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镇江日报》是1990年,我在丹阳市中学上高二。那年春季学期快结束时,语文任课老师丁小祥找到我,告诉《镇江日报》刊载了一则征文启事,是镇江军分区政治部和镇江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江洲杯”中学生“爱我国防”作文竞赛,鼓励我参加。
说实话,那时的我连《镇江日报》长啥样都没见过,也从未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加之期末学习很紧张,便随口应付了两句,并未放在心上。
期末考试结束后,丁老师让我到学校帮忙誊写分数,又和我提到了征文的事,并专门找来了报纸,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镇江日报》。对照征文要求,我很快写了篇《蓝天畅想曲》,丁老师指导我修改了两稿后,寄给了报社征文办。
大约过了一周多,报社来信了,是退稿。编辑老师在信中说,文章基础不错,但内容有点空,真情实感不够,文末还详细列出了数条修改意见。只可惜,多年过去,那位热心编辑的姓名已不记得了。根据编辑的修改意见,我多次到学校图书馆查阅我军空军资料,并两次跑到丹阳市公园,钻进一架退役陈列的米格—15战斗机的驾驶舱内,身临其境激发写作灵感。在此基础上,又在丁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数易其稿,再次投寄给报社。
8月下旬快开学时的一天晚上,邻居无意中和我说起,在《镇江日报》上看到我一篇文章。这一消息顿时让我异常兴奋,缠着他连夜跑到单位,从一大堆报纸中仔细翻找了近一小时,终于在7月27日的《镇江日报》3版上找到了。相比原稿,不仅标题改成了《我的蓝天梦》,而且内容也做了删减改动,800余字只剩下400多字,是个标准“豆腐块”,但就这也足已让我激动不已了,毕竟是自己作文第一次成为铅字。
国庆节后不久,我收到了二等奖获奖通知书,奖品是一本《现代汉语大词典》。报纸、获奖通知书和奖品我一直珍藏着,虽历经多次搬家但始终保存着。
1991年高中毕业后,我参军入伍,1994年考入南京炮兵学院。上军校后,中队成立新闻报道组,凭借《镇江日报》上那篇小征文,我顺利进入报道组,从写中队黑板报稿、校园广播稿起步,开始了学写新闻之路。军校4年,共在《解放军报》《南京日报》等媒体上发表稿件30余篇。1998年本科毕业时,因为有新闻写作特长,被选拔留校工作,1年多后被选调到政治部宣传科担任新闻干事,此后逐步走上宣传科长、宣传处长等岗位。
再次与《镇江日报》结缘,是在2018年。我转业到镇江市城管局工作,分管单位宣传,日报自然是宣传的重点媒体。城管工作与市民百姓打交道多,与民生息息相关。工作中,我注重与《镇江日报》等媒体加强沟通协调,及时报道城管工作的特色亮点、城管队伍的典型事迹,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城管、理解城管、支持城管。
2020年春节前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城管系统闻令而动,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在执法巡查、环卫保洁、垃圾清运等各个环节全力筑牢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我据此写成新闻投给报社。2月7日,《镇江日报》头版头条以《城管系统党员干部投身疫情防控一线》为题报道,对激励全市城管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起到了很好的鼓劲作用。
市政设施管理处近年来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积极推进“马路医生”党建品牌创建。我组织撰写了《“马路医生”奏响城市欢歌》一稿,在2020年8月9日《镇江日报》头版头条刊载,在社会赢得很好反响。当年底,市政设施管理处获评市级机关“十佳服务先锋岗”。
“停车难,难停车”是现代城市通病,也是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去年以来,停车处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加减停车泊位、限时错位停车、倡导绿色出行等多种措施,切实缓解停车难问题。我组织撰写了《“停车管家”为城市停驻美好》一文,2021年10月18日《镇江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后,市民百姓对“停车管家”有了更多的理解包容。
从1990年初识《镇江日报》,到2018年再次与日报结缘,虽然中间间隔了近30年,但日报于我的写作启蒙之情至今仍铭记在心。闲暇之余,翻阅厚厚的几大本作品剪贴本,第一本扉页上那篇已泛黄的《我的“蓝天梦”》,总让我激荡起发表“处女作”时的青葱记忆,想起那位不知名的热心编辑,日报的引路之恩、启蒙之情再次溢满心头,让人一次次收获着暖暖的感动……(项志明)
编辑:缪小兵