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梅源
近读报人王景曙的抗疫纪实作品《77人的78天》,印象至深的是其结构的匠心、精神的光芒。77与78,两个醒目数字的撞击,昭示了纷繁线索支撑起的宏大叙事结构;同时,“救武汉就是救镇江”,这一高度凝炼而朴实的精神表达,通过镇江救援队这一群体的抗疫表现,让2020年家国同心、团结战疫的史实,再一次升上了我们的心空,令人深刻铭记、由衷致敬。
结构:宏大架构,细微叙事
诚如作者在扉页中所写,“2020战疫 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这反映了作者的创作定位:立足2020战疫,把准宏大主题;聚焦镇江援鄂医疗队,做好细微叙事。
宏大架构,迎难而上。如何将史诗之宏大与小传之细微融于一体,展现一种独特而有力的表达方式呢?当一批又一批队员的援鄂出征,一幅又一幅的告别画面,一件又一件的生动故事,纷拥至眼前,作为资深新闻记者、并曾涉历过报告文学的写作者,王景曙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性的叙述之路。即,在宏大背景下细微捉刀,为镇江77人78天的战疫记实进行具有存史价值的全景式雕刻,一个也不落下,这是他极其审慎而严格的选择。
样本调查,命运之笔。从结构的方便或写作的自由来说,将全书设计成系列通讯,更多地用文学描述去替换样本调查,显然可以减少在“77人78天”的交织之网中梳理写作要素的庞大工作量,但作者并不愿走此捷径,他选择的不是普通的报道之笔,而是一支为镇江抗疫人立志的史笔。抗疫者如何紧急应战?怎么样白衣逆行?这中间的心路历程是如何演绎的?扎根于大量样本的网状结构,拉大了叙述的空间,让我们读到了宏大背景下人物的命运感:在这场载入国家记忆的抗疫行动中,家国相牵的命运,促使了书中人物与王景曙共同完成了本书。
细微写作,人物饱满。这是一张复杂的线索图:时间节点,事件进程,人物关系,既有抽丝剥茧的条理,还有感同身受的共情,既有大气写意的豪迈,还有细致工笔的精微,既有时序梳理的井然,又有主题板块的切割,当一个个人物、一幅幅画面、一件件故事立体起来,明晰起来,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细微描述里,人物有鲜明的饱满度,平凡人的英雄就此生动立体起来。
精神:群体力量,个性光芒
作者在扉页中记录了湖北人民的一句话:谢谢你们,为湖北拚过命。在同甘苦共生死的抗疫背景下,这句话堪称本书的点睛之笔,点出了非虚构文本中大量真实人像的人格光芒。
全书章节大致分三个部分:紧急出征、鄂地战疫、胜利归来。77名人物穿梭于78天,每个平凡的人都有精神的闪光。作者写的是可以追溯的具体的人、真实的生命,并有大量的真实细节来呈现。
理性的阐述,彰显抗疫份量。作者在第一章里从几个普通家庭入笔,1亿人次的铁路春运大军中,他们是亿分之一,无论是从湖北来镇江,还是从镇江到湖北,他们的行程都戛然而止于疫情。在此,我们就理解了,“救武汉就是救镇江”的沉重份量。以及29天、9批次、77人,这一数据的份量。作者屡屡在书页中展现援鄂者的人名罗列,当一连串姓名、职业排列成串,这不只是姓名的队列,更是现实中逆行而上的战疫队列,从最初的挥师武汉,到后来实际上驰援整个湖北,长长的名单,带有浓浓的仪式感,仿佛接受注目礼。
生动的主题语,凝炼战士形象。“好的,我愿意”,这是入了标题的引语,是出发动员时院方得到的回复,决不拖泥带水,没有犹疑仿徨,甚至有许多人写下了请战的血书。再比如,惯你一世的儿媳、妈妈人群里为女儿点赞,女儿举报硬汉父亲流泪,三次请战终披战袍, 一人成队把自己派往武汉,等等,这些顾名思义的主题语,背后都有一件件感人的故事,我们读到的是群体精神中的个性光芒。
鲜活的案例,实录战疫风采。除了面对面或电话采访援鄂者本人及其家人之外,还智慧地选择了众人的微信发布,从大数据中寻找每个人的工作和心态的实录,再通过流畅的行文,很有温度地展现出来。本书清晰描述了诸多抗疫案例,如流调中的侦察兵,如何还原清晰的病毒传播路径。如战疫者如何安抚病人心理,担当两个病人之间的亲情信使。如难得凑齐的家庭视频会,武汉镇江心心相印。如一场前线的生日,讲述了难能可贵的战友情谊。细节之水,汇成了人性之河。
双胜利:文本价值,史诗情怀
作者说,谨以此书,向包括77名镇江援鄂医疗队员在内、共42600名全国援鄂医疗队员致敬!作为一部倾注匠心的抗疫文本,这是一部表达了作者智慧的优质文本,更难能可贵的是,文本洋溢出的史诗情怀,令人尊敬。
史诗,首先是事件之史,这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抗疫实录文本。从挥师武汉到挥师黄石,从临床救治到感控守关、流调检验和社区防控,从方舱轻症到定点重症,从一地清零到转场再战,从武汉封城后第四天首批抵达到武汉重启后第五天最后一批归来,78天的时间概念,定格了镇江医务人打下的一个又一个节点胜利之仗。我们看到,在某一个时间点,停下来,绷住。然后,一个个人物的故事,在这个时点上进行交代,再向下一个时点出发。这样的叙述,如一张网聚合开去,庞杂却井然,考验的是采访、叙述和结构的综合功夫,史诗就是这样炼成的。
史诗,还在于人物之史,这是经得起现实检阅的抗疫人物志。全书呈现了抗疫者许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穿防护服、第一次进隔离病房、第一次参与抗疫,第一次方舱作战等,本书还呈现了抗疫一线的直观体验,如90后女孩说,耳朵被磨在得像割掉一样疼,护目镜雾得看不清,最动听的声音是“接班战友的脚步声”,在焦急等待的时候,她们觉得,每一分钟都不同寻常,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这些来自一线的鲜活细节,让我们的英雄以平凡人的姿态,从她们的微信、画面、语言中走出来,贡献出抗疫人物志的生动元素。
史诗,更在于心灵之史,这是经得起时代之问的抗疫情怀书。全书从心灵的角度,展现了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的主题。我们读到了,从镇江护士长到武汉护士长,她们面临职场上的开天辟地;我们读到了,ICU抢救指令密集下达时的“燃烧现场”,生死之战的警报随时会拉响,抗疫者努力到无能为力、拚搏到感动自己;我们读到了,战疫者自信满满的声音,这里整夜有光,我们受过的伤都是勋章。我们还读到了,妈妈的长发,以云合唱的方式,架起了亲情的桥梁;我们还读到了,穿越疫情的爱情,姑娘把参与武汉保卫战作为自己特别的嫁妆;我们更读到了,爱诗词的李鑫医生用自己的诗作,建成了一条展现抗疫历程的诗词长廊。所有援鄂队员都参与了国家记忆,更拥有了各自的个人记忆。这份记忆,就是家与国的心灵史。
本书的出版,不只是文本价值的呈现,更是史诗情怀的胜利。全书的末尾,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象征意味的物件,那张一直没有报销的从镇江开往武汉的车票。抗疫者说,我们都没有报销,只想永远留作纪念。如果说,每个人都拥有一张人生的车票。那么,此书,毫无疑问,就是作者王景曙创作生涯的一张宝贵的车票。
作者简介:
镇江市文广集团资讯频道总监暨新闻频道副总监、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