提供更为牢固的保障。 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从来没有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应该看到,资本创造价值和野蛮生长都源于其逐利性,哪一面是主流,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而有效地引导资本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就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防止资本野蛮生长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农产品、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是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加强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是现实所需也是长远战略,事关我国持续稳定发展。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初级产品保障供给,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自然资源利用取得重大进展,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我国初级产品消费量快速增加,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依存度已经比较高,有的还在上升。初级产品供应的严重缺口有可能演变成为“灰犀牛”事件,特别是粮食安全更是不容有半点闪失。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加强战略谋划,确保供给安全。惟其如此,才能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牢牢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就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粗放利用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正所谓:“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坚持节约优先,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确保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安全的必然要求。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一方面要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与此同时,也要深入开展资源国情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资源节约利用意识。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就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能源是工业的粮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胜利油田时强调:“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要利用“两个市场”,但必须有一个安全线,超过了以后就要亮红灯。端牢能源资源的饭碗,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才能守住能源资源安全的底线、构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安全线。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就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粮食关乎国运民生。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必须深刻认识到,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是粮食安全基础仍然不牢固、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靠别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既不现实,也靠不住。确保粮食安全,需要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贯彻落实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这样,才能夯实农业稳产增产的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初级产品供给放在重要位置,我们就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夯实初级产品供给的安全基石,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4
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5个方面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应该看到,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防范应对重点领域潜在风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党中央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反复提醒,要求警钟长鸣。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在2019年1月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这充分说明,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要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见微知著,抓早抓小,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
要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也有来自自然界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和攻坚战。我们深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考验。 确保经济金融大局稳定,意义十分重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金融委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推进工作,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力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要夯实金融稳定的基础,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势头,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下一步,要继续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我们就一定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5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描绘路线图……近段时间以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执行等层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阐释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并就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重大部署,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着力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两年,在“双碳”刺激效应下,国内电动汽车、光伏、风电等热点产业蓬勃发展。长远来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有机融合,必将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而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同时也要看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这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要求我们目标上要坚定不移,策略上要稳中求进。现实中,有的地方搞“碳冲锋”,有的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的要求,必须及时纠正。从认识层面出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从实践角度出发,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先立后破,不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次大考,需要正确的政绩观,需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当前,实现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正在加速构建,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稳中求进,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一方面,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与此同时,也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来,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就一定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